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护堤路旁,地处韩江中下游之滨。面积约1.5平方千米,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时代到商业时代的历史变迁。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又称塘湖,因西、南、北三面皆池塘,故名。明永乐三年(1405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围寨自卫,并设七门,即南门,北门,西门,上东门,下东门,客巷门,夏厝巷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始改称现名“龙湖古寨”。因龙湖寨地处韩江流域昔年的出海口,陆路交通不便,大宗货物运输多通过水运,为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是商业贸易活跃的墟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从此随之崛起,因而龙湖古寨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样,其海运口岸的功能逐渐退化,龙湖自迩也成为内陆镇。</p> <p class="ql-block"> 古寨的结构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从门到街巷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相似,故有龙湖是潮州小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内“三街六巷”古第巨祠密布,建筑群呈带状分布。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100多座,其中较出名的有“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绣衣第”、“许氏宗祠”、“龙湖书院”、“天后宫”等。这些古建筑,荟萃了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各民居的门廊立面装饰浓重,门簪、门匾、对联、侧壁则多绘风俗彩画;门框、柱梁、柱础、栏杆、台阶等都用石雕,犹喜用石鼓、瑞兽、狮子等。龙湖古寨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誉。</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堪称“府第文化博物馆”,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的清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由古历今,中西并蓄,几乎荟萃潮汕地区所有民居样式,见证昔日“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风范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 寨门。龙湖古寨保留有寨门与周围的一小段城墙。称寨不叫村,据说与抗倭有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p> <p class="ql-block"> 受潮汕不能随便拆改祖屋的传统观念约束,龙湖古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全盛时期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有五多:一是姓氏多,顶峰时期72姓,今余21姓;二是举士多,史载进士、举人一百多人,高居华南列村之首;三是府第祠堂多,今留有五十余座,不仅建得多而且敢于破除藩篱,尊师重教,设“先生祠”,重义行孝,建“阿婆祠”;四是书院、书斋多,仍可寻得踪迹的就有三十余处,如“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梨花吟馆”、“抱经舍”、“兰后斋”、“津南别墅”、“雨花精庐”等;五是学田多,潮州地处省尾国角,古时进京赶考一路坎坷凶险,没钱拉倒,还好该村有钱,光龙湖书院就有学田736亩(明朝)。</p> <p class="ql-block"> 阿婆祠。潮州唯一的女祠——婆祠是当时龙湖寨的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祠堂。该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占地面积大,用料讲究。黄作雨为何要为生母建造如此雄丽的祠堂呢?原来是由于其母出身低微,族人不允许其牌位进入重建的公祠内,于是黄作雨便另建一座比黄氏宗祠更大的祠堂以慰其生母,并提出让出身低微的妇女入祠,至此,妇女的地位才有所提高,这标志着当时思想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新鲜佛手。</p> <p class="ql-block"> 黄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状元井。</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进士第位于隆庆巷中段,坐北向南,是清嘉靖时上任为广西布政的龙湖人刘子兴的宅第,其建筑风格以中式为主,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府内的装饰由于融汇了西式建筑的韵味,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