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蕲春名师(二)李国忠老师

丑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眼中的蕲春名师(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李 国 忠 老 师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龚仲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凡20世纪60年代在蕲春三中读过书的,一提到李国忠这个名字,无不如雷贯耳。那年12岁的我刚进这所三年制初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报到后的第一个晚自习,一位身材魁梧,30岁左右的男子雄赳赳地走上讲台。他眼睛不大却异常地亮。他用那双虽不大却很亮的眼睛,闪着利剑般的光芒,向整个教室前后左右一扫,刹那间全班54位同学全觉得自己的花花肠子都被看穿了,禁不住人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叽叽喳喳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唯有小虫子撞在汽灯光罩上“啪--啪”的炸裂声不绝于耳。54双眼睛怯生生地瞅着他。李国忠老师长着一头不屈不挠的头发,虽一丝不苟地向后梳着,却一根根十分倔强,拱得很有弧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我叫李国忠,是你们的班主任。”说着,他拿出一支粉笔,眼睛依旧瞅着我们,侧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李国忠”。字很有脾气,拐弯抹角处仿佛摆拳横扫,粉笔渣簌簌地掉。“国”先写中间,后写方框。方框几乎是一个标准的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老师点名了。每点到一位同学都要目光亮亮地瞅你好一阵子,被瞅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笔直地站着,真有一种接受审判的感觉。这第一次点名,他差不多用了一节课。点完名后,他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人面相、体型、声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全记住你们了。从现在起,哪怕是你走到天边,哪怕是过了50年,我也能叫出你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天后,有位同学绘声绘色地发表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原来他和另一位同学在公厕里有过一场这样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嘿,你说人做么事最有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结媳妇最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瞎说,结媳妇哪有拉屎舒服!你想一想吧,肚子胀得要炸了,往厕所里一蹲,哗—— 一下子,什么痛苦都没了,那才叫个舒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嗯——”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公厕另一个隔栏里传来,是班主任李国忠老师的声音。李老师还准确地叫出了这两位同学的名字呢。“啧、啧、啧,真神了,不就是点一次名吗,李老师连我们的声音都听出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了这则新闻后,我们都幸灾乐祸地期待着李老师对这两位下流痞子的公开批评。但李老师并没有在班会上公开批评这两位同学。至于知否个别批评了他们,就不得而知了。尽管李老师没有公开批评这两位同学的厕所言论,但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威慑。不管做什么,说什么,都变得特别地小心。李老师的面孔、李老师的声音,尤其是他的那一双虽不大却特别亮的眼睛,简直就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这种奇妙的心理感觉,使我们班无形中进入了一个“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我们班的学习成绩、班风班纪、文娱体育,生产劳动和各种比赛都在全校名列前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老师本来是教地理课的,中国一度向苏联老大哥看齐,又教了几年俄语。可惜我们上初中以后,老大哥搞起了修正主义,俄语就黄了,我们又学起了英国佬的语言。初三同学常哼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之类的俄语歌曲,调儿很美,美美地带着一丝说不出的迷茫忧伤和甜蜜憧憬。学长们骄傲地说:“这是李老师带我们俄语时教的。”这不禁使我常突发奇想,老大哥虽然太坏了,但俄语也许真的是个好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老师的地理课教的太棒了,棒的我们简直没有办法说出来。我们天天就眼巴巴地盼着上地理课,可惜一个星期只有两节。盼到地理课时,我们比过年还要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老师教地理,不带教本,不带教案,只带几支粉笔和一根教鞭。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地图,他都能信手画出,而且和课本上的地图如出一辙。他的课堂语言非常生动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中越关系最铁哥儿们的时候。记得在教授越南这一课时,他是这样开头的:有一个美丽的国家,一条长长的山脉从北到南贯穿全境。这条长长的山脉雨量充沛,四季长青,就像一条长长的青竹扁担。这条长长的青竹扁担挑着两只装满稻米的箩筐。随着他生动形象的讲述,他手中的粉笔漫不经意地勾勒出一幅长长的、弯弯的,两头大、中间小,状若海马的地图。这个国家就是我们“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邦——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条长长的青竹扁担就是纵贯越南全境的长山山脉。那两只装满稻米的箩筐,一只是北方的红河三角洲,一只是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过去,学生两鬓霜雪,人世几经沧桑。中越由“同志加兄弟”而兵刃相见,双方伤亡惨重,终于息干戈为玉帛,互惠互利。但是60多年前,李老师讲述越南那节课精彩绝伦的开场白,我几乎还能如数家珍地复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我们正挺着三年饥荒的钝痛,勒紧裤带向苏联还债。为了自救,学校里的勤工俭学如火如荼。李老师带领我们在蕲河的荒滩上开荒种地,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收割麦子那天,李老师有课,是副班主任带我们去的。谁知附近的一群农民伯伯眼红了,他们挥舞着镰刀、葱担,吼叫着来抢夺学生娃儿的劳动果实。副班主任搬来了何融校长。何校长身材矮小,态度和蔼,说话轻声细语。他非但没能制止住哄抢,反而有人高叫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他捆起来,丢到河里喂鱼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是谁突然想起,去请李国忠老师来。李国忠老师威风凛凛地来了。一个高大英武的身姿,穿戴整齐地奔走在亮丽的艳阳下。他那头倔强的头发直指蓝天,那双不大的眼睛寒光闪闪,雪白的衬衫扎在笔挺的背带西裤里,锃亮的黑皮鞋“笃、笃、笃”掷地有声。农民伯伯们远远地望着这个器宇轩昂又装束不凡的伟男子威风凛凛地走来,都生出了几分畏惧。有位领头摸样的人高声喊道:“县长来了,快跑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见到李国忠老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欢呼雀跃,议论纷纷,恨不得三呼万岁。大家都为拥有李老师这样棒的老师和班主任而骄傲。叽叽喳喳地说,李国忠老师不应该只当一个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当个去当县长、省长,最小也应该当个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这些黄口小儿哪里知道,在那个年代,李老师再有本事也当不了校长,更当不了县长。他是上海民族资本家的儿子,整风反右中的右派分子,本来是发派到学校农场强制劳动改造的。何校长爱他有才,读过两所名牌大学,精通两国外语,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能力过人,才顶着风险,让他当老师和班主任的。知道了这些,我们不禁对其貌不扬的何校长顿生敬佩之情。在往后60多年中愈发觉得这样的领导可敬可贵。他虽然身材瘦小,声音细微,权力卑微,却敢于冒着大风险,大胆启用李国忠老师这样背着黑锅,读过两个名牌大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能力超群,而且让自己相形见绌的人,这需要多么善良的人品,超人的胆识和博大的胸怀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收麦子的那天傍晚,李老师挎着一架手风琴独自走向蕲河之滨。一轮满月从烟波浩渺的蕲河上升起。月色宁馨,波光粼粼的蕲河上,回荡着沉郁凄美的旋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只觉得这凄美沉郁的旋律萦绕在空旷宁静的水滨月下,撩人心扉地感人,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年后,我待业在家的小儿子老哼着一支让我似曾相识的歌。旋律也是那样的深沉、抒情、优美、孤独而忧伤。这不正是 50年前,我最敬畏的老师李国忠先生,在蕲河之滨的月夜用手风琴演奏的那支歌吗!剎时我生出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问我的小儿子,这是一支什么歌呀?小儿子不屑一顾地丢给我一本《中外著名民歌300首》。我对着曲谱翻了好半天才知道这是一首俄罗斯民歌,叫《三套车》。歌词也特别的感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唱歌就是那赶车的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中毕业后,我一直没有见过李国忠老师。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其实真正的思念之情也不一定就要通过联系来表达。她如同一瓶窖藏的美酒,一启封反而可能走了香味儿。上世纪60年代末,他终于平反昭雪,调回了上海。后来调任苏州市三中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屈指算来,老师早该是年过90的老人了。李老师,您身材还是那么挺拔吗?你头发还是那么倔强吗?您眼光还是那么闪亮吗?您性格还是那么锋芒毕露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深信如果我们有缘相见,您一定一眼就能认出我这个班上年龄最小,又让你最不省心的淘气包,而且你立马就能喊出我的名字。因为我曾遇到个当年的一位同学,他当了个基层的能管着四五个人小头儿,有点颐指气使。他也许觉得我应该先给他打招呼。寒暄后,他说,某年月日他苏州出差,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突然有一位老人喊出了他的名字,还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大发牢骚,30年未见面的老师在大街上一眼就认出了我。可是同窗三年的老同学反而忘记了我这个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这岂不是咄咄怪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愿吉人天相仁者寿,老师,学生祝您健康幸福,寿可期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本文所有的照片,均来自网上,忱谢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