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能工巧匠岩罕应,傣楼手工制作岁月留痕的故事</h3> <h3>岩罕应,一名朴实的傣族中年男子,1974年3月出生的他,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江北街道办事处曼各社区曼阁居民小组居民。熟悉他的人,见面会这样尊称他“岩龙纳章”(即工匠、手艺人)。在一条通往寨子细小狭长的街道上,我们如约而见。</h3> <h3>岩罕应从小跟随父亲做工,参与傣族传统建筑工程,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从少年到青年时代,他渐渐了解、熟悉并喜爱上傣族传统建筑艺术,同时也掌握了傣族传统建筑和雕刻技艺的基本方法,14岁时就能独立制作雕刻傣族木蒸子,</h3> <h3>岩罕应的父亲岩温,是当地一位出色的木楼建筑师。他1971年到曼阁村当上门“故爷”(女婿)后,就拜当时曼阁村的能工巧匠波涛仙囡为师,潜心学习手艺整整3个年头,出师后的父亲成为一个传承师傅手艺的传承人。为寨子的乡亲建盖过一、二、三代傣族竹楼,为百姓制作雕刻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参与维修佛寺及曼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修缮等,在傣族传统建筑和雕刻方面积累了丰富地经验,并深得其师傅衣钵,为传承傣族传统建筑和雕刻技艺默默地奉献着。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岩罕应从小就受到能工巧匠的熏陶,在骨子里萌发了学艺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而努力的决心。</h3> <h3>2013年,当兵复员回寨子的岩罕凭着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业绩脱颖而出,当选为曼阁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成了寨子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带领大家勤劳致富,寨子管理得井井有条。作为村干部的岩罕应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在西双版纳经济管理学院完成了中专学业,另一方面孜孜不倦、认真学习传承着父辈的手艺。</h3> <h3>他设计建盖的议事竹楼还原了上世纪傣族建筑的原样。成为电视剧的主要道具搬上荧幕。2019年他设计制作的傣族竹楼模型被西双版纳机场收为大厅藏品。2023年他按1:1 比例缩小、精巧设计制作的傣族竹楼在西双版纳州手工艺(文创)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2024年岩罕应在景洪市第二届“景洪工匠”评选活动中,荣获“景洪工匠”荣誉称号,在评选活动中现场记录了岩罕应《傣楼模型制作》视频短片,在国际国内网络平台播出后,反映强烈,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和肯定。</h3> <h3>他当过兵、干过公安、当过大车司机,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老本行”,协助父亲建盖各种傣族传统建筑、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如,傣楼、凉亭、龙头、龙尾、木舂、刀鞘等),就这样他俨然成了寨子年轻人中的能工巧匠</h3> <h3>岩罕应做事非常认真,对一件作品总是严苛要求精益求精。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傣族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无比热爱。在他一间并不宽绰的工作室了,杂乱的堆满了材料和工具。但他依然有条不紊打理着这方小天地。他的母亲骄傲的站在一旁,满眼心疼和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也被感动着。</h3> <h3>在制作模型过程中,从岩罕应黝黑脸庞上的那坚毅眼神里,透露出傣族男子的执着和专注,它是一种担当,也可能是一种追求。他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在今后生活中,尽自己努力去制作傣族非遗产品,继续传承傣族传统建筑技艺和傣族多彩木雕文化,希望能为世界展示傣族优秀传统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h3> <h3>这个是我看见的比较早期的一个龙舟。他的龙头已油滑光亮,包浆深厚,船体都是原木制造,龙头龙尾首尾呼应,划桨都依次排列整齐,似乎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锐不可当。足见傣族同胞的智慧与齐心协力之精神。如何还原保存这些先辈的心血制造,岩罕应在执着的探索着。</h3> <h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眼前这个如此执着的傣族汉子,身上散发出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气质,必将为傣家文化绘出精彩的画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光添彩!我们期待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