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华夏,后山茅台——昌黎的葡萄今生

古月女闲

<p class="ql-block">地处北纬39度线,渤海之滨的昌黎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个颇有历史感的县,据说是以唐代诗人韩愈(韩昌黎)的名字命名的。翻开昌黎县的古往今来每一页都会有一位伟人或者名人在上面,就如同它背靠的碣石山一样让我们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这座被曹操写入《观沧海》的燕山余脉,常年被来自渤海湾的湿润季风轻拂,使其得天独厚的享有了与同一纬度线上的法国波尔多一样的命运,那就是盛产葡萄。葡萄种植在昌黎县已经是源远流长,葡萄沟里那棵现存最古老的葡萄藤据说有近六百年历史。适宜的环境让这里的葡萄具有了独特的甜美味道,我最喜欢的老品种玫瑰香,每每不管是吃起来还是想起来,都真如一只玫瑰在面前摇曳,芬芳即如心田。</p><p class="ql-block">至于葡萄能成为现代化产业大概还是缘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各路葡萄酒制造商纷至沓来,也就是巩皇年轻时曾为昌黎产的一款葡萄酒代言开始的,只是那款葡萄酒没过多久便销声匿迹,估计那个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葡萄酒还只停留在舶来品印象中,即使有巩皇代言也只能说是一场先行者的梦。</p><p class="ql-block">对于浸润在一片片葡萄架中的昌黎来说,在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淘汰赛后,如今沉淀下来最有名的葡萄酒庄只有碣石山前山的中粮华夏酒庄与后山的茅台酒庄两家。</p><p class="ql-block"> 沐浴着北纬39°的阳光,碣阳河谷洒下金色网格。这片与波尔多共享地球纬度的土地,葡萄藤正沿着山势编织翡翠阶梯。而它的下面便是亚洲最大酒窖,中粮华夏酒庄。2000只法国橡木桶如同沉默的修士,将赤霞珠的单宁打磨出丝绸般的质感。酿酒师转动着奥地利进口的倒锥形发酵罐,让葡萄汁在离心力中褪去青涩,恰如昌黎人在岁月流转中调和传统与现代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酒庄建筑群依山取势,以碣石山花岗岩垒砌的城墙与玻璃幕墙碰撞出时空褶皱。游客穿过刻有《诗经》酿酒篇章的文化长廊,突然置身仿凡尔赛宫镜厅的品鉴室,水晶吊灯将晃动的酒液折射成血色琥珀。这种文化嫁接的魔幻感,有人说恰如河北梆子与法国民谣《葡萄丰收时》的对唱。</p><p class="ql-block"> 相较于中粮的厚重,茅台酒庄是后来者。当勘探车碾过碣石山后坡碎石时,定位系统显示此地与赤水河谷的海拔误差不超过15米。微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惊叹,碣石山北麓的酿酒微生态竟与茅台镇有着神秘的基因重叠。于是,茅台人在这里用用驯化红高粱的技艺开启了制造葡萄酒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联姻,在昌黎酿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也许这就是茅台在白酒后面为自己开拓的又一赛道。虽然它来的晚,却没有缺席。</p><p class="ql-block"> 当晨雾还未散时登上碣石山主峰,渤海上那条金线在不平静的海面上闪着粼粼的光。山南与山北爬满绿色葡萄藤,那藤下挂满串串酒葡萄。穿梭在千亩葡萄园,看见智能灌溉系统喷出的水雾中仿佛漂浮着酒香分子。一栋栋欧式酒堡似现代拼贴画,在蓝天下显得唯美。这,大概就是昌黎的今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