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撰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系列文章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长廊,亲历了一场场璀璨夺目的文化盛宴。这趟传统文化时空之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与洗礼,那绵延数千年、遍布茫茫神州大地和深入56个民族家家户户的传统节日,宛如在神秘夜空中点亮的一颗颗灿烂星辰,交相呼映,熠熠生辉,共同构成了一幅节日的壮丽画卷。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的生动载体,不仅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习俗、期许和信仰,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人文情感的深刻寄托。</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中国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曾经不断而且仍在孕育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其中传统节日便是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希望。我相信,这些看似并不完美的文字,期望能够成为一把试图捕捉这些节日中最为动人的瞬间的灵动钥匙,希望能以文字为笔,情感为墨,打开历史长河中那些漂移许久的节日金锁,为大家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节日画卷。这应该是一个发自内心、最朴素和最真实的美好期望。因此,在近4个月的创作过程中,每当完成一个章节的时候,都让我真切地感到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滋养;当全部稿件终于尘埃落定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情感更是久久不能平息。那真是悠悠历史中国节,盈盈水间动真情啊!我愿借此后记,与每一位朋友分享这深沉的思考和无尽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静下心来想想,拥有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她的芸芸众生和祖祖辈辈,都是从春节的鞭炮声中开启新年的希望,到元宵夜的灯火阑珊处共赏月圆;从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寄托对先人的无尽哀思,到端午龙舟竞渡,展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再到中秋月圆人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寄托对家国天下的深情厚谊……那沉甸甸的历史民俗积淀,无不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人文关怀;每一个节日,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精彩历史瞬间;每一个节日,都书写了一首长长的流动文化史诗。</p><p class="ql-block"> 在撰写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俨然成了一位文化记录者,我在以最真挚的情感,去触摸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用敏感的神经,去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我深刻地领悟到,这些浸透了人间烟火的传统节日,绝不仅仅是日历上的简单标记,它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人与自然和强化家族与社会的纽带。那大街小巷里肆意鸣放的春节鞭炮声,肯定是普通民众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中秋之夜静静挂在半空的那轮明月,正用如水般温柔的月光,替每一位家人为远方亲人送去深深的思念与祝福。还有端午人们奋力划破水面的龙舟,既是对忠诚与勇气的颂扬,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尽管时代变迁,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这些传统节日依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把根深深扎在人民普通生活的沃土中,他们就像一根根青春的常春藤,永远鲜活地生留在每个人的心田里。尽管如今人们一天到晚忙碌在现代生活中,但大家依然不会忘记抽出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无论是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参与一场热闹的庙会,还是简单地与家人登一次山、下一趟海或共赏一轮明月,一言一行中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赋予这些节日新的时代意义,使它们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在查阅史料、深入调研和反复推敲中,我逐渐意识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在文章中,我不仅描绘了节日的起源、美丽的传说和传统习俗,更试图探讨这些习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与创新,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我认真拜读了多位民俗和历史学家的专著,他们独到的论述给了我许多珍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说过,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金赫楠先生指出,散落在岁时“点”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寄托着国人的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联结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郁葱深情回忆了他小时候姥姥在煤油灯下给他讲嫦娥奔月和孔雀东南飞等民间故事的难忘情景。这些故事成了他对中秋节最初的记忆,那些民间传说孕育出了美丽的节日氛围,寄托着幼时的他对爱情的向往和梦想。</p><p class="ql-block">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和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说,传统节日是回家的节日,回归家庭和家人团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它们逐渐成为聚合家人和调整家庭关系的社会节点。</p><p class="ql-block">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春节是中国的一个发明,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人们可以了解过去和开启新的一年。他指出,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节日;他认为,在当今这个开放的国际化时代,人们应该投入地过好自己的节日,同时又要加入其他节日,这才是一个特别大度、特别开放和特别有包容力的表现;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狂欢和释放的节日。他引用了古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元宵节的浪漫氛围。他十分赞同余光中将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有幸在京城胡同深处亲耳聆听了那些耄耋老人们绘声绘色的动人讲述,这些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节日背后普通人的故事与智慧。老一辈的人对节日的记忆与情感,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渴望归属感与文化认同的心灵。他们的讲述让我顿悟到,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示,更是内在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美好愿景的共同追求。</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的整理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它成就了我个人的一次心灵之旅,是我对一直倾慕的祖国传统文化一次深情的致敬。当最后一行字跳跃在屏幕上的时候,我真的想象着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十分难得的时间的交汇点上,手中握着一张通往过去的门票。当新春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又穿越回了那个烟火璀璨、年味十足的动人时刻。那孩子们欢笑着追逐着鞭炮的火花,都合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厅堂,以及里面满桌喷香的年夜饭,承载和传递着着对来年的美好与祝福。</p><p class="ql-block"> 真诚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创造一个契机,那就是为大家轻轻打开一扇可以看到很远风景的窗,能让更多的人得以窥见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样和它内涵的深远意义,从心底感受到中国节日的独特魅力,促使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便利的同时不忘回望历史,激发更多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内心里热爱与尊重我们所有的国粹,最终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愿灿若星汉的中国节文化能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愿我们都能在这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人民除了传统节日以外,还十分重视过好一些公历节日。主要有元旦、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中国共产党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当代中国人荣幸。这些节日与每个人的生活形影不离,已经与传统节日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节日生活体系。由于这些节日内容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因此,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3月7日 西山脚下)</p><p class="ql-block"><br></p><h5>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文字参考了部分专著和网络资料,插图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特此致谢。</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