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如意门游颐和园

行云流水

游览颐和园,从南如意门进,也是很好的选择。 进入南如意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单孔石桥。还记得第一次进南如意门时,验票大姐字正腔圆地介绍道:“石桥名字叫'绣漪’,'漪’字念第一声。” 绣漪桥,大名叫“绣漪”,小名叫“罗锅”。大名系清代官赐,小名是坊间俗称。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位于颐和园南如意门内。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已有270多年历史的绣漪桥,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我最近一次领略绣漪桥美景时,阳光和煦,万里无云,天空一碧如洗,古桥倒影清晰得令人陶醉。我长久伫立于此,看着桥下纹丝不动的一泓碧水,悟出倒影拍摄粗浅“心得”--要想拍出景物清晰的倒影,光有晴天朗日和清澈水面还是不够的,还得要无风,否则会吹皱一池湖水,倒影就模糊了。在我按下快门的片刻,绣漪桥下无涟漪。 沿着昆明湖畔走,边走边拍,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越来越近,她在图片中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大。十七孔桥金光穿洞,令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那得从桥旁的南湖岛边往这边拍。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全场150米,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 十七孔桥上游人熙来攘往,是人们青睐的拍照打卡之地。 十七孔桥两边栏杆上,一共有544只石狮子,他们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栩栩如生。上了十七孔桥,记得一定要驻足仔细欣赏一下。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鼋。 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br>  铸铜牛构思源于大禹治水。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它放在河岸边。1755,乾隆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br>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夺的目标,被一块一块剥去。金箔剥完后,侵略者还打算将铜牛化铜卖钱。为保护铜牛,民众自发选出十几名身强力壮居民,趁天黑夜静之时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昆明湖底,使其得以保存。 走过铜牛,往文昌阁方向走,回眸再看,十七孔桥又是一番景象。 从知春亭岛上拍文昌阁。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br>  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br> 过了文昌阁,经过此桥便到了知春亭。 知春亭建在湖滨小岛上。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 京城今年暖冬,昆明湖上无冰,知春亭边的水域更是鸳鸯欢快戏水之处。 知春亭所在的湖滨小岛,早已成为游人拍照、绘画和休闲之地。 颐和园太大了,脚力不够,今次游园到此为止,原路返回,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