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诺奖女性作家哪些文字值得重温 (上)

柔玉

<p class="ql-block">  自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共有121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获奖女性作家共有18位。她们的作品涉及了性别、自由、权力和自我认知等议题,呈现了女性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觉醒和成长,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女性觉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在今年“三八 ”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让我们一起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性作家的作品,感受他们笔下那些独特的女性视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塞尔玛·拉格洛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塞尔玛·拉格洛夫是瑞典女作家,1858年生于瑞典一个世袭贵族地主家庭,1885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普初加里的皇帝》《耶路撒冷》。《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睡觉了,只有尼尔斯依旧睡不着。跳上破烂的屋顶,可以看到夕阳下的一切都是残红的景象。尼尔斯好好思考了一番,对于自己没能拯救起那座古都,而是让它再次沉入大海也不再自责。这座都市的沧桑一角不禁让他想到,如果那座古都不再沉入海底,经过岁月的洗礼,估计也像现在这古都一样满是尘土,破烂不堪!时间在不断变化,命运也反复无常,这一切我们都无法逃避。一个繁华的地方,经过岁月的洗礼,寺院的屋顶毁坏了,建筑物黯然失色了,街上也变得凄凉起来。倘若要变得这么不堪入目,还不如永远保持原状沉浸在海底,那不更好一些吗?</p><p class="ql-block"><b> ——选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格拉齐亚·黛莱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透彻地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出了相当的深度与悲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格拉齐亚·黛莱达是意大利女作家,1871年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十岁之后再没接受正规教育。没有亲戚和老师的指导,她开始自学,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作品和普通文学作品。她笔下的自然展现出远古时代原野的简洁和广阔,显示出朴素的纯洁和庄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 </b><span style="font-size:18px;">《邪恶璐路》《灰焗》《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  的确,那个坐落在院子高墙后面的白色、安静的小房子,好像在轻蔑地睥睨着堆在广场周围的茅舍顶棚,这些茅舍是沿着尘土飞扬的小路盖起来的。当然,彼特罗得推开那虚掩着的红色大门,然后走进去。庭院很宽阔,铺着石块,被太阳晒得发烫,又干净又整齐。在院子右边彼特罗看到有一个顶棚,是做牲口棚和储藏室用的;左边小楼耀着白光,外面有个楼梯,是花岗岩的,铁栏杆上攀着一簇簇鲜嫩的紫色时钟花,有这样的点缀,小楼显得格外光彩焕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选自《邪恶之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西格里德·温赛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28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中世纪北国生活的有力描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格里德·温赛特是挪威女作家,1882年出生于丹麦,在她两岁的时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流亡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返挪威。她用笔触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北欧中世纪的大门,用极具张力的笔法刻画了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生活画卷,尤其是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命运交织下的挣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娘·主人·十字架》三部曲、《马塔欧力莉太太》《燃烧的荊棘》。</span></p> <p class="ql-block">  四面八方此刻都臣服在她的脚下,谷地在大山谷之间就像一条小裂缝,另一面的小山谷像是一个更小的空隙。像这样的小山谷有很多,但是谷地还是比山丘少一些。周围有一些灰色的高峰,布满了金色的大地,耸立在树丛的最上方。不远的天际,蓝色的山峰到处泛着一些雪白的光芒,此时他们在眼前看到的是汇成灰蓝色及纯白色的一些云。不过在东北方,就是在农场树林过去不远处, 有一群板栗色的大圆谷地,斜坡上面露出来一个个落雪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 摘自《新娘·主人·十字架》三部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赛珍珠(珀尔·布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赛珍珠是美国作家,出生于1892年在他出生四个月后就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及青年时代。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b><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地》《儿子》《分家》。</span></p> <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三个女人便带着这个姑娘,在姑娘成亲的那天早上,替他把身子洗干净,用一块新的白布裹了脚,外面又穿了一双崭新的袜子。荷花先往姑娘身上擦了些她自己的香气扑鼻的杏仁油,-然后,她们给她抹了香粉和胭脂,再替她穿上她从家里带来的嫁衣,紧贴着她那温馨的少女皮肤的白色的绣花绸衣,外面是一件精致的羊皮袄,最外一层才是大红的绸缎嫁衣。然后,她们在她的前额上抹了石灰粉, 用一根打结的绒线巧妙地替她把眉毛上方的汗毛拔去。她们把她的前额梳理的又高又宽又亮,又给她擦了香粉和胭脂,用眉笔在她的眉毛上划了两道细眉。她们给她带了一顶凤冠,珠串的面纱,穿上绣花鞋。她们还在她的指甲上涂了颜色,在她的手心里搽了香水。就这样,她们给她做好了结婚的一切准备。</p><p class="ql-block"><b> ——选自《大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女作家,1889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北的维库那镇。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进过学校,靠做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辅导和自学获得文化知识。她不仅一改拉丁美洲诗歌脱离现实,沉溺在未来主义和抽象手法的格局,使其重新回到现实和真实中来,而且还通过这个风格影响了一代代的诗人和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死的十四行诗》《施望》《柔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天,清晨有所表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离开了百合般纯洁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那天起,邪恶的手掌握了你的生命,你在欢悦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却侵入了欢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对手上帝说:“他给领上了毁灭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人不懂得引导可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帝啊,快把他从致命的手里解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要不就让他在长梦中沉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不能把他唤住,也不能随他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阵黑色的风暴把他的船吹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他回到我怀抱,要不就让他年轻轻的死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选自《死的十四行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奈利·萨克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p><p class="ql-block">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了以色列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奈利·萨克斯 是德国女作家,终身未嫁。她在1891年出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幼年教育是在优越的家庭中完成的。对杀戮者与被杀者、追逐与逃亡、暴力与死亡的关系的探讨是萨克斯创作的主题。她的无韵诗模仿旧约全书的诗歌形式,自由流畅,节奏和谐富有舞蹈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 代表作品: </b>《沙上的记号》《逃亡》《无尘世界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啊,不要询问那些死里逃生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将前往何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们始终向坟墓迈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邦城市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并不是为逃亡者脚步的音乐铺设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房子的窗户,映现出有着来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册般天堂、年年变换的礼物桌的人间时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并不是为那些自源头处啜饮恐惧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睛而擦亮的</p><p class="ql-block"><b>——选自《蝴蝶的重量: 奈莉·萨克斯诗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纳丁·戈迪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获奖理由: </b>纳丁·戈迪默是南非女作家,1923年出生于约翰内斯堡附近一座名叫斯普林斯的矿业小城中。13岁时她发表了一篇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从此开始了笔耕生涯。戈迪默的作品以种族隔离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白人和黑人觉醒后的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b> 代表作品: </b>《七月的人民》《无人伴随我》《伯格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难以描摹的温柔包围着他们,仿佛误认为他们是一对情人。她踉踉跄跄的走过去,靠着车棚站稳,她的样子看上去怪异可怕: 紧绷绷的牛仔裤卷到了膝盖,汗津津的额头反射着月光,乱砰砰的头发一簇一簇竖立着。她弄出这副母夜叉样子对他没任何影响,他可从来没去过总有诱人姑娘的汽车展销会。她大声地笑着,粗鲁地拍打着汽车挡泥板,很像他平时吓唬那些挡道的牲口。村里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一点家一样温暖的灯开始在那边闪烁,像是一根划着了拢在手掌中的火柴。那些正在吃晚饭的人们点起了第一盏灯。</p><p class="ql-block"><b> ——选自《七月的人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托妮·莫里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是生活的重要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托尼·莫里森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出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他的父亲是船厂焊接工,母亲是别人家的帮佣。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代表作品:</b><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span></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脸是一幅绘画草稿。冬季开始进驻这张脸,成为他的主宰。他的眼睛变成了雪的悬崖,随时有雪崩的危险;眉毛弯曲得像没有叶子的黑色树枝; 皮肤染上了冬季太阳黯淡而了无生气的苍黄色; 下巴就像覆盖积雪、点缀着的棱角;高高的额头犹如结冰的伊利湖,暗藏着在黑暗中打着旋涡的冷峻的思想急流。从猎狼手变成猎鹰者,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就是为了前门赶狼,窗下拒鹰。他就像司火的神灵,指示我们该把哪些门窗关闭或者敞开, 以便热气合理的分布开来,他告诉我们如何保留火种,跟我们讨论煤的质量,教我们如何铲煤、添煤、封炉子。春季到来之前他是不会刮掉嘴上的胡子的。</p><p class="ql-block"><b> ——选自《最蓝的眼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维斯拉瓦·辛波斯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奖理由: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在诗歌艺术中精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是波兰女作家,1923年出生于波兰科尼克,八岁时移居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她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其诗歌大部分是沉思,但也谈到死亡、酷刑、战争,因其凝练、清澈、悠游从容容的风格而被誉为“诗坛莫扎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代表作品: </b>《巨大的数目》《呼唤雪人》《一见钟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亏欠那些 我不爱的人甚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另外有人更爱他们 让我宽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很高高兴我不是 他们羊群里的狼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宁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感到自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是爱无法给予 和取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不会守着门窗 等候他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耐心 几可媲美日晷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了解 爱无法理解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原谅 爱无法原谅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见面到通信 不是永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不过几天或几个星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他们同游总是一切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音乐会, 逛大教堂,饱览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座山七条河 阻隔我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些山河在地图上 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选自《致谢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撰稿: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子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版图片为资料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