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谈:大山里面造书屋(下)纪红建 吴砾星

谭谈

<p class="ql-block">谭谈,1944年出生,湖南涟源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届侯补委员、第六届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六百余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种著作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曾创建“作家爱心书屋”,主编大型丛书《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创办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建立当代湖湘文艺人物资料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曹家村,我们找到了谭谈心中的那一丛火花。</p><p class="ql-block">  “我家屋前面一座山,叫洪界山;屋后边一道岭,叫花山岭。花山岭是一座石头山,长不出大树,也开不出鲜花,只长了满山遍岭的茅草。我们的老祖宗,为它取一个这样漂亮的名字,或许是寄托一种愿望,或许是宽慰自己的心。”谭谈在他的散文《故乡的路》中,这样回忆曹家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中旬,我们来涟源采风,来到曹家村。那天阳光灿烂,一座座新房错落有致、熠熠生辉,一条条村道平展开阔、畅通山乡,养殖业、种植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脸上展露的是乐观自信的笑容。一座白墙青瓦的精致双层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热情而兴奋地说,那就是谭谈建的“老农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老农活动中心”,我们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的中心,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三部分相得益彰,清新自然。中心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功能多样:藏书万余册的阅览室,笔墨纸砚俱全的书画屋,宽敞且灯光明亮的广场,棋桌、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们再次走进曹家村。</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碰到了谭文忠。曹家村土生土长,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专业,在涟源市图书馆工作20多年的他,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谭文忠告诉我们,不论是“作家爱心书屋”,还是现在的“老农活动中心”,都深得人心、雪中送炭。他既是当年“作家爱心书屋”的亲历者,也是建设者,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一次,他跟谭谈到火车站去接作家朋友捐的书,碰到一个中年男子,是个下岗职工,当时在车站当搬运工。当他听说谭谈搬书是到农村建书屋,进行文化扶贫时,说什么都不要搬运费。中年男子说,他也出身农村,从小就挨饿受苦,没上过几天学。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他的搬运算是出点小力。</p><p class="ql-block">  “作家爱心书屋”的建立,对于当地文化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长久而稳固的,并最终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作家爱心书屋’建立24年来,有近百万人次的农民和学生阅读,外借书籍近50万册次。”谭文忠感慨地说,“田心坪原本只是一个只有稀疏不多房屋的小村子,书屋建立后,周边一些乡亲,为了儿女能到此看书方便,陆续到这里置地建房。十几年下来,这里竟然变成了一个有大几千居民,挺热闹、挺繁华的集镇,这里的流动人口、商品交易甚至大大超过田心坪所属的白马镇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当然,20多年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简单的农家书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建设像曹家村“老农活动中心”这样的文化场所成为一种必然。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结构就可以看出,文化建设被放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很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虽然曹家村“老农活动中心”启用才两年多,但我们在走访中,就已经明显感受到,已经给这个湘中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看书,几乎每天都要去老农活动中心。”退休教师谭小助说,“这个中心对村里的孩子是很好的引导与帮助,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也就是影响曹家村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没上过几天学,看不懂书,但每天都要到老农活动中心跳广场舞,养成了习惯,没想到这个中心对我们村的生活改变会有这么大。”55岁的胡兰花说。</p><p class="ql-block">  “我3个儿子,都是读书出去的。我喜欢读书人,读书改变命运。谭谈在村里建老农活动中心,这样的大好事,我们必须支持,我们当然高兴。”72岁的邱玉莲说。</p><p class="ql-block">  “虽然叫‘老农活动中心’,但适合男女老少活动。我在娄底市区上班,以前不太愿意回来,总觉得村子索然无味,正在走向衰落,但‘老农活动中心’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正在考虑返乡创业。”“95后”青年谭业康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曹家村的一代又一代人,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爱护她,使她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完善,使她成为曹家村一处永远闪亮的文化风景!我也真希望曹家村能像当年的田心坪村一样,十几、二十年后,能变成一个热闹的小集镇,经济和文化同步振兴。”谭谈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从田心坪村到曹家村,是物质到精神的内在变化,也是中华大地数以万计个村庄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载《农民日报》2024.3.13日)</p><p class="ql-block"> 注:因美篇每篇限5000字,只好将它分成上下两篇推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