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怀念母亲,她的一生勤劳善良舐犊情深,她心中只有子女丝豪不考虑自己,她虽不识一字却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她常说:“为娘生养你们,不是要得到什么,是希望你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你们长大对社会有用了,为娘也就不枉费这一番心血了。”她虽然去世已53年了,但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想办法为我做的桑果<span style="font-size:15px;">(桑葚、桑椹)</span>饼,犹记心中终身未敢忘,五个桑果饼让我走进了人生的第五个二十年的春秋。</p><p class="ql-block">1959年,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历时三年,1962年才基本好转。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人民生活处于困难。那年,刚栽插完水稻秧苗,整个春夏滴雨未下,稻田缺水,池塘干涸,旱地浇灌无水源,水井枯竭,人、畜饮水难,灌溉用水告急!生活用水告急!急得人们焦头烂额。新中国刚成立,希望通过大跃进来迅速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结果遭到了自然灾害和贫穷的双重袭击,两眼望着赤日炎炎干着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寄部队二哥的照片,摄于1953年</span></p> <p class="ql-block">是年年底,国家为了适应文化教育发展,全县范围内招收100名有文化的青年,通过初级速成师范短期教育,补充到全县文教战线,我幸运被录取了。1960年初,第一次告别父母,步入县城第二中学速成师范报到。学校宣告,速成师范学制一年,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属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入学后生活待遇和中学生一样,学习和中学生各有分别。由于自然灾害,各行各业全力支农,学校任务每次都是速成师范主要承担,所谓文化学习基本落空,最后突击学习教学大纲和汉语拼音,宣布提前半年毕业分配工作。规定一年的学习任务,半年宣告完成,我们走上了教学工作的岗位。</p><p class="ql-block">虽然学校待遇和在校中学生一样,我们的年龄都比中学生大的多,同样的食物供应中学生可能满足,而我们就严重不足,加之重体力支农,与中学生同等的饭量明显不夠吃。栽秧耙田,挑水抗旱,耕牛缺乏,经常还要代替耕牛去劳动。挖地刨红苕埂子,这是裁红苕前期必须完成的体力劳动。红苕的裁种,首先要把麦收土地刨松,再把土垒成约一尺高的苕埂,等待天下雨或人工挑水浇湿土埂,在埂子上裁插培育好红苕秧苗,劳动量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说是读书,根本就没时间上课,下乡支农回到学校,还要承担为学校菜地浇水与施肥。早晨起床,急忙抢到扁担和粪桶,到学校旁边的小河沟把水挑到学校倒入粪坑,完成规定的任务。晚饭后,再将倒入粪坑的河水和粪水搅匀,挑到山上的菜地浇灌蔬菜,繁重的体力劳动,肚子饿得特别快,身体也不断地消瘦。</p><p class="ql-block">星期天或晚上要用来补课,不放假也没时间回家。学校到家仅30多里,有时放假,急忙赶回家看望父母,那时候的家可以说粮无一粒菜无一畦,用家徒四壁形容十分恰当。公社与公共食堂诞生,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生活集中在公共食堂,管理趋于军事化。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父亲曾是养牛模范,生产队继续安排他养牛,母亲年老无劳动能力,我上学后,到公共食堂打饭成了困难。队长考虑我家实际,允许把每天的伙食标准退给父母,让父母在家烧火做饭,不需要跑很远的公共食堂去打饭。大食堂在自然灾害时期,自身维系也是艰难度日,所谓的食堂饭菜,常常只是一锅清汤寡水,能退给父母多少?但母亲依然鼓励我好好读书。</p> <p class="ql-block">兄姐之家,家家都一样。难得回一次家,儿子见到父母都是默默无语,暗暗许诺,努力学习。困难的岁月,越是努力学习,身体消耗就越大,何况当时只有15岁。妈妈见到我,总是背转身独自流泪,母子只能以无语相互安慰。一天,三姐来到学校,对我说:“兄弟,妈妈让我给你带点吃的来,要你好好保重身体。”回到学校,打开包裹,只见是五块黢黑的小圆饼,拿在鼻子前闻了闻,知道这是桑果,妈妈苦心制作的桑果饼。</p><p class="ql-block">桑果做饼,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吃到。公社化以前,妈妈在周围邻里的眼中,是出了名的养蚕能手,她养的蚕,茧子个头大,蚕丝洁白,售卖都是卖出好价钱。我经常帮妈妈到地里采桑叶,每次都要把树上的桑果使劲摇落,才好爬上桑树采桑叶,桑果太多会弄脏桑叶,蚕吃了会生病。有时采桑叶肚子饿了,也会摘个大的桑果吃,但并不像现在说得那样神奇,桑果成了高档营养品。桑果有白色、红色,最多是黑色,熟透了的黑桑果晶莹剔透,闪闪发亮很新鲜。桑树下随时都是落得满地的桑果,从来没有人家用桑果来烙饼,只是地里的野果而已。</p> <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妈妈也顾不了那么多,只希望让儿子肚子填饱,捡回桑果烙成饼,为儿子做桑果饼。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做出这几块饼是非常不容易的。母亲花甲年龄,养育儿女历尽沧桑,比一般妇女要苍老得很多,封建社会又把她的双脚摧残成疾,年龄愈老走路愈加困难。平时连走路都不方便,竟然还要拐着小脚,不停地埋头弯腰从地下把那么多的桑果捡回来,晒干磨成粉做成饼,我的老妈妈是多么地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桑果受到污染会腐烂。捡回来的桑果必须马上晾晒,如果遇到太阳不好,母亲肯定会心急如焚!晾晒干燥后,必须及时用碓窝舂或石磨磨成粉,然后在铁锅上慢慢烙烤,心不能太急,烧火也不能太大,桑果糖分高,火大了会烙成糊饼,无法食用。做成桑果饼,那是要毅力、体力和耐力才可能完成的。吃到嘴里,不单是一块野生的桑果饼,是妈妈母爱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想给妈妈说,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不敢丝毫忘情。儿子回想,最开心是1962年精简下放回乡支农,那时天天在妈妈身边尽心服侍。可是,第二年在你的动员下我又参军了,参军一去母子二人见面难。妈妈,我现在切菜比当年切得细,针线活长进也大,鱼丸比当年做给父亲吃的更好,工作上问心无愧,你的儿子没有辜负你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写作/二马在途</p><p class="ql-block">图片/二马在途相册</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6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