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族传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章(2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业余神医</p><p class="ql-block">四叔出生于1934年农历正月十六,比伯父小十一岁。由于家乡提前解放,四叔的童年没有经历在东家(财主)家忍饥挨饿、放牛放羊的苦难。三叔在十六岁时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他也带着四叔上学。三叔的言传身教,使得四叔成为了一个聪慧好学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伯父的从军生涯和三叔的教书育人,让四叔的人生追求有了更大的目标。由于居住在山沟里,走出大山的机会少之又少。四叔长大后,只能在村庄里当一名农民。从互助组、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尽管成为了人民公社社员,但每天朝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平淡无奇。</p><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农村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宣传“高产卫星”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工业方面则实行全年钢产量千万吨指标,全国千万人掀起了“全面大炼钢铁运动”,本市最大的钢铁厂也开始扩招工人。当时,本村的同龄人大多数都一门心思结婚成家,很少有青年愿意外出当工人。然而,四叔不顾父母的忧虑,毅然报名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工人。</p><p class="ql-block">四叔离开家乡一百多里地,来到了长治钢铁厂。这家工厂已有十余年历史,职工上千人,场地占地面积上万平米,比路过的县城要大好几倍。对于一个山沟里的人来说,这样的规模和气势,就像井底之蛙跃出了井台,既惊奇又惊喜。参加工作后,四叔的好奇心变成了好强,不到三个月就提升成了班组长。他们的班组业绩不断攀升。然而,在一次倒班后,他的工友因打瞌睡炼废了一炉钢。当年的一炉钢,就是一场政治事件。单位追究责任,并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四叔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保护了工友,结果却是他被开除。</p><p class="ql-block">四叔的希望和梦想尚未开始,就被意外的事故打碎。他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又不甘心就此回家。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恰逢中条山公路局在市区招工,他毅然报名。从坐上招工卡车的那一刻起,开启了他与公路有关的20年历程。</p><p class="ql-block">从中条山修公路开始,四叔的足迹遍布山西省多个地区。当时全省分为六个地区,分别是雁北地区、太原地区、晋中地区、晋东南地区、晋南地区和吕梁地区,四叔涉足了其中五个地区,唯独没有去过晋南。常常听四叔说起,当时太原到五台山的公路就是他们测量的。1969年,山西省公路局重新安置,由于四叔恋家情节严重,一门心思想回晋东南地区,但事与愿违,晋东南地区没有指标,只能选择太原和晋中地区。伯父建议留在太原,但四叔不愿意在领导眼皮底下工作,于是留在了晋中。恰逢1969年榆次北合流大桥刚建成,新设北合流大桥检查站,四叔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8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公路部门新成立公路监理站,从榆次县段抽调五名同志到新组建的单位,四叔是其中一员。新单位发放了统一的制服,一身灰色,大沿帽。在此之前,四叔每天都是杂乱的普通着装,这为他的日常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p><p class="ql-block">四叔几十年的工作流动性非常大,没有固定的单位基地,风餐露宿,不惑之年就摧垮了他的身体。1979年,他提前退休,大儿子接了他的班。在四叔患病期间,牵动了家族的两代人员。兄弟三人两头奔波,相隔距离四五百里。伯父不仅带他到省城就医,工作来不及,就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到医院轮流照顾。</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1982年,四叔已经病入膏肓,远在太原的伯父每逢周末都要来北合流村看望他。四叔和伯父、我父亲及三叔四兄弟情深似海,毋容置疑,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我父和三叔,包括大爷爷的后代也曾多次看望过四叔,真可谓血浓于水,地域的阻隔,交通的不便没有割断兄弟之间的情意。5月的某个周末,伯父因故没有来,也正是这周的某天,四叔永远的闭上了他的双眼……</p><p class="ql-block">四叔带领全家迁移到榆次市北合流村,也像伯父一样,相继走出大山,在市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长子参加工作后,次子考上了大学。家族中前两代都是文盲,而他的儿子却鱼跃龙门,这是家族中最大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四叔在兄弟四人中年龄最小,却寿命最短,仅48岁,真是英灵谢逝。短暂的人生,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四叔参加工作后,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在那个媒体不发达的时代,他想法设法寻找书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修公路的时候,他自学了工程预算、涵洞设计等技能,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闲暇之间,四叔喜好涉猎各种书籍,《西游记》《水浒传》熟读数遍,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他张口就能说几段。“东京汴梁的早晨,打东门进来四位骑着高头大马小将,……”,“话说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岳老员外老来得子,亲朋好友特来祝贺,人群中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皓月当空,歌舞升平,正值中秋夜晚,北宋皇帝浅斟低酌,酒意微醺,突发奇想,欲给玉皇大帝写信,开头的四个字中玉字的点写在了大的下面……”。他性格开朗,说话幽默,像一个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形象逼真。每年休假一个月,我同龄的儿童都是他的跟屁虫。他讲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白骨精变成少女、老夫和老翁的三个人物的语言,看到他嘴唇没有变化,听到的却是三个人物不同的声音。讲《岳飞枪挑小梁王》故事,乒乒乓乓的棍棒声,就像你看到两个人在眼前对打。</p><p class="ql-block">四叔的风趣幽默,每年的休假,也成为村民的期盼。对他的期盼不仅是因为他的幽默,更是因为他对中医的钻研,在中医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每年一次休假,他对村上患有疾病的村民像进行一次普查。在工作的单位,有一天在公路的执勤中,他看到一家人从客车上抬下一位病人,全家人哭哭啼啼。他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这家的病人在省城看病,从几个医院的检查都没有治疗的希望,家人只好回家为病人准备后事。四叔说,我可以看一下病人的面相和脉搏吗?病人家属着急地说,可以可以。急病乱投医,这都是常人的心智。四叔拨了一下病人的眼皮,看其年龄在40岁左右,又分别摸了病人左右手脉搏,对病人家属说,我可以开几副药你们试试吗?他们立刻回答,可以!可以!他们家按照四叔开的处方,经过半年调理,这位病人恢复了健康,并亲自来向四叔致谢,逢人就夸四叔为“神医”。因此,四叔在当地有神医的称号。尽管四叔患病在家,他继续充当当地的义务医师。</p><p class="ql-block">四叔的离世,让我对他的怀念愈发深沉。我自幼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奔跑时更是气喘吁吁,仿佛每一步都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每次他为我诊脉,总会感慨道:“你才十几岁的年纪,脉象却像是四五十岁的人。” 每逢他休假回家,总会为我精心调制几十副中药,而我每次至少要喝上几个月。</p><p class="ql-block">四叔深知我的体质虚弱,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若有空,不妨读一些医学书籍。无论将来是务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这门学问都能成为你安身立命的根本,让你在年老时不必为生计发愁。” 我听从了他的教诲,他陆续留给我《药性歌诀》《汤头秘方》《濒湖脉诀》等书籍。我也曾努力背诵数百味药性、汤头,并反复研读《濒湖脉诀》等医学知识。然而,对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我始终感到困惑不解,最终还是选择了沉迷于小说世界。</p><p class="ql-block">如今,四叔已经离开了我们,而我也年逾古稀。农民的生活没有退休金作为保障,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心中便如同履薄冰,充满了不安与忧虑。每每想到此处,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四叔的良苦用心。如果当初我能更认真地听从他的建议,或许如今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2025.3.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