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永不退色的岭南记忆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潮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制始于东晋义𤋮九年(公元413年)的义安郡,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的文化核心枢纽就是天下闻名的“牌坊街”。它北接广济楼,南连太平街,向东可步行至韩江畔的广济桥,向西直通开元寺,由此构成了潮州古城的文化中轴线。总长1948米的主街与5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外曲内方的格局。鼎盛时期太平街共有47座古牌坊,现存24座,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堪称“中国之最”。一座座古朴庄重的石牌坊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街道上,它们不仅承载着这方水土的历史与文化,更如同脊梁般支撑着老街从历史走到现在,在韩江之畔舒展着千年文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太平街,一座座庄严肃穆的石牌坊耸立在大街上,气势磅薄的石牌坊群,真的令人惊叹不已。每座牌坊均为花岗岩砌筑,雕刻工艺精湛,横梁、立柱上饰有龙凤、花鸟浮雕,柱础石狮形态威严,彰显潮汕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准。每座牌坊背后都镌刻着潮州历史上的显赫人物与动人故事,被誉为“中华牌坊之乡”的活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群以“科举功名”、“忠孝节义”、“清官廉吏”为主题,反映了潮汕地区崇文重教、忠孝传家的传统。“四世大夫”坊,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建成,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为纪念当时的饶平县知县陈所献而建,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其祖父陈以贲、父亲陈思谦、儿子陈允恭也都因他而获封赠“文林郎饶平县知县”,由此成就“四世大夫”的佳话。牌坊的坊额正背两面都刻有“四世大夫”字样,字体苍劲有力,彰显着家族的荣耀;“十相留声”坊”,建于明正德年间(1517年),为纪念唐代至宋代十位被贬来潮州的宰相级官员(如李德裕、赵鼎等),四柱三门式石坊,雕刻有云纹、瑞兽,寓意“名臣留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司马”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坊主翁万达,嘉靖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担任兵部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偏关、保定等地的军务,人称“三边大总制”,所以牌坊南面镌刻“少司马”,北面镌刻“大总制”;“三世尚书”坊额右镌“潮州知府马鸣霆,同知蒋允彦,通判马毓峨、林朝铭。崇祯元年立”。坊主林熙春,明万历十年(1582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崇祯皇帝追念林熙春功绩,追赠林熙春本人与其父林乔权,祖父林瓒为尚书封号,并立牌坊“三世尚书”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状元坊”为纪念明嘉靖年间潮州首位状元林大钦而建,为双层檐顶,坊身雕刻鲤鱼跃龙门等祥瑞图案,象征科举辉煌;“秋台坊”是为了纪念明崇祯元年进士、福建巡抚黄奇遇而建。他的政绩和品德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整体造型古朴大方,结构严谨。牌坊上的雕刻精美细腻,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够看出当年的精湛工艺。在牌坊的额枋、立柱等部位雕刻有花卉、瑞兽、人物等图案,这些图案寓意吉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逐一品读牌坊碑文背后的历史,仿佛阅读了一部简明的潮州文化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徒世家”门匾有400多年历史,为明末皇帝所封。其家族历史悠久,曾出过4个功绩卓著的大人物,其中有一位状元,皇帝赐予其祖先谥号,门匾是皇帝册封用来纪念家族辉煌过往。这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潮州传统民居风格,融合了木雕、石雕、嵌瓷等多种工艺,门额上“司徒世家”四字,字迹强劲有力,端正大方,见证着家族的荣耀与历史的沧桑。现在“司徒世家”的后人依然在此生活,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与传统。同时,作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潮州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曾是潮州府城的商业动脉,如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骑楼建筑、传统的商铺与市井烟火气是感受潮州古城韵味的好地方。漫步其间,老街的骑楼便如一列列时光的仪仗队扑面而来,牌坊与骑楼、商铺共生共融,形成了“牌坊夹道、骑楼相连”的独特景观。老字号与非遗传承沿街分布,如“胡荣泉”鸭母捻、“李老二”腐乳饼等,街头巷尾弥漫着潮州小吃的香气,巷口的工夫茶摊飘出茶香,烟火气与文艺感交织,令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平街上不仅有精美的牌坊,还有一百多座民居,是粤东地区最典型、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这里有座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古刹“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是潮汕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位列“广东四大名寺”之一。寺内布局严谨,保留唐代建筑风格,又融入潮汕传统工艺特色,整座寺院庄严肃穆,充满禅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寺内大雄宝殿采用“抬梁式”木构,屋顶以潮汕嵌瓷工艺装饰,色彩斑斓的祥龙、花卉栩栩如生;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保存完好,檐角高挑,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唐代石经幢(全国重点文物)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历经千年风雨;宋代大铜钟钟身铸有铭文,敲击时音色浑厚悠扬。寺内常年香火旺盛,定期举办佛诞法会、盂兰盆节等活动,是潮汕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平街的最东端就是雄踞于潮州古城东门之上的“广济楼”,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见证着这座城千年的风雨变迁。楼体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朱红的梁柱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深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蓝天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这里抬头仰望,“广济楼”三个金色大字高悬于楼额之上,笔锋刚劲有力,尽显大气磅礴。城楼共3层,每层都有独特的韵味。底层是厚实的城基,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坚固无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登上2楼,这里陈列着一些与潮州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让人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古城的底蕴;3楼则是观景的绝佳位置,凭栏远眺,潮州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广济楼的大门,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广济桥”,这座"一里长桥一里市"的古桥,至今仍在用"启闭式"的独特构造讲述着宋明工匠的智慧。踏上“广济桥”,就像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旅。还未走近,远远便能望见它横卧在韩江之上如一条巨龙静伏,又似一串遗落人间的璀璨明珠,连接着两岸的烟火与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距今也有850年历史了。这条古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它由梁桥、浮桥、拱桥组合而成,全长518米,桥身由古老的石块砌成,历经岁月打磨,石面上的纹理诉说着往昔的风雨沧桑。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那些或激昂或温婉的历史故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白天合拢让人过,晚上断开让船过。就像个尽职尽责的交通警察,掌管着水上和陆上的交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桥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潮州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亭内古色古香的装饰与精致的木雕相得益彰,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行走其间,轻抚着斑驳的栏杆,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留下的温度。脚下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中。驻足于亭台之中,凭栏远眺,韩江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笔架山郁郁葱葱,与江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令人称奇的当属那独特的“ 18梭船24洲”结构,18艘梭船如同灵动的卫士,一字排开,连接着24座桥墩。它们随着江水的起伏而微微晃动,似在与江水共舞。站在梭船上,感受着江风拂面,望着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豪迈与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幕降临,广济桥宛如换了一身盛装。华灯初上,桥上的亭台楼阁被灯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与水中的倒影相互辉映,如梦如幻,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璀璨的童话世界。桥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为这古老的桥梁注入了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韩文公祠”是一座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古老祠宇,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潮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坐落在笔架山山麓,倚山面水,与古城隔江相望 ,于山水之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踏入韩文公祠,就像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寸砖石、每一处雕梁都有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祠前那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上镌刻的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韩文公的功绩。穿过牌坊,便是“韩文公祠”的主体建筑,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鹏鸟,在岁月的轻抚下,仍不失灵动与威严。青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风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祠内,庭院清幽静谧。几株古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树影,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並在地面上绘出了一幅幅奇妙的光影图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石板路前行来到正厅,厅中韩公的塑像栩栩如生,目光深邃而坚定,似在凝视着潮州的山河,又似在思索着民生的福祉。塑像周围陈列着许多与韩愈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讲述着韩愈被贬潮州期间,兴学育才、驱鳄除害、关心农桑等诸多政绩。那一篇篇泛黄的文稿,仿佛还散发着墨香,让人得以一窥他的文学风采与济世情怀。他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潮州的文化天空,让这片土地从此文风昌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墙壁上诗词壁画琳琅满目,一首首后人缅怀、歌颂韩愈的诗词,笔锋刚劲有力,饱含深情。壁画则生动地描绘了韩愈在潮州的生活场景,从讲学授课到与百姓交谈,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仿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韩文公祠”不仅是为了纪念他,更是潮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在这里,后人能够感受到韩愈的精神力量,汲取文化的滋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祠后面是一处小巧的园林,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假山池沼,相映成趣。漫步其间,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也更能体会到韩愈当年在这方土地上留下的深远影响。游览“韩文公祠”不仅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韩愈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正以独特的方式,滋养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心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潮州古城漫步,不经意间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便撞入眼帘——许驸马府。气派的大门及门楣上的木雕精致繁复,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栩栩如生。人物、花鸟、瑞兽,在工匠的巧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精湛的技艺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大门两侧,石鼓沉稳地伫立着,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也守护着这座府邸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马府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是宋英宗之妹德安公主所嫁驸马许珏的府邸。该处地标一千年来位置没有变动,虽屡有维修,但格局仍维持原状,其“驷马拖车”的建筑布局堪称宋代遗存的孤例。此府被誉为“民间唯一的驸马府”。穿过大门便是宽敞的庭院,地面由青砖铺就,历经数百年的踩踏,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庭院中央几株绿植郁郁葱葱,为这座古老的府邸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屋内,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的陈设简洁而不失典雅,木雕、石雕、金漆画等装饰工艺随处可见。木质的屏风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府中的竹编灰壁、石地栿和S形走水系统都是极其罕见的古建筑遗宝。站在这座府邸中,人们依然能够踩到古人的脚印,千年不古,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每一块青砖都浸润着工夫茶的绵长韵味,每一曲潮剧唱腔都回荡着中原雅韵的余音。当现代文明的喧嚣在古城内外渐次响起,这里依然固执地用"三街六巷"的肌理,编织着永不褪色的岭南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