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对我们来说比较普遍,平时我们熟知的心口窝疼、恶心、呕吐、腹胀、打嗝、烧心、拉肚子、便秘等等症状,几乎都和胃肠有关。我们的祖先,把胃肠的功能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通常说的脾胃都指哪些器官?又有什么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主管消化吸收,包括了现代医学中胃、大肠、小肠、肝、胆等一系列消化器官功能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喝进去的水,都要通过脾胃吸收营养,把其中的没有营养的物质排泄掉。 胃病常见的三种病因 第一种 饮食伤胃
一为节制,一为洁净。
节制,说饮食要食而有节,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
洁净,吃东西要讲卫生,要新鲜,最好是现做现吃。
过饱,胃肠工作量加大,超出它的能力范围,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消化不良的症状。
过饥,就是说总是吃的太少,营养物质根本就满足不了人体的需要,久而久之连胃肠都营养不良了,它也就罢工了,不干活了。
洁净,就是吃东西要讲卫生,要新鲜,最好是现做现吃。 第二种 情志失调
人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导致脾胃的功能出现异常。
很多人都有体会,当自己有心事的时候,生气的时候,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吃不下饭,打嗝,甚至腹胀、腹痛、拉肚子,或者便秘。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就在他写的一本书《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是肝木乘脾土的关系,人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导致脾胃的功能出现异常。 第三种 外邪犯胃
寒邪伤胃,胃着凉了,因寒主收引,阳气被寒邪所遏制不得舒展,导致气机阻滞,多出现胃痛。 中医把自然界的气候总结 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太过,称之为“六淫”,其中的寒、湿与脾胃病关系最为密切。寒邪伤胃,胃着凉了,因寒主收引,阳气被寒邪所遏制不得舒展,导致气机阻滞,多出现胃痛。湿邪外侵,多由于原来就是脾湿体质,内外相引,多出现呕吐,腹泻。
可以这么说,通常说的胃寒就是指脾阳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以上这三种就是导致胃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中医治疗胃病是审症求因,据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审症求因,据因论治
就是根据病状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比如寒邪犯胃需要疏散外寒,轻者局部温熨(热水袋,暖宝等),也可以喝姜糖水,重者可用良附丸,香苏散,藿香正气水等。肝气犯胃需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如果肝胃郁热可以吃左金丸,化肝煎。如果是饮食停滞可以选择吃加味保和丸。脾胃虚寒者可以吃黄芪建中汤、理中丸、香砂和胃丸、参苓白术散。还有就是胃阴亏虚选择一贯煎、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湿热中阻则需要饮用连朴饮、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三仁汤等。
审症求因,据因论治
在现实生活中,胃病的证候没有上面辩证分析那样截然分明,通常是两种或以上的证候夹杂,而胃病日久,必然会脾胃气虚。
此时,中药黄芪就十分合适了,治疗胃病基本上都会用到,可以说“十胃九芪”。
胃病除了用药物治疗之外,还需饮食规律,因为饮食不规律时,比如不能定时、定量,饥一顿、饱一顿等,会引起消化系统失调,造成胃病长期反反复复。要防止暴饮暴食;还要坚持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忌食生冷酸辣刺激性食物。
1.生薏米30克,白扁豆10克,莲子10克,小米50克,加水适量,共煮为粥,该方性平和,适合任何体质的的人群,每天吃一小碗,能起到养胃的作用。
2.玫瑰花2克,菊花2克,金莲花2克,白梅花2克,为一日量,开水冲泡,代茶饮,起到疏肝和胃的作用,适合心情欠佳,思绪纷繁,头晕脑涨,口干口苦的人士饮用。
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烦恼、发怒、忧虑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