<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乡趣事一、二则</b></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 近来读崔富春、张宁静老师写的文章,一个回忆他们下乡插队时的做饭师傅,一个回忆吃派饭的情景,勾起了我下乡时的一些趣味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儿时曾被奶养在山村,那是因为父母亲工作忙。因此,童年是看着山坡、窑洞、村落、听着鸡犬声长大的。后来被父母接回城,才成为城市人。</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先进工厂当了工人。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毕业后进了机关工作。到机关工作后,曾有两次下乡工作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在共青团机关工作时,到昔阳县大寨乡龙凤坡下乡当工作队员。我们工作组三人住在村小学宿舍区,那是一排靠崖窑洞。西面有个灶房,是学校教师灶;东面有个灶房,是村委会干部灶。分别有两位中年妇女负责做饭,有人说西面做饭的是村主任的关系,东面做饭的是支部书记的相好。挨着东灶房的是村委会客房,里面放着三張床,我们就住在东面村委客房中。再往西便是教师单身宿舍,住着两个单身女教师。夜晚没事时,我们常互相走动一下,聊聊天。门外不远处是供销社,住一单身小伙子,晚上也常过来聊天。</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厕所在西南角上,面对着山崖。那山崖壁上能看到一层层的圆卵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河滩河床,是随着地壳变化,才上升到墙壁那么高的。</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赵是常住村的工作队员,在机关工作时,因为年轻被称作小武、小赵。下乡后,则被称作老赵、老武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需在村里常住,我俩只能偶尔回家。一次,我俩从家里返回后,老赵打开他的被褥,发现被窝里竟然生了一窝小老鼠,红嫩嫩的还尚未长毛。那时条件艰苦,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类似的情况还有,听说邻村一位年轻的队员,晚上睡觉翻身时,听到“吱”的一声惨叫,他忙开灯一瞧,原来是压死了一只老鼠。我们在窑洞里召开村委会。村委会成员是收工后回家吃了晚饭才过来,集中全就已十点钟,开完会起码十二点了。由于吸烟者多,他们走后滿窑洞是烟,呛的人无法睡觉,我倆需开门把烟用报低扇出去些才能入睡。</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一大趣味是吃派饭。村里有做饭的,有灶房,可以做饭吃。但这样不行,不到村民家,了解不到村里的真情实况,于是我们决定到村民家吃派饭。村里派饭的形式是做一大木板牌子,上面写着各家户的名字,一家转一家,吃派饭后给主家留点钱。</p><p class="ql-block"> 派饭几乎每家吃的都一样,因为一家看一家,光怕给客人吃不好。大早上就是实实的一大碗撖面条,中午也是,晚上还是。有一次我看到主家早上吃的是小米粥,里面撒一大把玉米面,然后配炒土豆丝。我们就要求和主家吃一样的饭,说大早晨吃干面条受不了。果然,那农家饭好吃入味。去谁家吃饭,必然和谁家聊天,后便成熟人了,有的还成为朋友了,我们有时也帮朋友家干点农活。到会计家吃饭时,我们讨论农村生活的改善,他说,他觉得现在是农民生活最好的时候了。还讲他怎样把小四轮开到山坡上,越谈话越多。后来我因为家中有事回去一段时间,恰好赶上村里唱大戏,他就开着小四轮到阳泉火车站接我们。老是接不到我,每次都是看的车站没人了,才往回走,真正是“望眼欲穿”,很想接上。</p><p class="ql-block"> 村主任是个年近六十的老头,村支部书记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书记是当家人,和我们讨论工作比较多。他试探我和老赵的胆量,说村里有解放前的地下煤窑风洞,问我们敢不敢下去?我们说你敢我们就敢,大家都是人。于是他拿上手电,带我们进了废弃的煤矿风井,里面狭窄且高低不平,有的地方甚至需弯腰爬行,我们在里面足足考察了两三个小时。见我们不怕,他便对我们另眼相看了。</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时,驻昔阳总队队长来村里看过我们,临走时郑重地提醒我要注意安全。他特意讲的安全,是指不要与村里女性发展成"相好关系”。我听了,只是轻轻的笑了笑。后来他召开总队会议,听各分队汇报工作时,我对下乡工作总结了四个字:入、准、实、远。我说下乡工作首先要“入”,身要入村,心更要入;二是工作定位要“准”,要调查研究,工作切入点要准确。我们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教育,那么具体到村,首先是集体主义教育,不爱集体,怎样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基础;三是工作要“实”,要扎实实地干几件事;四是效果要讲求“远”,最好能形成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总队长说,别人讲了一大堆他没记住,我讲的四个字,他全记住了。后来,我的那四字经验全文登在了市下乡简报上。</p><p class="ql-block"> 结束在昔阳的下乡,刚回到机关,又接到了帮扶太谷胡村“达小康”的下乡工作任务。这次我挂职胡村镇党委副书记兼工作队长,主要负责沙沟村工作组,连我在内共三人,同时兼管旁边一个山庄“桑梓村”,那里有两名队员。</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沙沟村村委办公室,外面是会议室,里屋支了三张床。我的床头放着一夲《乡土文学》,上面第一篇是小说《山路弯弯》,是我们大学中文一班的学长程庶人所写。内容大致是:一位穿戴打扮时髦的女青年画家,在偏远的野外岭上写生,碰着一放羊的小伙子,由于她时髦漂亮,引的小伙子心猿意马,于是扑上来俩人发生了关系。几年后,那个女青年带一孩子上山,在山岭上见不到放羊青年,心里充滿无限惆怅。床头上方还挂着一幅程庶人才气飞扬的书法作品,那是他书写自己心志的一首“绝句”:“曾是卧龙岗上人,一草一木情谊深。狂行人间千里路,不忘沙沟养育恩。”他曾在沙沟村下乡,这一带号称卧龙岗。他很有才,写过长篇小说《形意拳宗师》,可惜因饮酒过度,英年早逝,令人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 在太谷下乡,也是吃村委灶和吃派饭结合。村书记笑着说,看看我们太谷饭怎样,肯定比昔阳强。这倒是真的,太谷饭瓜果蔬菜比昔阳丰盛,花样也多。</p><p class="ql-block"> 在太谷下乡是农村达小康工作队,我兼镇党委副书记。因而常骑一辆镇里的自行车,行走于镇党委、县委组织部、村里和桑梓村之间。我们在村里小学召开村民大会,讨论村里经济发展大事,有村民说栽果树比种小麦合适,小麦不挣钱,果树挣钱。而且田间管理不需要那么强的劳动,将来摘果子就行了。 </p><p class="ql-block"> 后来,当时的地委委员、组织部长焦丙英到村里看望我们并检查工作时,我就和村干部把村民的想法作了汇报:要想富,猪、牛、兔;要想富,栽果树;栽果树、养山羊、赶着黄牛奔小康。我们共同描绘了农村小康生活的蓝图。</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工作时,见过的最盛大的文化活动是唱大戏。支部书记显得很霸气,不说请戏班子来唱戏,而是说调郭彩萍、孙红丽来唱戏。想想也是,农民是主人,他们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过大年时,果然郭彩萍、孙红丽等名角都到村里了,我们还一起吃饭,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下乡,时间不长,我便调任灵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从村里赴县里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6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