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三十九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三十九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击磬( qìnɡ)于卫,有荷蒉( 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kēng)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p><p class="ql-block">磬,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荷是肩扛的意思。蒉为草筐。荷篑,肩背着草筐。硁硁,击磬的声音。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卫风.匏( páo)有苦叶》的诗句。末是无的意思。难,责问。</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人背着草筐从门前经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深意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这个人固执不通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独善其身算了。水深就湿了衣服过河,水浅就撩起衣服过河。”孔子说:“这个人说得真坚决啊,没有什么可以责难他的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在卫国时,他正在敲打磬。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听出了孔子内心的不平,就劝孔子明智一点,去当隐士,不要管世事。孔子虽然认为对方说得正确,但并不想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表示将坚定不移坚持到底。这一章的内容说明了孔子知难而进、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窃以为,显然,此人听出了孔子的心声。无人用孔子啊。击磬声大概有一种悲壮之音,低沉沉闷之音。孔子在卫国待了很长时间,前后加起来有八九年的时间,挑担人就劝孔子,无人用你就无人用呗,何苦作此行为。要懂得涉水的道理,知深浅。要随着深浅而作出改变,不能一意孤行。显然,这个荷蒉者又是道家人物。所以孔子说,他要是像挑担人那样的话,在他面前就无有难事了。可他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苍生。在孔子那里,为了挽救天下大道即没,个人的困苦安危算不了什么,这就是中国人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亦可谓之中国君子精神。</p><p class="ql-block">南宋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降生人世间,人类万年将在黑暗中摸索。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大家知道,当今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拜金精神,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们惊呼:人类的出路在何方?世界科学巨匠们回答:光明来自东方。英国学者凯恩的话可作为注解:“也许儒家思想在促进工业和现代化方面要比西方文化更有价值。”窃以为,对于今天日益衰败的人类精神生活来说,足以说明儒家文明的精华仍然闪烁着光芒。“汲取孔子的智慧”“光明来自东方”,这是西方科学家们的声音,作为中国人,又有什么感触呢?难道我们还要“批孔子”吗?</p> <p class="ql-block">与海南万氏宗亲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表达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不正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映照吗?确实,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这是事实。但孔子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谆谆教导世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意思是说,别人不懂自己也不会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品质吗!孔子于乱世中大力弘扬尧舜之道,着力推动圣贤道统,期望恢复周公之治,但是没有人理解他的抱负,确实是一直没有得到任用。道家人物认为,“斯己而已矣”,既然时势不利于抱负的实现,就不必一味强求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着想,只要为自己着想就行了。道家还认为,“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水有深浅,涉水过河的方法也有不同。本章中荷蒉者引用《诗经》诗句,一语双关,暗示孔子不必如此固执,既然天下无道,就应辟世归隐。荷蒉者能听音知心,说出了孔子的全部心思,应该也是一位隐士。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区别了吧?道家避世,亦谓之出世;儒家不避世而是避人,亦谓之入世。</p><p class="ql-block">《论语.八佾( yì)》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uó)。’”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时,对孔子的弟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又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可见,荷蒉者不像仪封人仍没能真正理解孔子肩负的“木铎”使命。所以,孔子听到这种评价,感慨荷蒉者虽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也没有理由可以责备他,毕竟他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孔子的执着追求,真去辟世归隐,圣贤之道将得不到传承,万古就像长夜一样,大家还会被乱世迷惑而苦苦挣扎。抑或说,若没有孔子传播天之道统,中国人就没有“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自强不息帝奋斗精神,这是道家所不能理解的;或者说,这是道家所不愿意理解的。</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