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惨烈的东回、西回阻击战战场遗址寻访纪实<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h3> 摄影:瑞宏、部分照片取自《阳泉革命历史文献图片集》和网络<br> 文稿:瑞宏</h3> <h3> 这是怎样一支队伍?穿草鞋着短裤身背斗笠、汉阳造老套筒装备简陋,缺地图、少给养、毫无怨言。</h3> 这是怎样一群血性男儿?怀揣“死”字旗,辞巴山、别蜀水,长途跋涉千余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只为保家卫国。<br> 这是怎样一场血战?首战东回镇,肉搏曹青岩、血洒舍利山,尸横岭南河,2000多忠魂客死他乡。<br> 这就是川军,这就是八十八年前350万出川抗日大军的其中一支,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东回、西回阻击战的军魂。 <h5><b>图1、抗日战争时期,350多万巴山蜀水的儿女出川抵御敌寇,慷慨赴死,其中64万人阵亡。图为北川县青年王建堂出征前,其父赠给他的一面由宽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的右上方写到:“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左上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擦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b></h5>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山西阳泉,如果提及始于八十八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人们一定会提及“百团大战”、“娘子关保卫战”等著名战役,一定会提及“七亘大捷”、“小川惨案”。然而,如果提及在同一地段,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东回、西回阻击战”,则很少有人知晓,对于承担那场阻击战的部队属性及英勇程度,更是鲜有人知。 “东回阻击战”是怎么发生的?他与同期在同一地段发生的“七亘大捷”、“小川惨案”有什么关联?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节日即将来临之际,作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东回镇,走进了七亘、走进了小川、木槽、曹青岩、西回等村落,走进了当年的战争发生地。 <h5><b>图2、 东回村地处平定县城东南35公里的岭南河流域,七(亘)——柏(井)公路与张(庄)——东(回)公路在这里交汇,是平定县东回镇政府所在地。因与村西5里之外的西回村之间为丘陵突兀,形成分水岭一道,故以水流方向,东边的村子叫东回村,西边的自然就成了西回村。图中这道突兀的疙梁,就是横亘在七--柏公路上的分水岭</b></h5> <h5><b>图3、沿着七(亘)一柏(井)公路由西向东,过东回与西回中间的分水岭后,就可以进入东回村,图为东回村西的石头牌坊</b></h5> <p class="ql-block"> “东回、西回阻击战”虽然在阳泉市区的名气不太响,但是在东回镇却妇幼皆知,无论在东来西往的乡村客运班车上,还是在附近的村庄里,只要提起那场阻击战,当地的村民都会有口皆碑,尤其是“四川娃娃兵”一类的提法,在当地叫的很响。在东回的木槽村,一位75岁的老人给作者讲述当年从老一辈口中传下来的阻击战故事;在西回村,一位耿姓村民热情的向作者指引寻找纪念碑的路线,其中都提到了“四川兵”的勇敢,提到了娃娃们死得的很多、很可怜。其实,百姓口中这些八十八年前的娃娃,如果活到现在,至少也都是110岁左右的老人了。</p> 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西回村舍利山上,眺望岭南河的大好山川,读着中共平定县委、县政府在阻击战所建纪念墙上的悼词,八十八年前的那幅惨烈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h5><b>图4、2020年8月,中共平定县委、县政府在西回村西北的寺脑山(亦称舍利山)上,为那场阻击战建起了一座纪念碑和一面纪念墙,缅怀为了抵御日寇而英勇献身的川军英雄,图为纪念碑背侧碑文</b></h5> <h5><b></b></h5> <h1><b>一、前奏</b></h1><h1><b>1、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巴蜀儿女请缨出关</b></h1><p class="ql-block"> 八十八年前,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狂妄的叫嚣“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中国军队被迫与日寇在华北和华中两线作战,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至25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分设115、120、129三个师,国共合作抗战拉开帷幕。9月11日,八路军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改成第十八集团军,并分别于当年8月——10月的40多天里先后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 同一时期,远在天府之国的四川人民同仇敌忾,纷纷请愿上阵杀敌,9月开始,首批出川川军奉命分三路出川,开赴各自抗日前线:第一路由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率领,从成都徒步经川陕公路,过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第二路由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率领,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东下,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三路由川军将领杨森率领第20军,从贵州出发,经湖南直接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p> <h5>图5、川军出川抗日途中,,从成都到宝鸡再入山西,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一个多月,沿途除了少数患病士兵稍后赶到外,竟没有一个当逃兵的</h5> <h1><b>2、抗日卫国,救亡图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忻口组织保卫战,娘子关外御敌寇</b></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下旬,占领大同的日军企图与另一股日军会合后沿同蒲铁路南下进攻太原,在平型关遭遇我115师伏击后,转道茹越口攻入内长城,迫使阎锡山不得不在忻口布置防御,进行太原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为策应忻口一带的日军第五师团的作战。日寇以刚刚攻占了石家庄的第20师团(右纵队)77、78两个联队2000多人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中国军队在东起井陉县城,西至娘子关、旧关沿线设阵御敌,双方在雪花山、乏驴岭、旧关等地展开激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日军右纵队一部占领旧关,中日双方在旧关以西的甘桃驿和旧关与娘子关之间的关沟(今天太行山1号旅游公路上的龙鼎湖那一段)展开激战,反复争夺。</p> <h5><b>图6、抗日战争前的娘子关</b></h5> <h5><b>图7、娘子关保卫战防御位置图</b></h5> <h5><b>图8、1937年,八路军在娘子关配合忻口战役示意图</b></h5> <h5><b>图9、娘子关防御战时,坚守在井陉雪花山阵地前线的中国军队17师师长赵寿山</b></h5> <h1><b>2)日军绕道突袭南线 紧急驰援七亘失陷</b></h1><br> <p class="ql-block"> 鉴于娘子关一线战斗激烈,10月18日,八路军中最后渡过黄河的129师在开赴晋北抗战前线途中接到命令,留下陈锡联旅长率385旅在阳明堡等地参加运动歼敌,刘伯承师长、陈赓旅长亲自率领385旅紧急改道奔赴晋东驰援前线。与此同时,刚刚由风陵渡进入山西的川军一部(122师王铭章所辖346旅),未及修整和补充给养,便被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娘子关战役总指挥黄绍竑越级指挥,直接派往晋东前线支援。</p> <h5>图10、10月19日,刘伯承师长在东回镇的马山村樱桃寺(马齿牙寺)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作战</h5> 10月20日,陈赓旅长率领386旅的772团抵达旧关东侧的长生口,于21日晚上伏击了日寇日寇,毙敌50余人,初战告捷。<br> <br> 10月20日,因娘子关、旧关等地久攻不下,日军又以20师团第79、80联队组成左纵队,沿河北井陉的微水镇,山西平定的测鱼——石门口大道前进,意欲绕道南线的七亘村,进入其右纵队正面的中国军队背后,以使其右纵队攻击容易。 <div> 10月22日晚上,日军79联队(左纵队)的主力部队到达平定县最东端的测鱼镇,闻知此讯,黄绍竑急忙调集129师进驻前方七亘村,马山村等地,同时急忙调集刚刚抵达太原的川军第22集团军41军乘火车前往阳泉待命。</div> <h5><b>图11、七亘村位于平定大道上,图为村西的险关要隘</b></h5> 22日,八路军129师771团陈在道副旅长率领 下团进驻七亘村, 对敌人展开运动防御。利用有利地形,伏击了日军的先头部队。 23日晚,771团由于连续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日军在汉奸的引导下偷袭了七亘村,致使771团遭受了严重损失,被迫撤出七亘村,日军随后占领了七亘村并沿平定大道经营庄向西攻击至马山村。 <h5>图12、位于七亘村的无名烈士墓</h5> <h5>图13、771团在七亘被袭击后,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给于了严肃的批评,图为当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给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关向应、肖克、刘伯承、徐向前、张浩等的电报</h5> <h1><b>二、不期而遇</b></h1> 巍巍太行山,南北纵横八百里,大多数人都认为井陉关是太行八陉中唯一的第五陉,其实不然,晋东由北向南的滹沱河谷、绵河河谷、岭南河谷、松溪河谷等都是这第五陉的重要支陉,其中的岭南河谷自古以来就是平定通往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支陉、历史上有着平定大道一说,现今属于河北省的测鱼镇,固兰村、张河湾等,历史上就属于山西省平定县的地界。今天位于太行山1号旅游公路主线段的东回——马山段,就是这条大道上长度不足10公里的一段,这里也是当年阻击战打的最为惨烈的战场。 <h1> <b>1、仓促迎战血洒晋东 体系混乱实力悬殊</b><br><br> 10月24日,日军20师团左纵队占领七亘后,迅速沿着平定大道(七亘——柏井段)西进,过营庄后,于24日晚宿于七亘西边的马山村。</h1><h1> 此时,刚刚乘火车由太原抵达正太铁路岩会车站(亦称依穰站)的川军122师364旅尚在集结中,由于当时的正太铁路是单线窄轨列车,一次只能运送一个营的兵力,未等全部集结完毕,便接到了黄绍竑越级下达的命令:“即刻出发,迎接西进之敌”。据时任364旅727团团长张宣武回忆:西进之敌从何而来,是何番号,兵力多少,364旅有没有配合作战的友邻部队,是否还归孙连仲指挥,孙连仲在何处,粮弹补给怎么办?等情况都不清楚。既没有作战方针,又没有任何指导要领,一塌糊涂,故而川军接到命令后一脸茫然。<br> 从事后的时间轴上来推算,黄绍竑给364旅下令迎击的这股敌人,正是在七亘袭击了129师771团并占领了七亘村后向西进犯之敌。</h1> <h5><b>图14、木槽村——太行山1号旅游公路东回村——马山村间的一个较大村落,这里是当年阻击战的主战场</b></h5> 771团在七亘失守后,为缩短阵线,国军当日令第3军由旧关与石门关之间的固兰村(时为平定所辖)向西后撤,一股日军约300人遂乘机由中国军队阵地空隙窜入十家道、乱安村,向固驿镇的国军队右侧背进攻。黄绍竑急令川军第122师一部与第3军向敌夹击,但至25日,敌左纵队日军以一部骑兵为主体,由马山村方面闯入中国方面第3军右翼的后十字道、乱安村及固驿村南端高地,同中国守军展开激烈争夺。<div> 与此同时,由石门关经七亘和营庄进攻的左纵队日军一部也已经越过马山村向东回镇前进,当日军行至东回镇木槽村附近时,与匆匆前来拦截的川军122师遭遇了。</div> <h3> 作者曾多次阅读过时任川军122师727团团长张宣武等参战老兵有关东回伏击战经过的回忆文章,对于其中的具体细节记忆颇深,他讲到:</h3><h3> 10月25日拂晓,由岩会车站(亦称依穰站)出发的第364旅经过一夜急行军,刚刚到达东回村,正要埋锅做饭,村东便响起了枪声,川军尖兵同日军的尖兵遭遇了。旅长王志远命令727团迅速在东回村的南山(曹青岩疙梁)占领阵地;728团以一个营在北山占领阵地,以一个营占领村以东的高山,团部和一个营位于村内,旅部位置于南山上。应该说,川军还算临危不乱。</h3> 上午九时左右,川军部署尚未完毕,敌人炮兵在其飞机的指示目标下,开始向川军进攻了。日军总共组织了五波进攻。每一次都是先用飞机投弹、大炮轰炸川军阵地,再派出步兵争夺阵地。我军没有重武器,仅仅半个小时,全旅就伤亡百余人。<div> 这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就武器装备而言,日军有飞机、大炮、机枪、毒气弹、火焰喷射器,单兵装备也远远强过川军,可谓武装到牙齿。川军没有野炮和山炮,无法和日军炮兵对垒。没有高射炮,无法对付低飞进攻的日军飞机。川军最多的就是步枪、手榴弹和大刀。手榴弹打光了,战士们就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进行的非常残酷,面对川军的拼死抵抗,日寇甚至动用了火焰喷射器。</div><div> 25日整整一天, 孤军奋战的364旅不仅受到日军优势武器的立体攻击,还遭受日军毒气和火焰喷射器的攻击。伤亡惨重。</div><div> 入夜后,王志远旅长经过统计,确认727团伤亡800多人;728团伤亡1000余人。考虑到部队伤亡过半,伤员无法救治,弹药严重不足且无法补充等不利条件,王志远果断命令将能收敛的川军遗体草草掩埋,将重伤员托付给偏僻处的可靠农家,带着部队脱离战场向西转移,对面的敌人唯恐遭到埋伏,未敢追击。364摆脱敌人七、八里后,在山沟里露宿一夜,继续用无线电与上峰联系。</div><div> 次日,王志远突然听到北边西回村方向传来密集枪声,派人侦查后得知,原来是已经失联半个月的122师366旅一个团在与日寇激战,以掩护娘子关守军向西撤退。不幸的是,364旅在向366旅靠拢时,又遭到日军坦克和骑兵的袭击,部队被拦腰截断,仓促作战中又伤亡了200多人,未能与366旅合兵一处,只能收拢队伍向西转移。</div> <h5><b>15、苍岩圣母行祠——位于东回镇木槽村河谷中的一处寺庙,其背后的那座山梁,就是川军当年与日寇血战的曹青岩疙梁(亦称火石山疙梁</b>)<b></b></h5> <h5><b>图16、位于岭南河谷地,木槽村对面的寺庙——苍岩圣母行祠,一位姓时的看庙人告诉作者,沿着祠堂背后的那条山路,就可以到达曹青岩疙梁</b></h5> <h5>图17、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8周年之际,作者穿过这茂密的小树林,默默的踏上寻访当年阻击战战场——曹青岩疙梁的山路</h5> <h5>图18、这是一处分叉,左手边可去往东边的怀周疙梁,右手边上山可去往西边的曹青岩疙梁</h5> <h5><b>图19、就是在这片曹青岩疙梁上,当年那些跋山涉水前来的川军将士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这块黄土下,埋葬着多少忠骨啊</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图20、两军相逢勇者胜。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敌人以刺刀戳,川军以大刀砍。好在川军士气高昂,充分利用与敌军步兵白刃战的机会,尽量发挥大砍刀的威力</b></span></h5> <h5><b>图21、就是在这块荒草遍地的山坡上,处处撒着中国军人的鲜血,譬如727团第一营二连连长邵先志,被敌人的刺刀戳穿了左手掌,而他右手中的大刀却把那个敌人的脑袋砍下来了</b></h5> <h5><b>图22,每向前迈出一步,作者都觉得步履沉重,脚下这片土地,浸透着多少川军烈士的鲜血。有关资料显示:当时川军没有健全的卫生部队,死者只能就地挖坑掩埋,轻伤能背运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伤员都是忍痛留置于当地百姓家中,甚至还有不得不遗弃于道旁的</b></h5> <h5><b>图23、川军的装备极为简陋,122师364旅全旅只有八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步枪十之八九没有刺刀,只能用大砍刀来装备士兵,图为电视剧剧照中肉搏的场景</b></h5> <h5>图24、站在曹青岩疙梁的山腰间,遥望对面的怀周疙梁,树木葱茏,那该是多少烈士的血汗所换来的,这里没有掩体,川军将士饿着肚子,拿着没有刺刀的破枪、大刀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厮杀,悲壮之极。</h5> <h5>图25、曹青岩疙梁海拔900多米,步行攀至870多米便已经气喘吁吁,可知当年那些川军将士在这里阻击日寇有多么艰难</h5> <h5><b>图26、草木枯黄、树叶凋零。站在曹青岩疙梁梁上放眼望去,远方的山、脚下的水,那一处不是战士的鲜血所浇灌,据张宣武团长回忆:当年敌人在这里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川军阵地上的官兵被烧死烧伤的不少,正在前线抢救伤员的团部军医主任田兆鱼被烧得衣服着火,头发烧光</b></h5> <h3><div><div><b>2、日军制造小川惨案</b></div></div></h3> <p class="ql-block"> 10月25日,就在122师364团在曹青岩、木槽村一带迎头阻击西进的日军时,恼羞成怒的日军左纵队一部串入木槽村东北侧的前小川村,开始疯狂的屠村,全村有近百人被杀,其中有23名妇女不甘受辱,毅然跳入井中。</p> <h5><b>图27、10月25日,日军在木槽村遭到川军阻击后,转而北串至前小川村,开始了疯狂的屠村,近百口村民死于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图为前小川村惨案发生的的纪念馆简介</b></h5> <h5><b>图28、小川村,位于七(亘)——柏井公路上北侧1.5公里处</b></h5> <h1><b>3、366旅西回阻击战</b></h1> <h5><b>图29、西回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走进西回村,给作者留下深刻记忆的不是那千年的寿圣寺,也不是历史上曾发现过数目繁多的舍利子,更不是传说中的崔皇后,而是西北处舍利山上 那座记载着川军抗日事迹的阻击战纪念碑</b></h5> 除了364旅之外,当年进入山西抗战的川军122师还下辖一个366旅,旅长是童澄,该旅下辖两个团,731团和732团,、该旅紧随364旅,也被黄绍竑直接拍派到东回、西回一带迎接西进之敌,只不过由于正太铁路运力方面的原因,他们要比364旅晚到一天。<div> 该旅于25日晚出发,于26日佛晓赶到西回村,此时,恰逢364旅在东回镇木槽村一带阻击日寇一整天后撤离之际,日本鬼子开始由东回经西回向柏井进攻。</div><div> 面对日军的进攻,366旅顾不得造饭,赶忙在前方布置阵地进行防御,经过观察地形,旅长童澄决定以731团占领前方的一座山峰,以732团占领后面的一座山峰,构筑工事阻击敌人。刚布置完毕,日军便用大炮轰击731团的阵地,随后又调来飞机轰炸,瞬间阵地上砂石飞溅,树木尽燃,731团的战士们躲在后山的山坳里,等待敌人步兵开始进攻时才迅速扑向阵地前沿,投弹射杀敌人,战至黄昏,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伤日寇200余人,而自己也伤亡600余人,弹药耗尽。日军在大炮、轻重机枪的掩护下,最终突破了731团阵地,该团由于枪无刺刀,只能用枪托与敌人肉搏,打了一整天后被迫后撤。</div> 而在西回村寺脑山(舍利山)的争夺中,由于日本鬼子抢先占领了寺脑山,川军366旅的732团迟了一步,被困在山下的一条山沟内,战至27日拂晓,包括营长陈永沛在内一个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其余两个营也被击败。西回村的老百姓挑土坑将这些战士埋葬于此,战后,这条沟也被叫做死人沟。<div> 此时,由于日军已经从北边逼近固驿,威胁柏木井,截断娘子关守军后路,黄绍竑被迫将正面娘子关防线后退到北起巨城、依穰、进出柏井、桥上、西郊的第二线, 大量的国军开始后撤,故东回、西回所处的防御阵地已经没有意义,川军只好随着撤离至西郊一线阻敌。 <div><br></div></div> <h5><b>图30、西回村北的舍利山(寺脑山)经过村民努力,如今已是全省绿化的先进单位</b></h5> <h5><b>图3I、站在海拔900米的太行山旅游公路上,由东向西眺望,位于舍利山上的那座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b></h5> <h5>图32、沿着七柏公路东行至西回村的分水岭疙梁,由路北的这个路口上山,就可以直达舍利山的阻击战纪念碑,据此地居住的一位62岁耿姓老汉介绍,这条沟叫东川沟,在那场阻击战中,许多川军的娃娃兵就牺牲在这条沟内。</h5> <h5>图33、顺着那位耿老汉指点的路径,作者沿着东川沟缓步攀上舍利山</h5> <h5><b>图34、近年来,西回村大搞美丽乡村建设,在山顶修建了“抗战文化园”,还修了通往山顶的建身步道,图为沿途的指路牌</b></h5> <h5><b>图35、2020年8月,中共平定县委、县政府在舍利山上的抗战文化园内为西回村阻击战的先烈们建起了一座纪念碑</b></h5> <h5><b>图36、平定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西回阻击战所建设的纪念墙</b></h5> <h5><b>图37、纪念墙上的碑文: 西回抗日阻击战简介</b></h5><h5><b> 国共两党合作期间,日寇魔爪伸入山西,国民政府运筹太原会战,第二战区备防娘子关,策应忻口保卫太原,倭寇二十师团至四十旅团,企图打开娘子关东大门,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经西回驻防七亘,日军遭陈赓部迎头痛击伤亡惨重,二十二集团军122师由正太路赶往七亘拒敌,怜我抗日将士从绵阳出发翻山越岭徒步月余,北上太行时值深秋,单衣草履武器简陋,立足未稳仓促迎战,364旅东回马山顽强抵抗伤亡过半,退守西回大寨脑,西回百姓箪食壶浆以济将士,366旅到达西回力阻日寇,舍利山上硝烟四起,364旅与日寇短兵相接枪战焦山重创顽敌,西回之战从拂晓到黄昏杀敌无数,抗日将士伤亡较重,二十余村民被日军杀害,此役为我旧关守军西撤赢得了宝贵时间。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清理现场,慎重掩埋烈士遗体于时洼。时逢盛世,为表达人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特例纪念碑一座、背景墙一面,以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b></h5><h5><b>中共平定县委,平定县人民政府</b></h5><h5><b>2020年8月1日</b></h5> <h5><b>图38、就是在这道沟内,我英勇的川军366旅将士顽强阻敌,直至壮烈殉国</b></h5> <h5><b>图39、西回文化园内的抗战雕塑</b></h5> <h1><b>4、八路军七亘大捷</b><div> 就在川军在东回、西回两地阻击日寇的同时,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师长指挥下,悄然运动至敌人后方的七亘村,先后于26日,28日两次伏击了日军左纵队的辎重部队,有利的牵制了娘子关侧翼日军的进攻,为娘子关正面战场守军的撤离赢得了时间。</div></h1> <h5>图40、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h5> <h1><b>三、功在千秋永垂史册</b></h1><p class="ql-block"> 东回、西回阻击战以及后续的七亘伏击战都是娘子关保卫战的一部分,尽管由于国力衰弱、体系混乱、装备落后、战术有误等各种原因导致了这场战役失败,但是,包括川军和八路军在内的中国抗日军民在战争初期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精神,他们那种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始终鼓舞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起抗战,直至最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p><p class="ql-block"> 在东回村遭遇战中,在山洞里避难的当地群众听说川军用大刀砍死很多鬼子,自己伤亡更惨重,要撤退,就把自己带的干粮集中起来送给364旅。并要求把行动不方便的伤员分散到各家各户去养伤,并保证把阵亡将士的遗体掩埋好。另有几名老乡自告奋勇地为川军当向导,帮助364旅得到安全转移。</p><p class="ql-block"> 川军之所以能用拙劣的武器取得一些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的疯狂侵略激发了川军将士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保卫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高度责任感。这正是川军勇于为国捐躯的力量源泉。就在东回、西回阻击战结束半年后,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川军122师又转战山东,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该师师长王铭章为了阻击增援台儿庄的日军,在藤县顽强阻击敌人,直至壮烈殉国。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给其赠送挽联,称其:“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的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p> <h5><b>图41、矗立在旧关长城边上的娘子关保卫战纪念碑,碑名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b></h5>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告诉我们,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民族危亡,今天,当我们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尽情游览的时候,当我们在茶余饭后激烈讨论吴知州写的到底是“衡”还是“衝”的时候,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生活的更舒适、更享受、更愉悦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忘了当年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不要忘了那些单衣草履武器简陋却翻山越岭北上抗日的蜀国‘娃娃兵’,没有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国家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富强,人民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p> <p class="ql-block"> 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1、《阳泉革命历史文献图片集》</p><p class="ql-block"> 2、阳泉市政协相关纪念文章 </p><p class="ql-block"> 3、原参战老兵张宣武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4、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p><p class="ql-block"> 5、《川军东回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6、1937、杀人沟救命池与烈女</p> <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p><p class="ql-block"> 1、山西平定东回镇东回村</p><p class="ql-block"> 2、山西平定东回镇西回村</p><p class="ql-block"> 3、山西平定东回镇木槽村</p><p class="ql-block"> 4、山西平定东回镇前小川村</p><p class="ql-block"> 5、山西平定东回镇七亘村</p><h3> 6、山西平定娘子关镇</h3><p class="ql-block"> 7、山西平定娘子关镇旧关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