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 王羲之故居

<p class="ql-block"><b>  山东临沂被前人赞誉“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这里不仅是神秘东夷部族的发源地,还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书圣王羲之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在此度过幼年时期。少年时期勤学苦练,留下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千古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故里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园林。是王羲之幼年生活的地方。他出身于“琅琊王氏”,这个家族曾走出过“书圣”王羲之、“李圣”王祥等历史名人。</b></p><p class="ql-block"><b> 整座故居占地 80余亩,以“洗砚池”为核心,融合书法文化、魏晋风骨与园林艺术。</b></p> <p class="ql-block"><b>王羲之故居遗址简介</b></p> <p class="ql-block"><b>王羲之故居导览图</b></p> <p class="ql-block"><b>  碧波荡漾的池塘,就是大名鼎鼎的“洗砚池”!传说王羲之幼年习字后,常在此清洗笔砚,日积月累,池水竟被墨汁染黑,故称“墨池”。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赞:“遥望墨池云,犹想義之迹。”</b></p> <p class="ql-block"><b>  王義之一生都非常喜爱白鹅,在家中读书、练字时常有白鹅相伴,白鹅仿佛他的书童,为少时王羲之增加了许多快乐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洗砚池也被称为“鹅池”,据说石碑上的字是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共同所书,因此带上了几分传奇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锦鲤在碧绿的水中自在游弋,一池碧水尽显宁静恬淡,这里承载着王義之“鹅池学书”的佳话,充满了文化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塑像记录下书圣和鹅的亲密友情。</b></p> <p class="ql-block"><b> 洗砚池正对故居大门,池水在秋光下波光粼粼,明镜般倒映出岸边的亭台楼阁和如烟画柳枝。</b></p> <p class="ql-block"><b> 西晋末“永嘉之变”,临沂诸王南迁。晋永嘉元年 (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b></p><p class="ql-block"><b> 唐玄宗开元八年 (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神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集柳碑全称《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金代皇统四年(1144年)普照寺僧人 觉海请仲汝尚撰文,集柳公权正楷,仲汝羲精刻于石。因碑文是集柳公权的字而成,故称《集柳碑》又因第一、二字是“琅邪”,有人称为《琅邪碑》。西安碑林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因此历史上有“东柳西柳”之说,《集柳碑》为“东柳”。清代何绍基曾称 “琅琊碑为柳书第一”。</b></p> <p class="ql-block"><b>  该碑高2.9米,宽1.2米,共1261字,碑文记述了沂州普照禅寺的历史和兴造过程。</b></p> <p class="ql-block"><b>关于集柳碑的历史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兰亭集序》的石刻巨碑,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摹刻版!字体飘逸潇洒,记录着一段属于千年前的风雅事,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豪情,与王羲之少年时在临沂的山水滋养密不可分。</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陈列着王羲之书法真迹摹本的展厅内,《兰亭集序》仿若自带清风雅韵,字里行间疏密得当、顾盼生姿,笔画粗细变化间尽显灵动。</b></p> <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b></p> <p class="ql-block"><b>  眼前这座青瓦白墙的建筑,便是复原的“琅琊书院”。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圣地。书院内陈列着古籍、砚台等文物,大家不妨轻抚这些文房四宝,感受古人“笔墨纸砚间,自有天地宽”的雅趣。</b></p> <p class="ql-block"><b>  艺术浮雕下的大砚台。</b></p> <p class="ql-block"><b>可爱的青蛙爬在砚台边。</b></p> <p class="ql-block"><b>  书圣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王羲之在 《晋书》有传。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忒妙,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b></p> <p class="ql-block"><b> 王右军祠始建年代无考,</b><b style="font-size:18px;">祠内杞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b><b>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修。万历时知府钱达道又重修并翻刻了右军书法 《琅琊帕》 置于祠内。书写了“洗砚池”“晋王右军洗砚池”“墨沼”等石碑立于洗砚池畔。为祭祀(列入国家曲祀) 和纪念书圣王日用羲之的重要祠宇。</b></p> <p class="ql-block"><b>洗硯池晋墓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汉晋时期为琅琊国都,经济繁荣,文化兴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03年4 月,王義之故居扩建工程施工中,先后发现两座大型晋代砖室墓。墓葬建筑规模宏大,墓室保存完整,出土文物丰富,国宝级文物众多,在山东地区晋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全国也属罕见,国内著名文物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b></p><p class="ql-block"><b> 洗砚池晋墓被评为 200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陈列着故居内发现的晋代古墓群。这些陶俑、青铜器等文物,生动还原了琅琊王氏的贵族生活。证明了临沂在魏晋时期作为文化重镇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王羲之故居,心中满是对这位书法大家的敬仰与追思。他凭借手中毛笔,在乱世中坚守文化传承,于笔画间倾注精神力量,将书法艺术推向巅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b></p><p class="ql-block"><b> 这片故居承载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对艺术 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激历着我们在喧器尘世中,探寻内心的宁静与文化的根源,传承那永不磨灭的墨韵书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