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朝花夕拾】浅读《狗·猫·鼠》

英姿🌸(拒私聊)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英姿</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555006</p> <p class="ql-block">浅读《狗·猫·鼠》</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先驱,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他的熟悉程度,是因为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有不少他的作品编进了教科书,而他说的那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被反复提及或引用到文章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是读鲁迅的书的,对鲁迅是崇敬的,我家里就一直珍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先生散文作品全套单行本,本文的配图也是直接从《朝花夕拾》这本老书上截图的,它似乎还留着岁月的墨香和痕迹……</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素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锐的社会批判而著称。其笔锋犀利,往往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形式,针砭时弊,揭露封建礼教、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朝花夕拾》是鲁迅诸多作品中的一篇,里面包括的10个小故事是鲁迅“从记忆抄出来的”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其中以《狗·猫·鼠》为开篇,讲述了“我”对狗、猫、鼠的某种看法和关系,并采用夹叙夹议、层层递进的手法,看似写动物,实则借物喻人喻事,既生动描绘了动物的本性,又包含对社会的批判和自我反思,其语言风格不乏幽默、活泼。比如鲁迅说到他仇猫的原因,竟是猫捕到雀、鼠后并不一口咬死,而要玩厌了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还说“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鲁迅仇猫的原由还不止一个:小时候的他总觉得猫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最关键的是猫吃了他喜爱的小隐鼠。</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一方面对猫没有好感,另一方面又认为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而是可怕的屠伯——蛇,老鼠遇到猫还能钻进鼠洞求生,一旦被蛇追逐,就没有第二步的办法,即是说无法逃脱了,暗示猫也有可怜之处,恶人头上还有更恶的人。至于狗,鲁迅历来主张痛打“落水狗”,何况这狗不长眼色,居然把猫当成了大象,从此猫与狗便结了梁子,成了仇家。</p><p class="ql-block"> 鲁迅其实并不喜欢大老鼠,觉得大老鼠偷吃东西——“坏事大概都是大个子老鼠做的”,可它吱吱叫着的态度往往比“名人教授”还轩昂。他喜欢的是小鼠,把它称之为“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我所爱的小鼠”,这种偏爱大概是觉得墙上那幅“老鼠娶亲”里的鼠,个个尖腮细腿,像极读书人。后来他发现,他的小隐鼠并不是被猫吃掉的,而是被人(长妈妈)踩死的,可是他仇猫的心态已经挥之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细品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不难看出狗、猫、鼠所象征的社会角色:狗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猫虚伪残忍,压迫弱者;鼠则是被压迫的弱小者。所以,今天回过头来再读之,文章虽不算长,仍能感受到其中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时间回到近100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养狗猫的态度和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喜欢养狗养猫的人大多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因而衍生出了“宠物”一词,一旦失去狗猫便悲痛万分,有的人更是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另有一些人养了以后又遗弃之,因而又衍生出了“流浪猫狗”一词。不管怎么说,如今的社会变得复杂了,养猫养狗也不再单纯。而老鼠们呢?随着城市环境卫生和生态越来越好,地面上的老鼠不怎么见得着了,地下才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即便偶尔还有跑出来游荡的,养尊处优的猫也会对其视而不见,因为猫猫们已经既不会逮、更不会吃老鼠了。鲁迅先生若是天上有灵,大概会说一声:万幸万幸,我可爱的隐鼠不会被吃掉了!</p> <p class="ql-block">图 / 文:英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