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明初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他善用熟地黄,有人称他为“张熟地”。</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介宾生于1563年,卒于1640年,享年78岁。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与实践,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类经图翼》等医学经典著作,并</span>提出了诸多精辟见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中医理论和临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观点,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主导作用。他对中医命门学说也有重要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观点,并创新了补益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玉女煎、两仪膏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介宾的养生观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调和阴阳,重视阳气。张介宾在养生中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的观点,认为阳气的盛衰,关系着人的寿命长短。</p><p class="ql-block"> 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护和增强阳气,避免寒凉和劳累等因素损伤阳气。</p><p class="ql-block"> 其次,后天调理,强调四慎。张介宾在《传忠录·先天后天论》中指出:“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则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更寿,后天所削者更夭。”他认为先天禀赋虽然对寿命有一定影响,但后天调理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后天调理要做到四慎:慎情志以保心神,慎寒暑以保肺气,慎酒色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以保脾胃,为后天调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 再次,治形养生,精血为先。张介宾在《传忠录·治形论》中指出:“其形既败,其命可知。……虽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精血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调理形体必须以精血为先,因此,养生必须通过节欲保精、爱惜精血、合理饮食、药物滋补等方法,来维持精血的充盈。</p><p class="ql-block"> 第四,养生防病,警惕六害。张介宾在《传忠录·天年》中提出六害,即酒、色、财、气、功名、庸医六种因素,导致疾病或早夭。</p><p class="ql-block"> 他详细阐述了六种因素伤身害人的机理,如过度饮酒伤肝,沉迷女色耗损精气,追逐功名导致心力交瘁,而庸医误诊则可能直接危及生命。他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并避免六害影响健康。</p> <p class="ql-block"> 第五,中年养生,至关重要。张介宾在《传忠录·中兴论》中强调:“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他认为,中年时期是身体强弱寿夭的关键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中年人往往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负担,身体机能也开始逐渐衰退,因此,从中年开始重视养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第六,精神调摄,虚静为本。张介宾在养生中特别注重精神调摄,主张以虚静保养心神为养生的首要任务。他指出,情志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健康。因此,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是养生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张介宾的养生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智慧,限于篇幅,只能摘其精要,以期对养生者有所裨益。</p> <p class="ql-block">网图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