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冯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0105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得糊涂”是清代郑板桥的一幅字画,这四个字的下边,有33个小字,对“难得糊涂”进行了解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求福报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孔子把“糊涂”称为“中庸”,老子把糊涂称为“无为”,庄子把糊涂称为“逍遥”,墨子把糊涂称为“非攻”,佛祖把糊涂称为“忘我”。这些智人都把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段称为“糊涂”,令人深思。还有吃亏是福,大智若愚,守拙忌巧,大胆能容,能取知舍,屈伸有度,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得糊涂”的意思是,看透看破而不说破,明哲保身,任其发展。这样的“智慧”,如何促进社会向文明发展?都装“糊涂”,就是都“躺平”。装“糊涂”就是不讲真话,不讲心里话。互相之间恭维,这是一幅虚伪的面孔。也是“伪善”。这些虚伪的东西,竟然成了民族称赞的并学习的圣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再来看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几句话。这句话强调由聪明变糊涂很难,就是让一个人面对错误说正确,很难。学会赵高的“指鹿为马”,当然很难。明明肉眼可见是一头鹿,你必须说这是头马,否则就获得杀戳。为了保住生命,就必须“指鹿为马”,“难得糊涂”。清朝乾隆皇帝身边的和珅刘庸两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刘庸好讲实话,乾隆不喜欢他,多次被贬,最低一次贬为九品,看城门(就是现在看大门)。而和珅则不然,见风使舵,投其所好,专捡乾隆愿意听的话说,这当然就要讲假话,这就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古人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是智慧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板桥清朝时期在潍县做过县令。喜欢画竹子,他的字笔划也都像竹叶,很有特点。他的作品都蕴含着知民苦,反映低层大众的需要,他的艺术与民生紧密相连,表现积极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字画,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61岁辞官后,作品融进了自己为官的社会阅历,以及练达的人生哲理,使作品达到了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是郑板桥的字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