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杨生养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24454</p><p class="ql-block">摄影:杨生养生</p><p class="ql-block">配曲:西双版纳(酷狗音乐)</p><p class="ql-block">演唱:宋祖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蛇年行大运。在乙巳蛇年,人们对蛇的关注自然而然就多了。在我的记忆里,那些蜿蜒爬行的蛇就是生活中的普通动物而走进《动物世界》,它们或隐匿于草丛,或穿梭于洞穴,悄无声息却又充满力量,灵动的身姿与敏锐的感知,让我对这种生物既恐惧又好奇。后来看电影,蛇也常常以各种奇幻的形象出现,或守护宝藏出神入化,或正邪较量天翻地覆,或狂蟒之灾毛骨悚然……每一次亮相都令人记忆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蛇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十二生肖之一,象征着智慧与神秘,民间认为蛇多具敏锐直觉,如《协纪辨方书》载“巳为火,其象蛇,性善变而不测”。汉代画像石中,女娲与伏羲这两位人文始祖就是人首蛇身,象征阴阳交合、万物繁衍,蛇被赋予了一种与人类起源紧密相连的神圣感。蛇身的蜿蜒形态暗含宇宙循环的哲学,如《山海经》中“蛇身九首”的共工氏,亦与洪水神话中的混沌力量相关。《易经》有“龙蛇之变”,意思是说蛇为蛰伏期的龙,《周易·系辞下》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隐喻韬光养晦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而,在西双版纳,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曼斗佛寺。这曼斗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是由两位僧人兴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傣族人民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傣族传统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的精华体现。曼斗佛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傣族传统与佛教元素,极具特色。寺庙内部雕梁画栋,流金溢彩,暗红鎏金的塔林山门在沙金的点染下,更是为其增添了庄重与神圣。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寺庙阶梯的护墙上,一尊尊似蛇非蛇、似龙非龙的雕塑闯入了我的眼帘,而且越是关注越会发现,在这寺院建筑的壁画、雕塑、飞檐翘角装饰等都有它的身影。它蜿蜒盘旋,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头部高昂,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凡的威严。它就是娜迦(Naga)蛇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娜迦在傣族文化中是吉祥与守护的象征。传说娜迦能呼风唤雨,是生活在湄公河底、掌控河流和降水的蛇神,被誉为澜沧江-湄公河的守护神。当洪水漫过勐巴拉娜西,是娜迦将族人驼向高山,蛇尾扫过的痕迹化作今日的澜沧江九曲,庇佑着傣族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联想起傣族泼水的习俗,傣族人民相信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爱水敬佛、以泼水的方式寄望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通过泼水来表达敬意,祈求神灵保护,祝福美好生活,或许这与娜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来我发现,在西双版纳的大金塔寺、总佛寺等所有寺院,都能看到娜迦蛇神的雕塑。它们或盘踞在寺庙的入口,或守护在佛塔、寺院的周围,每一尊娜迦都雕刻得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晨,天高云淡,大金塔寺游人稀少,更显得庄严清净。大金塔寺的主体是一座金顶大佛塔,佛塔高达66.6米,象征着“一江连六国”。湄公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一江连六国”就是指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中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连通六国的国际河流,寓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大金塔寺广场中央,娜迦盘踞在莲花池中,水晶镶嵌的眼珠倒映着蓝天;青铜铸造的娜迦蜿蜒盘缠,蓝色的蛇身鳞甲云纹清晰可辨,而最令人屏息的是那尊白色佛陀神情自若,瞳孔凝视着人间。我的目光掠过那蜿蜒的娜迦,佛教的传说似乎在这寂静中回响。娜迦是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神兽,具有守护的力量,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娜迦以蛇身撑起七层华盖为其遮风挡雨,守护着佛法,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在《摩诃婆罗多》里,娜迦曾用身体缠绕喜马拉雅山阻挡洪水。在《本生经》里,娜迦化身妙善公主解救众生于苦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曼听御花园,总佛寺的经堂深处,娜迦缠绕着贝叶经幢。总佛寺始建于公元615年,是南传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总佛寺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傣族民族特色和佛教文化元素,尤其是那金色的娜迦,须髯如戟,金口怒张,尽显佛法的深邃与庄严!其气势和神韵令人敬畏。听说雨季前的泼水节,信徒们会将糯米团供奉在蛇口,祈求娜迦收敛洪水,护佑稻穗丰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告庄西双景,赶摆星光夜市因娜迦而繁荣昌盛。夜幕降临,灯光闪烁,我们来到了赶摆街。澜沧江上一桥飞架,桥头两岸,七头娜迦蛇神雕塑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神秘。它的七个头颅高高扬起,仿佛在俯瞰着整个夜市,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来,娜迦蛇头数量不等,神采各异,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寓意。1个头的娜迦象征着佛祖的庄严与宁静,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佛法的深奥。3个头的娜迦代表着佛教的三大支柱——佛法、僧侣和信众,象征着佛教的稳固与强大。5个头的娜迦寓意着福禄寿喜财,每一种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7个头的娜迦则象征着智慧、力量和感知多重现实的能力,并且因其守护宝藏与神圣知识的角色而备受尊崇。人们相信娜迦蛇神能够控制自然,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而不论其数量多少,娜迦与水紧密相连,寓意着繁荣、富足和生命的滋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娜迦因水而生,水的流动性和滋养性赋予了娜迦涅槃,象征着对佛法的永恒守护、对生命的循环延续,也为信众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力量、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凝视着娜迦蛇神,我被深深震撼,这与我以往认知里的蛇形象截然不同,它仿佛融合了蛇的灵动与龙的神圣,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于是,我吟得七律一首《娜迦蛇神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鸿蒙玄雾化真灵, 凛甲寒鳞射斗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盘壑吞云昂七首,裂空掣电扫千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观尘碧眼昭凶吉,镇岳丹心驭魅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劫海浮沉心不改,呼风唤雨护苍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大金塔寺佛光普照,澜沧江波光粼粼,赶摆灯光夜市热闹喧嚣。赶摆原本是云南傣族的一个民间节日,以庙会、佛事为中心,开展一系列市集和庆典活动。现在的赶摆街已经逐渐演变成类似于小商品市场的购物场所,汇聚了一江六国的创意商品、美食佳肴和手工艺品,简直是东南亚小商品的宝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这灯火辉煌的喧闹之中,唯有这娜迦蛇神静谧守候湄公河的风云际会,让人不自觉地驻足凝视而肃然起敬。在这繁华的夜市与古老的河流之间,娜迦蛇神宛如一个穿越时空的使者,永久地护佑着这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述说着西双版纳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回望澜沧江上,那富丽堂皇的游船蜿蜒前行。我分明看见,那盘桓西双版纳千年的娜迦,从须弥山上、从佛寺檐角、从傣族故事、从贝叶经书涅槃重生,在这江水里怡然自得地畅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