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中国书法和中国篆刻,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留下的珍贵的文化瑰宝,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文房四宝是书法与篆刻的物质基础,笔、墨、纸、砚为书法和篆刻提供创作工具与材料;书法通过笔墨在纸上展现了文字的美感与情感,是文化表达的独特方式;篆刻是在方寸印章间以刀代笔,镌刻出艺术语音,并常与书法、绘画相结合,以此增添艺术价值。中国邮政先后发行的文房四宝邮票、中国书法邮票以及中国篆刻邮票,它们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䆳轮廓,欣赏这精美绝伦的笔墨之作,让人不禁沉醉于这跨越千年的艺术盛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邮票</p><p class="ql-block"> 书写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文人墨客挥洒才情的必备工具,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的艺术瑰宝。2006年9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的《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将这四件传统珍宝浓缩于方寸之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文房四宝的魅力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2006—23)</p><p class="ql-block">2006年9月10日发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四宝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见诸载籍。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4—1笔</p><p class="ql-block"> “笔”邮票中,明代“雕信漆紫檀木管提笔”、清代乾隆年间“彩漆描金管鬓毫抓笔”,以及湖笔、宣笔各具特色。笔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疑似毛笔勾勒彩陶花纹,到春秋战国普及,称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汉代制笔工艺进步,魏晋真正书法用笔诞生,宋代羊毫普遍使用,明清湖笔为“笔中之冠”(产地浙江湖州),笔始终是书写与艺术创作的关键工具。</p> <p class="ql-block">4—2墨</p><p class="ql-block"> “墨”邮票展示了清代“程丽仲压胜钱墨”和明代“吴叔大九凤雏墨”。墨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祖先用黑色装饰陶器,商代用天然石墨在甲骨文书写,西周至秦代,人工制造的烟墨出现,东汉墨模的发明使墨的样式更加规整,松烟墨盛行起来。三国魏国墨制作技术精湛,唐代制墨业繁荣,宋代油烟墨应运而生,元代墨模雕刻风格独特,明代持续发展,清代后期因原材料出口和墨汁出现传统制墨业衰落,但在书画艺术中墨依然不可或缺,徽墨(产地安徽微州府)更是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4—3纸</p><p class="ql-block"> “纸”邮票呈现清代乾隆年间的“仿金粟笺藏经纸”、近代“十竹斋诗笺”和近代印刷品《天工开物》。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宣纸(产地安徽宣州)以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从西汉早期纸张出现,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不断发展,成为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4—4砚</p><p class="ql-block"> “砚”邮票上明代“宝刀和香端砚”和清代“双凤纹抄手端砚”精美绝伦。汉代砚已流行,宋代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多样,“四大名砚”洮砚、端砚、歙砚和澄泥砚声名远扬,端砚(产地广东端州)更是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p> <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邮票</p><p class="ql-block"> 演绎笔墨风华</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邮票宛如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史,中国邮政从2003年至2011年,先后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依次呈现在邮票上,展现着不同书体的演变与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法—篆书》(2003—3)</p><p class="ql-block">2003年2月22日发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篆书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落。东周时期的篆书称为大篆,秦始皇时称小篆,汉代的称汉篆。篆书邮票的发行,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古老篆书艺术的探索之门。</p> <p class="ql-block">2—1毛公鼎</p><p class="ql-block"> 《毛公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周原,因作者毛公而得名,它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件重器。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鼎上铭文属于大篆,其书法风格浑厚、凝重而不失典雅,笔画饱满,线条古朴,展现了西周时期金文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2—2泰山刻石</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由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笔画古劲厚实,回转流畅,用力匀和,笔势飘逸生动,成为小篆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法—隶书》(2004—28)</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5日发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隶书相传是秦代程邈在狱中所创,最早在小官和奴隶中使用,所以称为隶书。邮票分别选自东汉的《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和《石门颂》,这四块碑刻堪称隶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汉碑四大名作”。</p><p class="ql-block"> 隶书邮票设计新颖,以黑、白、灰为基本色,完全保留了碑刻拓片原有的书法韵味,再以红印章、红面值点缀,显得古朴而秀丽。</p> <p class="ql-block">4—1乙瑛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原旧址在山东兖州仙源县,现藏于曲阜孔庙。此碑其书法端庄典雅,浑厚流美,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是汉代正体隶书的典型代表,也是后人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p> <p class="ql-block">4—2张迁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原在山东东平,后移泰安岱庙。碑文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笔画厚重,结构宽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4—3曹全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出土于明朝万历年间,此碑现在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此碑以其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而闻名,是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4—4石门颂</p><p class="ql-block"> 刻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1967年石门修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博物馆。其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充满了山林高士之气,被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法—楷书》(2007—30)</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5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楷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魏晋,盛于唐代。“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石刻书法的总称。特别是南北朝魏碑的书法,魄力雄强,体式由隶书扁方转向正方,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用笔也更趋多样化。唐代是楷书的最高峰期,奠基者四人,即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为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楷书四大家”。“楷书四大家”的作品齐聚邮票之上,让人们一次领略到楷书的多样风貌和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6—1宣示表</p><p class="ql-block"> 是三国时期钟繇的代表作。其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被视为楷书之祖。</p> <p class="ql-block">6—2张猛龙碑</p><p class="ql-block"> 其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是魏碑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6—3九成宫醴泉铭</p><p class="ql-block"> 为唐代欧阳询的代表作,其字体造型险峻,风势严谨,风格端庄、秀雅,人称“欧体”。</p> <p class="ql-block">6—4雁塔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 为褚遂良的代表作,其字风格细劲婀娜,笔力劲健,端雅古拙,古人谓“如美女婵娟”。</p> <p class="ql-block">6—5颜勤礼碑</p><p class="ql-block"> 其字高古典雅、遒劲豪宕,展现出颜体大气磅礴的风格,是颜真卿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6—6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 为柳公权的代表作,融合欧颜,运笔健劲舒展,笔画清劲,体式刚健,人称颜筋柳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法—行书》(2010—11)</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15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行书产生于汉代,发展成熟于魏晋,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的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的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这套邮票采用宣纸印制,完美地呈现出行书的笔墨韵味,使邮票与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度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6—1、6—2兰亭序(局部)</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是东晋右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字体飘逸流畅,笔画灵动,仿佛能让人看到文人墨客在兰亭雅集时的潇洒风姿。此帖的真迹据传现仍长眠于武则天的乾陵中,或藏于昭陵。现流传的冯秉摹本,存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3、6—4黄州寒食诗(局部)</p><p class="ql-block"> 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行书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豁达与洒脱,其书法风格跌宕起伏,充满了文人的才情与气质,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真迹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5、6—6祭侄文稿(局部)</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所写,字里行间饱含着悲愤激昂的情感,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都生动地展现出颜真卿当时的心境,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真迹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法—草书》(2011—6)</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15日发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草书起源于秦汉之交,成熟于东汉,东晋时达到高峰。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和情感张力的书体,它追求自由奔放的书写风格,笔走龙蛇,气势磅礴。草书邮票让人们感受到了书法艺术中那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4—1平复贴</p><p class="ql-block"> 《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贴,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谈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4—2初月贴</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初月贴》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笔画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4—3古诗四贴</p><p class="ql-block"> 张旭的《古诗四贴》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4—4自叙帖</p><p class="ql-block"> 怀素的《自叙帖》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其草书笔法灵动,一气呵成,将草书的狂放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中国篆刻邮票</p><p class="ql-block"> 镌刻金石韵味</p><p class="ql-block"> 中国篆刻,作为一门融合书法与镌刻技艺的传统艺术,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从先秦时期的玺印起源,到秦汉的兴盛,再到明清流派纷呈,篆刻艺术从单纯的实用功能,逐渐演变为兼具审美价值与文人情怀表达的独特艺术形式。而中国邮政于2022年和2024年分别发行的《中国篆刻》两套特种邮票,展现了印章艺术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第一组(2022—16)</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5日发行,全套4校。</p><p class="ql-block"> 中国篆刻是由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的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开始兴盛,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明清之前印章的材质主要是铜、玉、金等,工艺以凿、铸为主。明清以后篆刻艺术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材为主要载体,它强调刀法、率法、篆法,突出篆刻家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深受中国文人及民众的喜爱。中国篆刻既可作为艺术作品独立欣赏,又广泛应用于书画创作、金万题跋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之一。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4—1战国·外司炉鍴</p><p class="ql-block"> “战国·外司炉鍴”为铜印,通高9.5厘米,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官印,有观点认为它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官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4—2秦·宜阳津印</p><p class="ql-block"> “秦·宜阳津印”为铜印,印面长宽各2.3厘米,是秦代管理宜阳渡口官员的官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4—3汉·朔宁王太后玺</p><p class="ql-block"> “汉·朔宁王太后玺”为金印,边长2.4厘米,高2厘米,是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朔宁王为其母亲镌刻,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4—4唐·中书省之印</p><p class="ql-block"> “唐·中书省之印”为铜印,印面5.7×5.6,通高3.9厘米,是唐代中央官署官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第二组(2024—3)</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0日发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从印章的实用性演变而来。明清时期,文人篆刻开始兴盛,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p> <p class="ql-block">4—1琴罢倚松玩鹤·文彭</p><p class="ql-block"> 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印,现藏于杭州西冷印社。文彭是明代“吴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儿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他被认为是中国篆刻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明代文人篆刻的鼻祖。他将石材引入篆刻,开创了文人自篆自刻的先河。“琴罢倚松玩鹤”这方青田石印布局用刀沉稳大方,四边刻有边款,体现了文彭对印章阴阳文的创新,也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4—2笑谈间气吐霓虹·何震</p><p class="ql-block"> 何震的“笑谈间气霓虹”石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何震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与文彭交谊密切,情同师友,是明代皖派的开创者,也是篆刻集大成者。这方石章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劲,起收笔刀痕显露,笔画具有猛利的效果,气势磅礴,篆法沉着,个性强烈而又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4—3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汪关</p><p class="ql-block"> 汪关的“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汪关是明代娄东派的开创者,他的篆刻崇尚古典,印风端雅工致。这方印章的印文出自白居易诗词《有感三首》,意思是“我的子子孙孙实际都不属于我,只不过是借助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而已”。印章布局端稳清丽,刀法娴熟流畅,体现了汪关的冲刀和切刀之间的变化,展现了汪关高超的篆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4—4但看花开谢不言人是非·程䆳</p><p class="ql-block"> 程䆳的“但看花开谢不言人是非”印,现藏于安徽博物馆。程䆳生活于明末清初,是“歙派”篆刻的开创者和皖派早期的关键人物,在篆刻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这方印章,章法严谨,笔意奇古,劝诫人们以观赏花开花落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中的是非成败,不被世间名利困扰,展现了作者淡泊的处世态度和宽广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参照邮票发行介绍以及查阅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轻音乐《水墨之间》。</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7日制作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