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上篇。本篇从大佛左侧山洞南行穿洞并攀走500米悬空栈道至山上“浮玉广场”,看海师洞,浮玉亭,诗书画廊,摩崖石刻,最后介绍凌云寺,灵宝塔,大佛牌坊。应该是先有寺庙,后建大石佛。内中因果,文图共解。</p> <p class="ql-block"> 大佛左手左脚左侧丹霞悬崖,可从崖根的歇山顶四方亭内进入沿坡廊道,往上行一小段右手就是上悬“天道”石洞,穿过洞就是上山的500米栈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大佛前面西拍的三江汇聚后的辽阔水面与远处的乐山市高楼大厦。</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嘉州江景》</p><p class="ql-block"> 雾霭轻笼江浩渺,沙汀几处舟行。高楼栉比映波明。水天相接处,云影共潮生。</p><p class="ql-block"> 千载嘉州迎远客,风流今古相承。凭栏极目意难平。悠悠南逝水,诉说岁华情 。</p> <p class="ql-block"> 站在船上拍的乐山大佛及两侧的两尊护法天王全景。(照片网借)</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从大佛左脚旁边的山洞向南岀来后,就是建在色如渥丹的悬崖峭壁上的500米上山头浮玉广场的栈道,一面山墙一面激流,走在上面,好生刺激。</p> <p class="ql-block"> 在这儿给夫人也留了一张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快上到浮玉广场时拍的一张三江汇流后的岷江照。</p><p class="ql-block"> 《江岸翠影》</p><p class="ql-block"> 翠岭连绵映碧川,岷江浩渺韵无边。葱茏草木遮幽径,淡荡烟岚绕远巅 。</p><p class="ql-block"> 一叶轻舟逐浪去,数重秀色入眸牵。倚栏静赏风光处,心共流云自在闲 。</p> <p class="ql-block"> 碑林,墨香。</p> <p class="ql-block"> 左起:云海。</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世界奇观。</p><p class="ql-block"> 一尊大佛壮严肃穆,默述沧桑风雨。三江巨浪奔腾呼啸,争颂锦绣河山。</p><p class="ql-block"> 云开天地色,日照山河春。……</p> <p class="ql-block"> 海师洞。洞楣石刻“海师洞”三字。洞外山根有“凌云山海师洞记”碑及海师禅师右手持佛珠链,左手法象右视坐像,基座上层“自目可挖佛财难得”八个彰显海通禅师精神世界的经典名言,下层为“海道禅师贵州人,乐山大佛始创者”。告诉人们海通禅师是乐山大佛的倡议者和募集资金开创建造大佛石像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在全国上下崇佛造像的浓厚佛教氛围下,凌云寺方丈海通禅坚韧不拔,大智奇勇,在寺旁开山劈石,开始了规模浩大、工程艰巨的弥勒大佛建造。</p><p class="ql-block"> 这是2015年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海师洞,依凌云山山崖凿壁而成,原为东汉时期的崖墓,洞深十余米。</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高僧海通就在这里主持开凿乐山大佛。洞额“海师洞”三字,是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这是2018年9月5日拍的照片,海通禅师的塑像换成了身着袈裟,肩背布袋,手持钵盂募集善款建造乐山大佛化缘的立像。</p><p class="ql-block"> 开元十八年(730),大佛“全身未毕,禅师去世。”海通去世时,阻塞三江急流的山崖已全部打通,大佛的头部和胸肩这段设计精妙、费时费工的工程已完成。</p> <p class="ql-block"> “ 诗书画”壁。2015年3月27日摄。</p> <p class="ql-block"> 江山多娇。2007年8月27日留念照。</p> <p class="ql-block"> 乐山乐水如诗如画。乐山乐水正是本人爱好。</p> <p class="ql-block"> 从大佛脚下南穿洞行500米悬崖栈道后上到与大佛头部等高的南侧“浮玉”广场上的“浮玉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式翘角亭,在海师洞的对面,临江而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亭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月色如故;江流有声。</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浮玉亭旁拍的弥勒大佛的头部右侧和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凌云山下的三江汇流水以及河对面的凌州古城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佛祖莲花坐像,两边两尊立像应是两个弟子迦叶和阿难。岩壁上刻有两个大号的福寿二字。整面石墙上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生度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 龙湫虎穴,唐代以来凌云山一处胜景。古代凌云山森林茂密,有白虎出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有青龙腾跃。这是“龙湫”。崖壁之上一龙头揪揪出水跌入潭中,龙头两侧下方有两只龙爪,正下方岩壁上阴刻涂红一个大大的“龙”字,显得龙湫十分神秘壮严。</p> <p class="ql-block"> 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大佛之护法神。唐朝著名诗人嘉州刺史岑参题诗赞之:“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p><p class="ql-block"> 这是虎穴外的“玉虎”雕塑,虎气冲天,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 从競秀亭广场边的这道窄窄的小石级进入小券门,可达位于九峰之一的灵宝山上,登灵宝塔环望三江汇聚与乐山市区、九峰环大佛的美景,可以说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灵宝塔(2007年8月27日摄)</p><p class="ql-block"> 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 灵宝山巅。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 54年)重修。塔为正方形十三级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灵宝塔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与递延黛九峰和三江水相映衬,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塔为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9.29米。须弥座以上的一级塔身,高5.1米,宽7.7米,四周均有券龛,每层皆有通光小窗,以供登临眺望。塔四面设有券门,西券门通内室,有石阶可盘旋达顶。</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寺山门</p><p class="ql-block"> 山门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石券门上悬黑底金字匾额“乐山大佛”四个大字,门边挂黑底白字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亦名凌云寺</p><p class="ql-block"> 嘉定州同知胡缵宗之诗《凌云寺》赞凌云寺:</p><p class="ql-block"> 倚江山突兀,夹涧草葳蕤。客击云中磬,僧磨石上诗。</p><p class="ql-block"> 泉声流竹细,塔影照山迟。天下多名寺,还看此寺奇。</p> <p class="ql-block"> 乐山凌云寺,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名刹。凌云寺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供奉乐山大佛而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始建于唐初,开凿佛像并扩建于唐开元初年(约713年)。然而,在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的会昌四、五年间,凌云山庙宇仅凌云寺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 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门悬匾额“淩云寺”三字,为清未书法家赵熙所题。“凌”字多加了一点,用“淩”字代表着三江水汇流。古人造字率性而为。殿堂内联曰:</p><p class="ql-block"> 一寺镇三江但看潮兴潮落;九峰朝万佛任随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殿门外联为:</p><p class="ql-block"> 何人汇三水清源将一己之心尽洗;此处开千秋净域渡众生觉岸同登。</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重光后整个大雄宝殿所用木材无一根杂木,全是呈暗红色的根根梁柱,用手触摸冰凉无比,坚硬的质感立显的非常珍贵的木材——缅甸柚木,它们不仅质地坚硬,而且具有防腐、防蚁、防潮等特点,是上等的庙宇建筑用木。大殿内铺设的地砖全是来自江苏御窖的‘金砖’,与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地面铺设的一样,是同一种地砖。这在四川的庙宇建筑中还是首家。中间檐下悬黑底金字匾额“大雄宝殿”。中间门柱楹联曰:</p><p class="ql-block"> 迎三江汇流一佛巍峨成砥;倚九峰环抱千秋浩翰壮凌。</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2015年摄)</p><p class="ql-block"> 建在两组十三级石阶上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殿前第一组石阶上的“乐山凌云寺”金色大香炉,香火缭绕,足显大佛寺香火旺盛。大殿二、四开间门楣上悬挂匾额“慧灯相续”、“正法久住”。门柱有联分别曰:</p><p class="ql-block"> 大象无形历万劫重扬佛法;雄风有道襟三江更带慈航。</p><p class="ql-block"> 金镜大镛叩无不应;泰山北斗仰之弥高。</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背面。后门内供奉观音佛像,门楣上悬匾额“百丈佛光”。两侧还有匾额“优昙表瑞”、“佛国群天”、“龙宫瑶轴”等。楹联曰:</p><p class="ql-block"> 乐山莲涌佛寺风清千载禅宗今大振;法雨频霑仁恩广被三乘福地此重开。</p> <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27日拍的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它为三层建筑,一、二层为七开间,三层是两个呈方阁式单间,位居下层二、六间之上,拥有较为规整的柱梁结构 。底层有多个立柱支撑,形成开阔的门廊空间;二层设有围栏式的外廊,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屋顶为典型的中式飞檐翘角样式,线条优美,增添了建筑的灵动性。其外观以棕红色为主色调,显得古朴庄重。门窗设计带有传统中式木窗棂的韵味,同时又有一些西式的装饰线条。建筑正面悬挂有多块牌匾和楹联,彰显了其宗教文化属性,门前的台阶也突出了建筑的威严感。 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传统与近代文化的交融,也体现了其作为藏经、弘法场所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6年修建,有着圆形栏杆、巴洛克风格的墙壁线条装饰,它的结构和外形是西洋建筑欧式,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弥勒殿和大雄宝殿的西洋风格。</p><p class="ql-block"> 二楼廊内墙中间窗上方悬挂匾额“藏经楼”、“寂照心性”、“知去来处”。</p><p class="ql-block"> 一楼中间三间门楣上分别悬挂黑底金字匾额“正法眼藏”、“毘盧顶上”、“祖印高提”。</p><p class="ql-block"> 一层中间四根门柱外联为:</p><p class="ql-block"> 乐土自通玄试看鱼鸟听經凤鸾楼奇;山崖堪吊古但闻海通造佛坡老题词。</p><p class="ql-block"> 内联为:</p><p class="ql-block"> 大佛广慈悲丰虚誉唯我独尊便可莲登上座;</p><p class="ql-block"> 众生有烦恼绝实践与人尽善自然果证西天。</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始建于1936年,正是中国建筑业和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期,藏经楼恰好反映了中国建筑发展史上这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2006年开始的凌云寺维修工程中藏经楼的修复之所以没有还原清代风格,目的就是要让凌云寺整体呈现出一种记录历史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凌云山的这种布满石孔的岩壁,主要是由于红砂岩的特性以及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红砂岩是一种沉积岩,质地相对疏松。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 风吹、雨淋、日晒等外力作用,会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雨水会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成分,风力会携带沙粒磨蚀岩石表面,使得岩石表面较软的部分逐渐被侵蚀掉,形成一个个石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石孔不断扩大、加深,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独特地貌。</p><p class="ql-block"> 《题凌云山岩孔》</p><p class="ql-block"> 红岩赤壁意悠长,岁月雕磨孔迹藏。</p><p class="ql-block"> 风雨镌镌千古印,丹霞胜景韵流芳 。</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牌坊,由雕刻大师叶毓山设计并雕刻。牌坊采用雅安大理石雕刻而成。牌坊立柱上所刻四天王注重西方传统雕塑和古印度神明的原始造型,类似于古希腊的半裸,强调瞬间凝的爆发力和表现力。突起的肌肉和变化的线条,给人以强大而有张力的视觉冲击。法神威猛的造像衬托弥勒佛的平和安静,体现了佛的宝象庄严。牌坊正面中间悬匾额“人间净土”,两侧分别为“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景区参观完后拍的乐山大佛牌坊背面。牌坊中间高,两边低,代表弥勒和两边大乘天和法华林的二菩萨,形成“弥勒三”的寓意。牌坊正面和背面雕刻有经幢、供养菩萨以及飞天雕像,吸收了敦煌、龙门、云岗、麦积山异域风格,形成一种烘云托月的氛围。牌坊中门楣上有匾额“弥勒世界”,两侧门楣上匾额分别为“壮严国土”与“利乐有情”。</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五A级的景区,若要认真看完,至少要一天。虽然来了三次,但每次都是匆匆促促,走马观花,因此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不过精华部分还是看了,收获还是颇丰。</p><p class="ql-block"> 本文编辑于202503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