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天柱地轴”是由万历三年(1574年)进士及第的田蕙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应县木塔增修工程即将完工时,由当时大同府的一位王姓官员题写了“释迦塔”,这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贵的一块。</p><p class="ql-block">王瓛:金代书法家,题写了“释迦塔”匾额,这是木塔上年代最早的匾额之一 。</p> <p class="ql-block">“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p> <p class="ql-block">“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2025年1月10日消息,应县木塔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全面测绘方案和局部加固初步设计批复通过。</p> <p class="ql-block">一层为“过去七佛”世界,释迦牟尼佛端坐龙天宝座之上,高11米,面庞圆阔,慈悲安详;手指修长,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眉如新月,胡须卷翘;双耳丰润,耳环垂肩,是典型的辽代造像风格。其余六佛按顺时针方向图绘于内壁,西侧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是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依次为拘留孙佛、拘留含佛和迦叶佛,是为贤劫三佛,环绕着中央佛陀,为辽代晚期广泛流行的“过去七佛”崇拜。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造型生动、神态不一的八大力士。周围金刚、天王、弟子和供养人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的右手呈施无畏说法印,意在消除信仰者的不安与恐惧;左手则作予愿印,象征满足信仰者的一切愿望。</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后有壁画六佛,共同构成七佛的布局,这可能是应县木塔一层被称为七佛殿的原因。这些壁画和佛像一起,构成了一个庄严而神圣的空间,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佛像端坐在由金刚须弥座和莲花座两部分组成的宝座上,金刚代表坚固不朽,须弥意为妙高,而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象征着法界的真如四德(常、乐、我、净),并寓意因果相连、叶叶见如来。</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面容圆润柔和,手指纤细,戴着耳环,具有女相特征,同时留有胡须,显示雄伟丈夫之相,这种融合表现了佛已超越男女性别之别。</p> <p class="ql-block">吴法恒:清代人物,题写了“法海慧莲”、“奎光普照”和“百尺莲开”等匾额 。</p> <p class="ql-block">木柱底下居然是空的……</p> <p class="ql-block">二层是华严三圣殿戒坛,通过戒关,进入华严一一密教境界。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高4.11米,双手平置腿上,右手触地降魔印。西为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东为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而微妙传神。这尊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堪称绝世珍品。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三层內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茶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像.80米左右,表情微妙,神态各异: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加中央毗卢遮那佛为五方佛,即五佛。五佛是金刚界曼茶罗的标志,应县木塔三层缺少主佛毗卢遮那,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毗卢遮那佛就是塔本身。四佛座束腰部均有造型生动的神兽,分别为象、马、孔雀、迦楼罗乌。</p> <p class="ql-block">四层是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高达4米左右,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为禅定说法印。佛座束腰中,东南西北有神兽四只,造型无一雷同,其中三只瞠目狮吼,唯有大佛背后的呈闭口状,耐人寻味。大佛左右肃立两弟子、两菩萨。阿难造型非常精彩,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优雅高贵。保存最为完好的普贤、文殊菩萨的坐骑—一六牙白象和青毛狮子,它们体态健硕威风凛凛。两位菩萨坐骑前各有一引童。四层群像是全塔中保存最为精彩的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五层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高约 3米,大佛双手结智拳印,表示个别生命与整体生命融合为一,象征悟道最深的手印,据说此印相能消灭无名烦恼,获得佛的智慧。其他</p><p class="ql-block">8尊彩塑排列于前后左右,形成三排三列,塑像衣饰、璎珞、手势以及台座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大佛前后左右塑像均戴佛冠,为佛像,其他四角塑像则皆戴菩萨冠,为菩萨像。8尊佛像各居其位,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东南方文殊菩萨、西南方普贤菩萨、西北方观音菩萨、东北方弥勒菩萨。八大菩萨(佛)曼茶罗因护国功能而被置于顶层;九尊佛像置五层,成九五至尊之数,均透露出应县木塔拥有的皇家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除供奉在5 个明层的塑像外,塔内还留有珍贵的壁画彩绘,其位置及内容都各有特色。现存塔内壁画主要分布在一层內外槽墙壁和内槽门额之上,面积约</p><p class="ql-block">360 平方米;栱眼壁彩绘分布于副阶和各层的外槽铺作间,约286平方米。根据图案、色彩的不同,应是不同时期绘制的,部分彩绘还保留了辽代建筑彩绘的风格,也有历代修补时重新彩绘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一层释迦牟尼佛周围如来、飞天、金刚、天王、弟子的壁画细腻传神,是辽代壁画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除供奉两组七珍八宝(含两枚佛家至宝佛牙舍利)外,还珍藏有国家珍贵文物90件,其中辽藏12卷,刻经35卷,写经8卷,佛像了幅,杂刻杂抄28件,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辽代佛教珍品,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陆叙钊:清代应州知州,题写了“永镇金城”匾额,这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佛法的一个时空,层层递进、层层升华,互为支撑、互为因果,展现了佛法的发展过程。因此,一层作为整个木塔的基础,其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建造者具体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指出具体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谁。不过,有研究者认为应县木塔可能是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由田和尚奉敕募建。萧皇后即辽兴宗皇后萧挞里,她是辽国重臣萧孝穆的女儿,而萧孝穆的姐姐、女儿和侄女都曾是皇后,这一家族在辽国时期非常显赫。应县木塔可能作为萧氏家庙而建造,用于彰显家威,同时也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关于应县木塔的建造者,目前存在多种猜测和推断,但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来证实这些说法。应县木塔的设计和建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6日,游遍天下编辑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