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阶 诗意山水,滇东南之旅2025【4-元阳•碧色寨蒙自·曲靖】

一溪云•随心笔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在哀牢山脉南段,境内有17万亩梯田,这里</span>山势高大,地形崎岖陡峻,这里的景观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元阳5月插秧,9月收割,12月向田里灌水。梯田最佳拍摄时间为11-4月。1-2月景色最美,春节前后经常有云海出现。</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向往了许久的目的地之一,特意在元阳住宿了两晚,从日出到日落,穿梭于各个观景点,诗画般的大地之美,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千年梯田景观。</p> <p class="ql-block">红河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是完整准确全面展现“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活态”文化遗产,书写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最恢宏的不老史诗。</p> <p class="ql-block">时光之阶</p> <p class="ql-block">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p><p class="ql-block">旅游线路两旁有各个观景台,全福庄和麻栗寨相距不远,站在麻栗寨茶厂观梯田,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坡海,泛着粼粼波光,奔来眼底,景色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坝达的日落景观令人震撼,是拍日落的最佳地点。 因为坝达梯田面东靠西,是一个落日景点,也就是说,它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在每天傍晚,夕阳西下、满天红霞的时候,有摄影家称它是夕阳晚照。</p> <p class="ql-block">元阳观看梯田日落的地点有很多,坝达、大瓦遮及老虎嘴等,第一天选择了坝达景区</p> <p class="ql-block">坝达的梯田由山脚绵延而上的3000多级梯田非常壮观,当天天气不通透,日落的景观不那么惊艳</p> <p class="ql-block">冬日的红河哈尼梯田,稻谷已收割归仓,梯田里蓄满了水。站在山顶往下看,层层叠叠、蜿蜒而上的梯田错落有致,梯田、村庄、森林在雾中若隐若现,美丽壮观,宛若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多依树的日出是最美的,就算是不能看到日出,它的清晨,也是美到极至的一幅动态风景画。</span></p> <p class="ql-block">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的上万亩梯田。在很多拍摄元阳的照片中,看到最多的地方就是多依树,这里的梯田像版画一样,颜色多变,壮观美丽,特别是日出之际,眼前水面上不断变化的颜色让人目不暇接,衬着烟雨迷雾下若隐若现的多依树村庄,让人有进入仙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从多依树的景观台往里走大概4-5公里左右就到爱春,这里是拍摄蓝梯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爱春恰好就在路边,可以下到梯田里去拍摄,所以梯田非常蓝。</p><p class="ql-block">拍完多依树之后最应该去爱春,在一月份,上午9点左右这段时间就梯田拍出来最蓝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它实际是多依村的一部分,居民全为哈尼族。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云南故事》75%的镜头及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樱桃》95%的镜头均在这里完成。</p><p class="ql-block">冬季上午九点到十点,沿爱春公路顺光往下看梯田,只要天空是蓝天,梯田全是蓝色的,蓝得出奇,蓝得可爱,如果你没有亲临此境,而只是看到别人蓝色效果照片的人都认为是电脑制作的。这里时常有云海陪衬,别有一番风趣。</p> <p class="ql-block">哈单普蓝梯田</p><p class="ql-block">从爱春蓝梯田王者哈单普方向走,大约300米,在哈单普路口(左手边石头标识)左拐直走进村,穿过村子走到底。</p><p class="ql-block">走到尽头出现一个岔路口,向左是下台阶,直走是土路。沿着土路直走就进入丛林了。</p><p class="ql-block">穿越丛林,虽然都小土路,但是丛林中湿度很大,有种身在热带雨林的感觉。一直往前走,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位于悬崖边的梯田,虽说是悬崖,实际上是山崖,被树林层层遮挡,只有两三个视野稍微宽阔的地方可以看到梯田的全貌。</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进,出现一个左边下坡和直行下坡的路口,建议走左边下坡,这样可以走到水泥路上,往右边走可以到大瓦遮日落观景台,往左走可以走到梯田边。</p> <p class="ql-block">在元阳,想要看哈尼族独特的蘑菇房需要到阿者科,这里保留着整个元阳地区最原始的民居</p><p class="ql-block">在哈尼语中“阿者科”是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内,至今已有21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p> <p class="ql-block">步行穿过古老的马帮道,阿者科的模样才逐渐显现。云雾缭绕的山崖,层层迭起的梯田,青苗摇曳,一派生机。村内保留了完整的蘑菇房,世居在此的哈尼族,以传统的农耕生活延续着独有的民族风貌。</p> <p class="ql-block">多依树后山的大瓦遮大片梯田蓝色的水面,梦幻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大瓦遮梯田,远处,云雾在对面山尖慢慢弥漫上来,村庄慢慢被云雾淹没,如月蚀般诱人。近处,阳光照在梯田上,发射出天蓝的色调。</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p><p class="ql-block">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ii和标准v;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是人类聚居、土地使用的杰出范例。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p> <p class="ql-block">追寻往日的芳华 碧色寨</p><p class="ql-block">由法国人设计建造的滇越铁路(Yunnan-Vietnam Railway)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经中越口岸河口)的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为米轨铁路,呈南北走向。滇越铁路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起于昆明北站,终点位于越南海防站。线路全长859公里(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全线有车站34个,原来许多的车站现已经拆除或降为乘降所。</p> <p class="ql-block">而由 个旧 、 建水 、 石屏 等地乡绅、锡矿矿主、厂商倡议筹资修筑的个(个旧)碧(碧色寨)石(石屏)铁路,亦称个(个旧)碧(碧色寨)临(临安,建水)屏(石屏)铁路,是全国唯一寸轨铁路,两轨之间的距离为600毫米。</p><p class="ql-block">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就在 碧色寨 ,这里是米轨与寸轨唯一的换装站,东奔西走的客商,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中转集散,带动了 云南 矿产资源和商贸业的发展, 云南 省在此设立第一个海关分关( 蒙自 海关分关),第一个邮局,第一个电报局,法、英、德、美等国则来此开设了贸易洋行、火油公司、百货公司、酒楼、咖啡馆,一时间,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各色建筑鳞次栉比,可谓荣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1915年,逃离 北京 蔡锷,取道滇越铁路返回 昆明 ,得知袁世凯派人预备在 碧色寨 行刺,蔡锷命列车不作停留,由此逃过一劫。随后,朱德响应蔡锷,率驻 蒙自 国民军官兵从 碧色寨 登程赴 昆明 ,追随蔡锷誓师讨袁再造 共和 。色彩艳丽的 碧色寨 又平添了几分英雄豪迈的气概。 </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大部分师生从 越南 乘火车来到这里,有:陈寅恪、冯友兰、刘文典、傅斯年、钱穆、吴宓等,一时间,大师云集,星光灿烂。抗战中期,为防日军从 越南 沿滇越铁路进逼西南大后方,国民政府下令炸毁隧道,拆除铁轨,铁路运输全面中止。新中国以来,随着铁路的整合与改造, 碧色寨 从枢纽站逐渐没落成四等小站。</p> <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21日,碧色寨站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碧色寨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蒙自云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云南对外开放的肇始地,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外国银行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诞生,拥有“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三张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许多精英志士,不甘沦为亡国奴,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在蒙自设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样的蒙自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走入蒙自,仍能通过一批旧址和古老建筑追寻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记忆,包括蒙自海关、哥胪士洋行、周家宅院、碧色寨火车站等。</p> <p class="ql-block">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由南中大姓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名为“爨文化”的历史文明。</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结果,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详或诸说不一)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人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有关爨氏的最早记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关于南中爨氏活动的最早记录可能要算是三国时期的爨习了。诸葛亮南征时,擢用拥蜀派南中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爨氏成为南中有权势的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265年),霍弋率南中大姓从吴国手中夺取了交趾,表爨谷为太守。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称王,晋王朝已无暇顾及南中,加之晋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逊均因实行分化离间南中大姓以及“太过诛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寿进攻宁州时,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加上建宁太守孟彦,霍、爨、孟氏族便成为南中势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接着孟彦又被李雄所杀,霍、孟二氏火拼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或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西晋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及道光七年(1827),在云南曲靖及陆良地区先后出土《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由于《爨宝子碑》字数较少,形制较小,后人常将其称为“小爨”,《爨龙颜碑》则为“大爨”,两碑合称“二爨”,这两方碑刻,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极高,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称石城会盟碑、盟誓碑,在爨宝子碑的旁边的碑亭里,是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971年)所立。</p><p class="ql-block">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为长方形,高1.25米,宽0.58米,厚0.16米,无碑脚。碑文共212字,分刻为上下两截,上截为碑的正文,下截是职官提名。此碑既是大理历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民族关系史上的宝贵资料,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川府志》开篇序便有记载:“滇蜀之间,富产五金,东川为最。”</p><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的会泽因为其丰富的铜矿资源及其开采、‌冶炼、加工和运输的历史, 自远古以来,会泽以辉煌的‌铜文化著称,因铜的开采、冶炼、加工、运输等经济活动一度繁荣。</p><p class="ql-block">会泽古城会馆林立、寺庙众多,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明清时期曾建有会馆、寺庙108座,有会馆、寺庙38座,特色民居65处。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会泽会馆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会泽古城最初是土城,为首任知府王永玺所建,后于雍正年间知府崔乃镛历时一年半建为石城,城周长2374.3米,宽4.6米,高5米。老城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横一纵两条街道交会构成个“十”字,加上方形的城墙,整个古城其实就是个“田”字形。</p><p class="ql-block">城区范围北到义通河、南至钟屏街、东到翠屏街、西至京运大街有着三区二街19点</p><p class="ql-block">三区是在中心城区周围3个古代筑城的遗址,分别为:城西北的水城遗址、城西南的土府遗址、城东的土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二街是会泽古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头、二、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十九点是指四川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等19座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继尧故居座落在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属会泽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封闭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继尧的父亲唐学曾购置此宅院。</p> <p class="ql-block">因财而聚 因情而留</p><p class="ql-block">因铜而兴,因财而聚的会泽,吸引着来自赣、浙、桂、川、黔等地的富商大贾和民夫工匠来此谋财、谋生。</p><p class="ql-block">富甲一方的商人们豪掷千金,在这里修建同乡会馆。</p><p class="ql-block">比如,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会馆。</p><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是江西人在会泽县城建的会馆,位于县城北面江西街的中段,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占地7545.92平方米,建筑面积2594.74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作纵深布局,为三进两跨院,建有门楼戏台、正殿、后殿。东侧为小花园,西侧是小戏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兵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临江西街,一底一楼,为重檐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土木结构。底层设大门通道,二层为戏台。前檐为三重檐,后檐为五重檐。以后檐为例,左右次间为单檐,明间为五重檐。明间第一重檐较左右次间稍高,檐口短小;从第二重檐起,在左右柱头上起翼角,第三重檐内收,在第二重檐翼角上建歇山顶屋面,屋檐下两次间外侧檐柱上悬挂直行草书“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木质楹联一副;明间左右各伸出两支翼角,为第三重檐;在第四重檐上方又建一歇山顶屋面。从第一重檐的檐面至屋顶,层层内收,形成一个屋面;各层翼角和屋顶檐下皆置密集型斗拱挑檐;前后檐共32支翼角,如仙鹤展翅凌空,翱翔蓝天。此建筑样式为江西会馆屋面建筑的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戏台顶部藻井天花、梁枋上绘有人物、山水图画,柱上雕龙,均工艺了得,色彩艳丽,装饰华贵。第二进为中殿,气势巍峨。中供许逊神像。</p> <p class="ql-block">会泽有个霸气的称呼,叫“钱王之乡”,之所以有此美称,是因为一枚钱币。</p><p class="ql-block">“嘉靖通宝”,直径58厘米,厚3.7厘米,重达41.7公斤,是普通铜钱重量的一万倍左右,乃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钱,有着“钱王”之称。而铸造和保存这枚铜钱的会泽,也就有了“钱王之乡”的美称。</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这枚“嘉靖通宝”其实是一枚“纪念币”,明嘉靖三十四年,朝廷首次在会泽设立铸钱局,为纪念开炉,遂铸造出这枚巨大的铜钱。后来便一直作为铸钱局的镇局之宝,悬于大门之上,以期望财富万年,长久不断。</p> <p class="ql-block">湖广会馆俗称寿佛寺、东岳宫,系湖广籍同乡在会泽所建会馆,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湖广会馆座落于县城东北面宝善街,建于明末清初,门楼戏台、前殿、中殿、后殿及东西偏殿两厢书楼、花园规整地排列在一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正门面西而开,两扇朱红色的大门上铆着整齐锃亮的铜钉,大门上方悬有黑底金字“湖广会馆”匾额,左右挂“云水滇山朝寿佛,清风明月伴禅僧”联句,此联亦是黑底金字。大门同心攒花的瓦当下,是朱红、天青、翠绿三色云纹饰就的屋檐,色彩堂皇庄重。</p> <p class="ql-block">前殿禹王宫位于院子南端,大殿绿树环抱,花草簇拥,殿体雄伟轩昂,屋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细雨中更显光洁明艳。拾级而上,只见殿前的朱红石座漆皮木柱气势非凡,成人双手难以合抱,柱后18道雕花落地槅子门迎北而开,上悬“敷土功高”匾额。殿内中央立有大禹塑像,左右两侧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夷和谷神后稷塑像。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治水,鲧采取“水来土堵”的策略,治水失败。尧又任命鲧的儿子禹主持治水,禹用疏导洪水的方法,带领民众,历经13年终于平息水患,四境安宁。</p><p class="ql-block">湖广会馆镂空雕花的木槅子门极具特色,几座大殿,门扇全镂空,雕刻工艺神工鬼斧,在厚度15厘米的木板上,层层叠叠精工雕刻,最多的镂空层数达7层。前殿禹王宫槅扇门雕刻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殿东岳宫槅扇门雕刻的是民间二十四孝传说,而后殿扇门雕刻了佛学文化中《五十三禅》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这些槅子门色彩雍容华丽,门扇皆用栗红打底,深黑沿边,所雕的主体人物、建筑、树木等多以金粉涂饰,大面积的金色中,点缀中国传统的大红和翠绿色块,色彩深重而不失灵动。</p><p class="ql-block">前殿大禹治水的雕刻组图中,水患时银须白发的大禹立于高台之上指挥民众开山导水,台后陡峭的高山,茂密的树林,高台前瑞气祥云围绕,大禹神情安然,身着短袄,手执施工图卷,云端刻有振翅的银色凤凰,构图严谨巧妙,人物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治水成功后,国泰民安之时,大禹背着双手,身穿长袍,满面喜悦,信步繁华的市井中,大道两边的树木硕果累累;图中骑着白马的壮士击掌纵歌而行,大树后游戏的孩童身边跳跃着圆肥的黄犬,饮酒的老翁满面笑容端坐在小院门前,盛世的欢欣在民间雕刻家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出前殿往东,穿过庭院至中殿东岳宫,殿前悬黑底金字“影亦流滋”横匾,宫旁有东西偏殿。中殿亦是雕漆彩画,所绘花鸟虫兽纤毫毕现,精美异常,色彩以天青墨色作主调。殿前石栏杆上雕有14只小石狮,这些小狮子雕工古朴,看上去憨态可掬,石栏间栏板上刻东岳大帝故事图画,石刻人物形象,身姿矫健,线条行云流水,刀法精湛。殿内东岳大帝塑像神态逼真,庄重威严。东岳大帝即泰山神,泰山乃中华五岳之首,古人认为泰山是“峻极之地”,对其极为崇拜敬畏。</p> <p class="ql-block">由中殿东西两边回廊向里,是后殿所在合院,院内建有寿佛殿、左右偏殿、韦陀亭,院中遍植花草,数株古木苍翠无比,后殿内塑有药师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会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会泽因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而鼎盛一时,特别是东汉时期铸造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明清时期,会泽的铜矿开采和冶炼达到了高峰,会泽县城因此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名。</p><p class="ql-block">会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也因铜业的发展而繁荣。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会泽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铜的开采、冶炼、铸币、运输等方面盛况空前,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形成了独特的‌铜商文化和‌会馆文化。</p><p class="ql-block">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会泽就已经开发利用滇铜了。</p><p class="ql-block">那件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使用来自东川府,也就是今天的会泽所产的滇铜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会泽铜产业更加兴盛,最鼎盛的时期,会泽铜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国的70%,乃是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p><p class="ql-block">丰富的铜矿资源,成为这座古城千年繁盛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会泽与昭通交汇处的原“跃进水库”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念湖。</p><p class="ql-block">一念之水,相思成湖。</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鸟类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导航,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念湖在会泽县大桥乡一一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内。平均海拨2600米,最高海拨2958米,年平均气候13度,属于高原冷凉地区,日照时间长,主要种植荞麦和土豆。</p><p class="ql-block">它原本是云贵高原中一个不起眼的乡镇。1958年,这里扎坝建了水库,取了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名字,叫跃进水库。这个高原湖泊的形成,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环境。每年冬天,大批量的黑颈鹤、灰鹤,中华秋沙鸭,晋通秋沙鸭绿头鸭,红胸鸭,针尾鸭,赤麻鸭,斑头雁等136余种水鸟飞到这里越冬。宁静的水面,静寂的山峦、深深的湖水、红色的土地,在灵动候鸟的引领下,展现开动感人的画卷,成为摄影家和旅行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高原精灵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着喙长、颈长、腿长和身高等特征。黑颈鹤头、枕和整个颈部均为黑色,眼后斑和冠斑呈白色。眼先和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其上被有稀疏黑色短羽;飞羽和尾羽黑色,余部体羽灰白色,间杂少量棕褐色羽毛。雌雄羽色相似。虹膜黄色;嘴和脚黑色。</p> <p class="ql-block">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国内主要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进行繁殖,越冬于西藏、贵州和云南。</p><p class="ql-block">念湖就是黑颈鹤越冬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8年年初,一份让人充满遐思的驴行招集帖出现在《驴友空间》的网站上:“在海拔2500米的云南高原湖泊中,有人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醉人心灵的地方。这是一片水做的家园,发贴的作者没说是什么地方,只为了思念一个人,把那里叫作‘念湖’</p> <p class="ql-block">诗意般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波澜壮阔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滇东南之行</p><p class="ql-block">有</p><p class="ql-block">繁华盛景</p><p class="ql-block">梯田如镜</p><p class="ql-block">古城岁月</p><p class="ql-block">诗意山水</p><p class="ql-block">烟火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