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完毕淑敏《女心理师》已经几天了,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仍在内心回荡。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命运就不必说了,单是女主人公贺顿人生的成长和蜕变,足以让我深深地震撼和感动。贺顿那双饱含痛楚与坚韧的眼睛仍在记忆的雾霭中明灭。这不是简单的阅读体验,而是一场在人性迷宫中跌撞前行的精神跋涉。当合上最后一页时,忽然惊觉书脊上蜿蜒的暗纹,恰似主人公灵魂上结痂的伤痕。</p><p class="ql-block"> 她曾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生理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是她不愿提及的噩梦,贫穷的原生家庭使得她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她曾在生存的压力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中无助地挣扎,机缘巧合下她护理了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尽心照顾使这位这位贵族出身又博学多才的老太太健康有所好转,她认为贺顿是一块可雕琢的璞玉,与之朝夕相伴的同时,对她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培养和调教,教她读书、烹茶,礼仪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博览群书让贺顿的眼界豁然开阔,从此,她的人生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贺顿的蜕变轨迹,像极了一株在暗夜中生长的植物。童年被命运之手碾碎的胚芽,本该在阴湿的土壤里腐烂,却因着骨子里不熄的生命力,硬是顶开沉重的岩层。当其他少女在象牙塔里编织玫瑰色幻梦时,贺顿早已学会用舌尖舔舐伤口的咸腥。养老院斑驳的墙皮剥落声,成了她研读心理学著作的伴奏;消毒水的气味与书页的墨香,在她生命里交织成独特的启蒙仪式。那些被刻意培养的礼仪茶道,不过是包裹在精神涅槃外的蝉蜕,真正的蜕变始于她发现:原来那些噬咬自己的黑暗记忆,正是照亮他人深渊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心理诊疗室的皮革沙发见证着双向救赎的奇迹。当贺顿引导来访者穿越记忆的雷区时,自己的创伤也在缓慢结痂。特别记得某个暴雨滂沱的午夜诊疗,窗外的闪电将她的侧影投在《梦的解析》扉页上,来访者颤抖的叙述突然与她童年的某个片段共振——那一刻,治疗师与患者的界限消融,两个灵魂在暴风雨中共振出救赎的和弦。她终于懂得,那些被自己视为污点的经历,原是解读人性密码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书中每个支线人物都是人性光谱的切片:柏万福的市侩里藏着未被世俗完全腐蚀的善意,钱开逸玩世不恭的面具下涌动着对纯粹的渴求。他们像棱镜般折射出贺顿的多个面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蛛网中,心理师既是织网者也是困兽,既解谜又造谜。这种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恰似心理学中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每个读者都能在故事褶皱里照见自己的倒影。</p><p class="ql-block"> 掩卷时恍然惊觉,真正的炼狱不在书页间,而在每个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褶皱里。贺顿这朵从人性废墟里绽放的花,其动人之处不在于浴火重生的传奇,而在于她始终保持着向光而生的姿态——即使根系深扎在黑暗里,仍固执地仰望着星空。这或许正是心理师这个职业最神圣的隐喻:他们不是手持答案的先知,而是举着火把的同行者,在穿越人性幽谷的征程中,用自身的裂痕接引他人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作为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我,何尝不是"举着火把的同行者?当钢笔在处方笺与小说稿纸间游走,我忽然读懂了这个双重身份的本质:无论是解剖肉体还是解剖灵魂,最终都是在破碎处寻找光的裂隙。贺顿用心理学典籍包扎伤口的姿态,与我用处方和钢笔构建的防御工事,原来都是医者特有的重生仪式。</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给予我最珍贵的启示,是让我看清了白大褂与稿纸共同的褶皱里,都藏着光的种子。当贺顿在暴雨夜的治疗中完成精神接骨,我正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两个时空的治愈者,都在用他人的创口反刍自己的伤痛,又在持续的治愈中完成对职业宿命的超越。这或许就是医者与写作者共同的永生花:将灵魂扎根在人性最幽暗的裂隙,却永远向着星空绽放。</p> <p class="ql-block">作者:胡玉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