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一中,恢复招生的1970级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在鹤庆一中一百三十几年(1891年玉屏书院)历史的长河中,1966 至 1968 年这几年,因“文革”的历史潮水,无情地席卷了鹤庆一中。曾经书声琅琅的校园,那一间间明亮的教室,往日里知识的光芒在这里熠熠生辉,此时却陷入了一片死寂。清脆的上课铃声不再响起,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揪心的寂静。学生们被迫停下了求知的脚步,老师们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粉笔,校园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青春的活力与梦想被无情地禁锢。</p><p class="ql-block"> 1969 年,阴霾依旧笼罩着这片土地。全体教师带着沉重的心情,前往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学校的大门紧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哀伤与无奈。招生的工作也戛然而止,这一停,就像一场漫长的寒冬,足足持续了 4 年之久。那空荡荡的校园,操场的草肆意生长,教室的窗户布满灰尘,仿佛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终于,1970 年的秋季,如同久旱后的甘霖,希望的曙光重新洒在了鹤庆一中的校园。学校恢复了教学活动,那久违的上课铃声再次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像是奏响了一曲希望的赞歌。当年,学校迎来了一批新的学子,即1970级学子。高中 4 个班,初中 3 个班,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新生的幼苗,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成长。鹤庆一中的班级编号,也从此新起算,1970级的这四个高中班,编为“新高1至新高4班”。</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岁月里,从 1970 年到 1985 年,学校就像一位坚韧不拔的勇士,每年都按照分配计划,坚定地招收高中 4 个班,初中 2 个班。每一届的学生,都怀揣着梦想走进校园,老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精心浇灌着这些祖国的未来。时光缓缓流淌,校园里的树木逐渐枝繁叶茂,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到了 1985 年秋季,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校生总数达到 20 个班,那整齐的教室,就像一个个知识的堡垒。其中高中 14 个班,包括 2 个补习班,学生们在这里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初中 6 个班,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学生总数达到了 1081 人,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鹤庆一中,就像一艘历经风雨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重新扬起了希望的风帆,驶向光明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2019 年 8 月 10 日至 11 日,对于鹤庆一中新高 1 班至新高 4 班的同学们来说,便是这样一个珍贵而难忘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鹤庆这片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的土地上,一场充满温情与感动的聚会悄然拉开了帷幕。此次聚会,凝聚着众多同学的心血,尤其是会长寸杰全、汤维新,以及理事会成员解玉福、胡忠槐、戴锐华等同学。他们不辞辛劳,精心策划着每一个细节,从聚会的场地安排到活动流程的设计,都倾注了满满的心意,只为给大家创造一个能重温往昔、共叙情谊的美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当同学们陆续抵达聚会现场,目光交汇的瞬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曾经在鹤庆一中的校园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教诲,为一道难题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为班级的荣誉奋力拼搏;一起在课间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度过了一段段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但那份纯真的同学情却丝毫未减。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聊着这些年的经历,有欢笑,有感慨,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有人讲述着自己在事业上的拼搏与成就,有人分享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还有人回忆着校园里的那些趣事,引得大家阵阵欢笑。</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的聚会,就像一个时光宝盒,将他们的青春岁月再次开启。同学们在鹤庆的街头巷尾漫步,回忆着曾经一起走过的路;在欢声笑语中举杯,为这份珍贵的情谊干杯。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是一场心灵的回归,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那份最初的温暖和感动。相信这份同学情,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据新高1班同学杨竹清老师回忆,当时一中还在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的教育活动,1971年,新高一班来到了鹤庆糖厂学工。杨竹清和同学们的工作岗位是在磅称房,他们每日的任务便是仔细称量甘蔗的重量。当夜幕降临,收完最后一批甘蔗后,还得认真地结账核算。那工作时长,如同漫漫长路,可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怨言。每天额外算上三个小时的加班,每月能领到四十多元的工资,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令人欣喜的收入,也成为了他们青春奋斗的珍贵见证。</p><p class="ql-block"> 1974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杨竹清奔赴北京开启了大学之旅。毕业后,他留在了北京工作,这一留,便是整整五十一年。岁月流转,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模糊了故乡的模样,但那份深深的乡愁,却如陈酿的美酒,在时光中愈发醇厚。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欢声笑语,还有糖厂师傅们朴实的身影,如同电影般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成为他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b>右1,卜绍志老师</b></p> <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回廊中徘徊,总有一些温暖的片段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记忆的天空。鹤庆一中新高 1 班到新高 4 班同学 2019 年的聚会,于我而言,有着别样的意义,因为其中两位同学后来成为了我求知路上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我在南河初十一班求学的时光里,新高 1 班的李文瑞老师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我们数学领域的领航者。李老师的课堂,严谨而不失生动,带领我们在数字的迷宫中探索奥秘。而新高 1 班的卜绍志老师,更是多才多艺,他用英语的灵动和语文的诗意,编织了一张绚丽的知识大网,将我们紧紧笼罩其中。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不同的世界,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2019 年,卜老师与他的同学们在鹤庆相聚,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曾经青春年少的时光。卜老师以一首《醉美同学情》,为这次聚会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卜老师的“人生坎坷寻开心,六七十岁正年轻”,此句恰似一泓清泉,流淌出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人生之路,难免荆棘丛生,但只要心怀乐观,即便到了六七十岁,依然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在岁月的长河中寻得开心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不远千里来聚会,只为两载同窗情”,这份跨越千里的相聚,是对同窗情谊的深情守望。两载的同窗时光,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一起欢笑的瞬间,都化作了心中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龙潭秀美山色青,逛逛公园谈谈心”,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他们漫步在龙潭边,感受着秀美的山色,在公园的长椅上促膝长谈,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份惬意与温馨,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烦恼。</p><p class="ql-block"> “举杯但愿人长久,今生醉美同学情”,当酒杯轻轻碰撞,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岁月的赞歌。大家在举杯的瞬间,许下了美好的祝愿,愿彼此健康长寿,愿这份同学情永远如美酒般醇厚。</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这一级李文瑞和卜绍志老师,在南河学校时对我的教诲永记心间。他们的教诲让我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知识是前行的动力,而友情则是温暖心灵的港湾。这两位老师,用他们的知识和情谊,为我点亮了人生的灯塔,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再迷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