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的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位于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沪江大学,由美国浸信会(基督教的一个宗派)创办于1906年的教会大学,初名浸会神学院,1911年改名上海浸会大学,1914年定名为沪江大学,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6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授予“沪江大学”“澡雪心神”匾额,表彰学校办学成绩。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原址成立上海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历经时代沧桑,沪江大学原有的44幢历史建筑,现存有36幢,成为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校园历史建筑群。</div><div><br></div> 上海理工大学,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就是原来的上海机械学院,再老的历史,我们就不知道了。通过寻访上海的4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解上海机械学院的前身沪江大学,以及沪江大学的近代建筑。 沪江大学遗存的历史建筑,是沪上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群,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密氏校门,1916年建成,是沪江大学最老的校门,为纪念因病英年早逝的沪江大学32岁优秀教授密勒(又译米拉德)而建,1953年底移至军工路。 现在军工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校门,在1992年,按密氏校门原样1.23倍的比例,放大改建。两侧对称各有一大一小门柱,左边小门柱上,挂着“上海理工大学”白底黑字的校牌,右边小门柱上,镌刻着石材本色的繁体“沪江大学”校名,显现出淡忘的曾经有过的历史。有段时间,这里曾挂过黑底白字的“沪江大学”校牌,显示曾经有过的文脉。 进入校园后,沿着湛恩大道前行,不久,看到的第一座历史建筑就是麦氏医院,原为沪江大学医院,现为沪江美术馆。 麦氏医院1917年建成,建筑费用由中外人士募捐,其中美国麦克来氏捐款数额最高,故名麦氏医院。内设疗养室、诊察室、药室及校医办公室等。据徐志摩在校内刊物《天籁报》的记载,“美国善士捐来五千元,又向校友筹措千元”,其中徐志摩本人亦捐款50元,名列捐款征信录第四位。当年麦氏医院还为附近百姓诊病,因而得名“普济医院”。<div>如今,两层建筑保留了青砖外墙和红砖砌筑的线脚、腰线、门窗,改造为“沪江美术馆”,有望为这所理工院校增添雅致的艺术氛围。<div><br></div></div> 湛恩大道只允许步行,没有机动车干扰。离麦氏医院不远的草坪上,立有文物保护碑,还有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的雕像,他在1919年时,是沪江大学校园规划总体设计师,规划渗透着近代美国大学校园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西化。亨利·墨菲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14年来华,1928年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顾问,还为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长沙的湘雅医学院进行了校园建设规划。<div>亨利·墨菲雕像估计在2016年树立,原有的说明,如今不知何故去向不明,不熟悉历史的游客根本不知道他是谁。</div> 漫步在校园步道上,因历史建筑无规律地散布在校园内,我们只能慢慢地仔细探寻。<div>思孟堂,1920年建成,由美国商人厥特夫妇捐资建造,当初为匿名捐资,等捐赠者去世后才知晓捐赠者真相。为纪念1907年7月在庐山,因营救中国落水者而遇难的美国牧师、圣约翰大学哲学教员、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1924年命名为思孟堂。原为沪江大学附属初级中学部下院,作为初级中学的课堂与寝室之用。</div><div>在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原圣约翰大学校园,也有一栋命名为思孟堂的教学楼。</div> 思孟堂,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19世纪40年代,思孟堂曾用做沪江大学女生宿舍,门口悬挂“男客止步”,被学校师生笑称为“禁宫”。机械学院时期曾用作第二学生宿舍,现为能动学院办公楼。<div>沪江大学的历史建筑,为了纪念捐助者对校园建筑与大学教育的贡献,大多采用有规律的命名,以“思”字开头、“堂”字结尾,中间用捐助者中文译名中的一字,如“思晏堂”、“思孟堂”、“思雷堂”、“思裴堂”、“思伊堂”等等。</div> 这是思雷堂标志,1922年竣工,原是沪江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部上院,用作中学课室、寝室及中学部礼堂。由美国南浸礼会西差会捐赠,1924年为纪念西差会总部雷士满城而命名为思雷堂(今译为“里士满”)。<br> 思雷堂,建筑风格与思孟堂相同,上世纪40年代也曾被用作女生宿舍,门口悬挂“男客止步”,被师生笑称为两大“禁宫”之一。机械学院时期曾用作第一学生宿舍,现为能动学院办公楼。<br> 音乐堂,1935年建成,由学校师生捐款筹备足够费用建造。原用作沪江大学中学部礼堂,后改作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 音乐堂,砖混结构,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初看以为是教堂,造型独特,令人印象深刻,是沪江大学最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之一。 机械学院时期称之为小礼堂,曾用作图书馆,现为音乐系办公楼。冬日寒风中的音乐堂,依然不失往昔俊秀挺拔的风彩。 思福堂,1937年建成,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叔未士夫人,她是美国浸信会在华的第一位女传教士,开办了香港的第一所女校。<br> 思福堂,美国式独立住宅楼风格,原为沪江大学女教员宿舍。沪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实现男女同校的大学,1920年秋就有4名女生入校。据1928年沪江大学年刊统计,当年大学女教职员就有14人。机械学院时期曾用作卫生所,现为国际交流处办公楼。 科学馆,又名格致堂,1922年建成,是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建筑费20万洋元,由美国商人厥特夫妇匿名捐资10万美金建造。 科学馆是混合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地上四层,第一层为物理部,第二层为生物部,第三层为化学部,第四层为地质部。地下有一层,用来贮藏危险物和制造汽水。原用作实验室、科学演讲厅、陈列室、办公室。实验设备达到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水平,为沪江大学理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机械学院时期为理化馆,设有化学和物理实验室,后成为理学院楼。1965年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现为职能部处办公楼(格致堂)。<br> 思晏堂,沪江大学最早的一幢教学建筑,1908年建成,以纪念美国浸会来上海传道的开拓者晏马太博士,1847至1888年间,在中国传教、兴办教育、救助伤亡的义举。<br> 思晏堂,砖木结构,典型的美国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原用作教学楼、行政办公室、图书室、礼堂等。1920年3月24日,陈独秀在思晏堂礼堂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讲《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同年5月25日,孙中山在沪江大学礼堂发表演讲《中国之再造》,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来到学校演讲。<div>机械学院时期曾用作现代化教学中心,现为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办公楼。<div><div><br></div></div></div> (网络图片)1956年9月24日,思晏堂遭受龙卷风重创,尖顶轰然被掀到高空又重重砸下,压塌了四楼楼板直至下层,半壁坍塌,灾难现场惨不忍睹,造成37名学生死亡,158名学生受伤。所幸这天是星期一,二年级学生全都去科学馆上实验课和去工厂操作实践等,不少教室空无一人,宿舍白天没有学生,否则伤亡将更加惨重。1957年按原样修缮,恢复如初。<div>当年我们尚小,只听说有龙卷风袭击了近郊的学校,如今才知道就是沪江大学的历史建筑思晏堂遭了殃。</div> 思裴堂,以纪念美国密苏里州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由裴理克募捐,1915年竣工,是沪江大学第二座大型建筑。连假三层坡顶总高四层,原为教室和男生宿舍,第一层用作教室,其余三层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寝室,共有宿舍36间,每间住学生2人。<br> 思裴堂,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1967年大修,改假三层坡顶为四层平顶。机械学院时期为学生宿舍,现为第三学生宿舍。寝室为3至4人间,采用上床下桌的布局,不如民国时期每间2人住的宽敞了。<br> 思伊堂,落成于1919年,以感谢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城浸会的捐助,浸会中的哈里斯先生捐出了首笔款项4.35万美元建造。原用作男生宿舍。<br> 思伊堂,砖木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原建筑双坡屋面陡峭,凸窗中段饰有细腻的装饰板。1984年思伊堂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除结构外,原有西式装饰全部被抹平。<br> 远看思伊堂,与中式建筑无多大区别。楼前晾晒的一长串被褥,显现了这里是学生宿舍。 图书馆,1928年建成,建筑费用4万美元,近一半在国内筹集,其余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建设。图书馆在机械学院时期,用作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仪表楼等。现为公共服务中心。 图书馆建筑有两层,全钢骨构架,砖木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当年图书馆内设施先进,两层间传递图书用升降机,方便快捷,墙壁四周装了暖气片,在上海地区很少见。<div>图书馆前草坪上,有1991年树立的沪江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刘湛恩博士半身雕像。1922年,受五四运动影响,“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首任中国籍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工商部长孔祥熙、上海市长张定璠、卫戍司令熊式辉等国民政府要员以及社会名流出席了刘湛恩就职典礼。同年2月,刘湛恩校长为图书馆举行了破土礼。11月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来宾共400多人,包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上海市教育局长韦悫、吴淞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东方图书馆馆长王云五等社会名流。刘湛恩校长首先致开幕词,轮到胡适演讲时,自然是最风趣的,“余则最爱十七。 因为该数目与余个人有密切关系。 余生于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今贵校图书馆开幕适在民国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可谓凑巧之至。 诸位今天很快活,哪知我比诸位更快活。”随后,他又列举众多十七的例子,在场的听众忍俊不禁。</div> 刘湛恩博士成为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一系列改革,确立“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以文、理、商著称于世,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志士仁人、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政商翘楚。<br>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校本部被迫撤离到城中区商学院,与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组成教会联合大学继续开课,原校园则成为侵华日军的兵营。1938年初,日伪利诱刘湛恩校长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拒绝。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就是由滞留在南京城里的西方传教士冒死拍摄后,辗转交给刘湛恩保存并设法公布于世的。1938年4月7日,刘湛恩携子出门,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成为抗战时期唯一被日伪杀害的中国大学校长。<div><div>1985年4月,在沪江校友的反复呼吁下,为国捐躯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被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div></div>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沦陷,教会联合大学解散,学校易名为“沪江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校园一度被作为收容遣返侵华日军中朝鲜士兵的营地。1946年,沪江大学在原址复学,在重庆的沪江商学院亦迁回上海。1948年,图书馆向东扩建,费用由校友和师生募捐。1949年竣工,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div>扩建的图书馆维持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注重建筑与室外环境和谐融合,成为沪江大学最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之一。</div> 据沪江大学1933年的年刊记载,蔡元培1933年为沪江大学毕业纪念册题词,时年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 大学膳堂,1931年建成,原为大学部学生食堂,又被称为男生膳厅。<br> 机械学院时期为食堂,二楼曾用作舞厅,现为教工活动中心。对比老照片,大门明显有改动,原有大门上部为圆拱形,门柱突出屋檐,没有遮雨露台,失去了历时建筑原有的韵味。 哈斯科体育馆,1918年竣工,为感谢美国波士顿哈斯科上校独立捐助建造而命名,是沪上各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为沪江大学体育运动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原为沪江大学体育馆。机械学院时期为北体育馆,现为学生活动中心。 体育馆是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当年体育馆内各种设备和器具齐全,如观客台、篮球场、手球场、垒球场、浴室、贮藏室和练身室等等。当年体育馆除了进行训练和比赛外,有时还举办其它活动,1928年刘湛恩校长的就职典礼,就在此举行。 水塔,1930年建成。1937年8月遭到日军炮击,水塔上部曾留下弹孔。机械学院时期用作家属楼,一楼还曾是小吃店。现为勤工助学中心。<br><br> 水塔,混凝土框架,红色清水砖填充墙,共五层。曾是沪江大学最高建筑,现今在历史建筑群中也是突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1937年建成。1936年初,沪江大学筹备建校30周年的纪念庆典活动,计划募建大礼堂,同时募建思魏堂,以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魏馥兰1901年携夫人来华,作为大学董事会成员,他参与了沪江大学的筹建,并成为首批在校园内安家的美籍教授之一。1911-1928年间担任校长,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和尊重。1949年2月,校董会常务委员会决议将大礼堂也命名为“思魏堂”。1952年后思魏堂成为文娱室和教工俱乐部,1956年学校遭受龙卷风袭击,思魏堂受损严重,1957年修缮完毕。现用作大礼堂。 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平面呈“L”形,砖混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大礼堂的上层为礼堂,可容一千余人,下层为会议室、同学会室、团体交谊会室等。思魏堂的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等。<div>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师生返校。1946年11月23日,在大礼堂与思魏堂隆重庆祝建校40周年。校友、嘉宾云集,举行了沪江大学校训牌匾的揭幕仪式,沪江大学校训牌匾由蒋介石亲笔书写。<br></div> 据沪江大学1947年的年刊记载,1946年沪江大学40周年校庆时,因沪江大学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蒋介石曾亲书沪江大学校训“信义勤爱”匾额以示祝贺,表明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规,孔祥熙亲临沪江大学主持了揭幕仪式。此时孔祥熙已辞去一切政府职务,仅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教员住宅,实际上是教授别墅建,201/202号,1917年建成,初为雷盛休医生住宅。雷盛休,毕业于伦敦市立大学,曾在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武昌起义时,雷盛休医生加入红十字会,冒险救人,被孙中山授予四等嘉禾章。沪江大学慕名聘其为校医近10年,还任生理卫生学教授,讲授生理学、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学。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德国文化交流中心。 湛恩大道北部的教授别墅建筑群,共有14幢独立式住宅,是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砖木结构,属于美国独立式小住宅风格。2011年,改建成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 高耸的水杉树,枝叶尽落,直指天空。树木掩映中的单体别墅,虽然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教员住宅203/204号,1916年建成,初为1914-1919年间任沪江大学神学院教授李佳思的住宅,假三层,建筑风格与教员住宅201/202号风格近似。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美国文化交流中心。 教授别墅建筑群环境优雅,静谧宜人,现在别墅小径边添置了桌椅,便于学生在此学习休闲。 异国风情的别墅式小楼,体现了当年沪江大学教授居住条件的优越,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依然维持原有风貌,实属不易。 教员住宅205号,1920年建成,初为赫齐佳教授住宅。赫齐佳教授,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1923-1936年间任沪江大学英文系教授和系主任,沪江大学英文系以外籍教师居多,最初为全校开设英文公共课,后成为实力较强的主修系。赫齐佳主持增加新闻学课,对学生进行新闻学训练,邀请在美接受专业训练回国的梁士纯、名记者黄宪昭任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英文系每周出版由学生编辑的英文刊物《沪大校闻》。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英国文化交流中心。<br> 树丛间还可看见红瓦屋顶与红砖墙面。这里分散着13座美式的独立小别墅,呈东西向两排分布。它们相继建成于1917——1936年间,当时曾作为教员住宅使用,建筑风格相似而布局各有特色,屋前有小径互通。 教员住宅208号,1923年建成。原为教员住宅,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日本文化交流中心。2012年,日本前首相、众议院议员鸠山由纪夫先生率团访问学校。在日本文化交流中心茶室,鸠山由纪夫一行品尝了日本中心专门准备的日式特色抹茶。随后鸠山由纪夫一行与学校领导在日本中心前一起种下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树,并参加了日本中心举办的“福岛访问图片展”剪彩仪式。鸠山由纪夫还在日本文化交流中心留言本上写下“日中友爱”四个字。 教员住宅209号,1936年建成。沪江大学教师湛罗弼夫人为自己建造的住宅,后捐给学校。湛罗弼夫人,文学士,1935-1940年间先后任沪大英文系讲师和副教授。1951-1953年文学家章靳以居住于此。章靳以1951年从复旦国文系调到沪江大学担任教务长,曾与郑振铎、巴金等人共同主编文学刊物,1957年与巴金共同创办并主编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机械学院时期为家属楼,现为法国文化交流中心。<br> <div>题外话,沪江大学部分知名中国教授和校友:</div>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银行家、粮食部首任部长章乃器,曾任沪江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雷洁琼,曾任沪江大学教授;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曾在沪江大学任教;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曾在1915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一年;外交家、诗人和书法家、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李一氓,曾在1923年就读于沪江大学二年;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1924年入沪江大学附属高中学习,1925年考入沪江大学就读三年;翻译家、作家、编辑出版家冯亦代,193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国际法学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1921年在沪江大学附中就读,1923入沪江大学文科专业就读二年;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曾在1949年就读于沪江大学4年;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局长二级上将毛人凤,1924年毕业于沪江大学;香港巨富包玉刚胞弟,香港及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香港宁波同乡会原名誉会长包玉星,毕业于沪江大学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