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跟岗以来,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听课。坐在学生中间,跟着老师的思路过知识点,看老师如何操控课堂、如何设计教学,也会想着我讲的时候是怎样安排的,还会专心的把笔记本写满。听课时,我一般不带手机,全身心投入,让人很安静,也很踏实,仿佛我也在上课的状态。对于教室、讲台,我一向保持敬畏之心,它就像是舞台,也像战场!这样沉下心的听课,让我又多了几分感慨。</p><p class="ql-block"> 听课前先备课,有准备的去听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是从学生的角度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我,走进教室,带着的是对这课的已有认知、对学生大概要掌握的内容,对老师会不会有新思路、新方法的期待,也有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而这些最重要的前提是对所听内容提前熟知,这样才能在听得过程中有所悟,否则只是完成听讲,知识点不熟悉、思维跟不上,效率将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听课时及时写感想,我喜欢写我的想法,写老师的精彩之处,也会写不足之处,每写一次都是一次思考。学习路上不就是要思考、要用心么。比如郭老师和张老师的课,总是有很完整的板书,这就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些板书不仅让讲授思路清晰,也让学生听着有收获,下去复习有抓手。另一个就是需要的精准、明确,不是废话、白话、啰嗦话。说有用的话,学生才能抓住重点,耳濡目染,大题是写到点上。老师们都会在课前提问,我也会把一些问题写上,有时候我与老师不谋而合,证明我对重点把握正确✅。写笔记是学习好习惯的一种,如果边写边思考,那就会事半功倍了。</p><p class="ql-block"> 听课后要反复咀嚼,回炉重造,才能真正消化。初三的复习课,单元主题式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容量大,课后的复盘往往能让我明白复习思路,理清脉络,明确考试重难点。每一次写课后反思,我都会再温习一次思路,然后做一些相关的题。步骤似乎是学生该做的,但是我每做一次都收获很多。学习的路上,踏实一点才能真正充实自己!</p> <p class="ql-block"> 最近读了《洞见不一样的自己》,如何走出焦虑,如何找到自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工作、锻炼身体、读书学习,很庆幸,我每天都在坚持做这些。不论多少鸡汤,最终让自己成长的一定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感悟完,继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