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美篇

先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润景园札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河北警官学校(2004年1月更名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里面建有一座平房式院落,唤作润景园,没有豪华的装饰红砖灰瓦盖就,显得素净和神秘,发旧的红墙隐在浓荫里,像一位敛眉低首的老者。房后的铁轨早已锈迹斑驳,却仍固执地延伸向远方,仿佛要接续某种未尽的余温。走进院落,你仿佛可以感觉到这个被岁月摩挲的院落,收藏着共和国初年最生动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从1952年到1974年 22年间毛泽东主席在邯郸视察、停留达25次之多。这25次有视察、有召开会议、有停留、还有其他。</p><p class="ql-block"> 在铁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毛泽东主席专列停靠处”几个大字,它又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那些伟人和邯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日下午2时许,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国南方的归途中,在邯郸站下车,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腾代远等陪同专程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缅怀烈士。</p><p class="ql-block"> 汽车停在陵园门外,毛泽东主席一行人徒步走进,沿"烈士纪念塔"环绕一周,经"陈列馆"、"人民英雄纪念墓",来到左权将军墓前,脱帽致哀,默立良久。须臾,主席缓慢戴上帽子,顺时针绕塔行进,在绕塔的同时,还仔细品读每一块碑文,并低声吟念那浩气充溢的诗赋,完全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最后停在了塔的东侧,塔的东侧镌刻着他遒劲有力的大字:"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毛泽东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23日18时,毛泽东由郑州乘专列到达邯郸。当晚,邯郸地委在地委礼堂为毛泽东安排了一场戏曲晚会演出。安排的剧目是豫剧《黄金蝉》、武安落子《端花》和豫剧《穆桂英挂帅》,分别由邯郸地区东风剧团和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出演。</p><p class="ql-block"> 东风剧团的演员都是十二、三岁的娃娃。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落子小戏《端花》,由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由于该剧扮演者不拘旧戏曲程式,加以运用武安地方的道白,再加上欢快的音乐烘托,整个戏显得轻松清新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毛泽东看后对身边的地委领导同志说,"好,打破了清规戒律"。</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众多的戏曲唱片中,他最喜爱的其中之一是《穆桂英挂帅》。他欣赏这出以女英雄为主角、情节为敌我交战的亦文亦武剧目,是着眼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提倡全民皆兵,能征善战。</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演出剧目正是东风剧团演出的压轴戏《穆桂英挂帅》,胡小凤扮演的穆桂英不但飒爽英姿,豪气勃勃,而且吐词清壮,韵味十足。毛泽东向身边地委领导询问了胡小凤的年龄后,他赞许地说:"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哇!"据一位专门负责观察毛泽东神态的剧团工作人员统计,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毛泽东一共笑了39次。可以说,这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p><p class="ql-block"> 晚8点40分,演出谢幕,但毛泽东余兴未消,仍然兴致勃勃,热情地发出邀请说:"可以叫孩子们到北京,参加今年的国庆献礼,庆祝建国十周年。"当时距国庆十周年仅有7天,而首都的献礼演出已经排满。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胡小凤和她的小伙伴们于国庆节前夕进了北京。连演两个多月,誉满京华。</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24日早晨,毛泽东来邯郸。这一天用过早餐,稍作歇息后,对陪同的省、地市领导说:"去见见工人吧!"。上午9时许,毛泽东走下专列,跨过铁道,从国棉二厂北门进入厂区,来到提前列队等候在那里的千余名纺织工人代表面前,人群中立即爆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数百米长的工人队伍像沸腾的河流一样激荡如潮。毛泽东也很快被工人的情绪所感染,他不断地挥动手臂向工人队伍招手。</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从专列上卸下一辆苏联进口的敞篷吉普车,想让毛泽东登上敞篷车接见工人,毛泽东笑着摇摇头,温和地说:"见工人,我不坐车。",说着就走进了人群汇成的长廊中。毛泽东身材伟岸,步履稳健。为了走近工人,他时而靠左,时而靠右,呈折线形穿梭于工人队伍之间。随着毛泽东身影的靠近,人群的欢呼声更加热烈,许多想一睹领袖风采的工人,此时,眼睛却模了……。</p><p class="ql-block">国棉二厂的领导提前准备了一张三屉桌和一部扩音器,想让毛泽东接见完工人后发表讲话;车间的工人早已把车间打扫得一尘不染,盼望毛泽东能走进车间。但由于日程紧张,这些想法没有变成现实。</p><p class="ql-block"> 当毛泽东从工人队列中走出后,正准备乘轿车离开时,20多名正在上早班的工人从车间跑了过来,毛泽东见此情形,便停了下来,面带微笑,转向工人,握住了一位工人的手。毛泽东的手宽大厚实,在握手的一刹那,这位工人的眼睛已盈满泪水,不停地落在脸颊上……此后很长时间这位工人舍不得洗手。</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从国棉二厂接见完工人后,毛泽东的视察车队经过半小时的行程来到成安镇城关营棉花丰产方。按照原定计划,毛泽东这次视察的地点是成安镇道东堡棉花丰产方,城关营棉花丰产方只是途经。可是,正在这个棉田里作业的棉花姑娘看到毛泽东的视察车队到来后,顾不上解下腰间系着的棉花包,就纷纷向车队奔去,在场的农业技术员和大队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聚在一起,迎着车队高呼口号。见此情景,毛泽东急忙下车,向群众招手致意,并同部分群众握手,他决定先视察这个丰产方。</p><p class="ql-block">当毛泽东看到地头一块牌子上写着亩产三千斤时,用质疑的口吻问道:"三千斤能收到吗?"地委书记庞钧赶忙纠正说:"一千斤,一千斤。"突然,一块牌子上的一首小诗吸引住了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大棉桃,不简单,桃子大得像鹅蛋。全国产量要列类,争取主席来看看。"毛泽东饶有兴致地看完后,风趣地说:"争取我来,我来了嘛。"说完,田野上荡起了一阵朗朗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12时许,毛泽东乘车来到道东堡大队的丰产方,这里是万亩棉花丰产方的中央。县委办公室主任见毛泽东下车后,振臂高喊:"同志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来视察我们的棉花丰产方了!"大家激动的心情顿时爆发出来,"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口号声震荡田野,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在棉方小路上,他边走边看,不断询问,察看地十分认真。见到一棵棵被棉桃压弯了枝的"棉花王",尤为高兴,鼓励大家搞好科学试验,种好棉花。</p><p class="ql-block"> 当毛主席走进丰产方管理区东屋,要与地方的同志座谈一下,王素梅和其他三名棉花姑娘也参加了。会议室里有一把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带扶手和棉垫的椅子,但毛主席没有坐,直接坐在旁边的一把普通的椅子上,而是坚持要让王素梅来坐那把专供的椅子,并说:"让劳动模范坐第一把交椅"。但是,谁也没有去坐。于是,王素梅就坐到了毛主席右边的椅子上,与毛主席有了近距离接触。平易近人的毛主席亲自递给四位棉花姑娘每人一块西瓜,并询问一些种、摘棉花的情况,还不时夸赞她们干得好。</p><p class="ql-block">当他询问了当时的棉粮生产和群众生活后,满怀深情地向大家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有邯郸、洛阳、淄博……那时候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因为它出铁、煤、棉花、粮食。邯郸有五万万吨铁的蕴藏,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领袖对邯郸的复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座谈结束后,毛泽东离开棉花方又到成安县良棉厂视察。视察中,他登上被他称为"棉花山"的大棉垛,又在轧花车间留下他与工人们交谈的声音。临走时,他一再向工人们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1963年8月,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致使山洪爆发,河堤决口,千里平原一片汪洋。平均水深一至二米,低洼处深达三、四米。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2000多万灾民家园被毁,30000多人在水灾中受伤,酿成了千年罕有的大洪灾。洪水过后,传染病猖獗,仅邯郸就有40余万人身染重疾。</p><p class="ql-block"> 1963年10月10日24时,毛泽东乘专列来到邯郸,11日下午在专列上召集河北省委、邯郸地委、邯郸市委、石家庄地委、邢台地委的负责人开会,关切询问河北省的受灾情况。</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仔细地了解了河北的受灾面积、口粮救济、群众情绪、群众生活安排以及今后的水利规划中要治理的河流等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谈到抗灾救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时,毛泽东要求新闻报道应及时跟上。</p><p class="ql-block">在谈到有一些县城有城墙保护,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时,毛泽东说:"城墙现在不是对付敌人,而是对付水,我看还得搞。要把城墙和护堤看成是生产资料,没有它,耕牛、犁、耙等生产工具都要被冲跑……"邯郸的永年老城就属于因有城墙保护而损失不大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谈话后,毛泽东提出要去永年老城看看,因当时瘟疫流行,交通不便,被劝阻。</p><p class="ql-block"> 下午17时,毛泽东离邯南去,继续视察。为了不打扰地方和便于安全保卫工作,毛泽东外巡时,通常都将食宿安排在专列上,专列实际上是毛泽东的流动办公室兼起居室。包括这次会议在内,毛泽东在邯郸总共召集了五次会议和一次调查研究,这五次会议和一次调查研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专列上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润景园,紫藤依旧年复一年爬上红砖月门。会客室的茶几保留着当年的摆放角度,瓷杯底部的茶垢里,或许还沉淀着某个深夜的谈话。厨房间的老灶台熄火多年,却依稀能嗅到小米粥的清香——那是列车员掐着怀表熬煮的,生怕误了黎明时分的启程。</p><p class="ql-block"> 常有白发老者徘徊在园外铁轨旁,他们说1959年秋天的某个正午,曾看见伟人执意走下吉普车,逆着光走向沸腾的人海。阳光给他的轮廓镀上金边,千万双扬起的手臂如同风中摇曳的高粱。那个瞬间永远凝固在邯郸城的记忆里:他走向他的工人,如同庄稼走向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国占</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