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弥勒红万村祭火节源于彝族古老的火图腾崇拜,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感恩。传说彝族祖先靠火驱邪避灾、刀耕火种,逐渐将火奉为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每年农历二月初三(2025年对应公历3月3日),村民以钻木取火、祭祀火神等仪式,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一传统在红万村代代相传,近年因独特的民俗魅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到了现场时,村口人流如织,我们一行二十多人,转眼间就走散,不知去向。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走走停停,不时从不同的角度拍拍喜欢的照片,也不枉此行,下面请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村口有一欢迎仪式,俯拍只能看见警察进场,欢迎仪式与我无缘了。</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礼仪小姐姐们,知无不言,礼貌待客。</p> <p class="ql-block"> 路边小吃食,感觉这烟火气比城里的香水味儿带劲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路上不时遇到彩绘的人。用彩色的原料涂抹在脸上身上,感受一下阿细人对“火”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从早到晚,祭火节分为几个环节,你可以根据有限的时间感受无限的欢乐。我们来到彩绘区,看着画师们用矿物颜料在身上层层叠染,金红的火焰纹路从神像脊背蔓延至指尖,在朝阳下折射出流动的光晕,恍若火神正从远古神话中破壁而出。</p> <p class="ql-block"> 红万村不大,主街一条,中午高温31度,游客慢慢朝着主会场走去,街上倒是清净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祭火仪式在一颗大树下,时间未到就被游客团团围住。如果要看“祭火”仪式,就看不到主会场的节目表演,只能选其一。</p> <p class="ql-block"> 舍弃了祭火仪式,到主会场围堆堆去。原来游客都到这里来了,说是人山人海不为过。广场四周容纳了几万人,我们好不容易凭采访证来到摄友们预留的位置,冒着酷热,顶着太阳,等着观看表演。坐在靠前的位置上,无法拍游客,只能用视频的方式拍拍阿细人的入场仪式了,用相机手机记录阿细人“祭火节”欢乐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彝族男女的盛装堪称行走的彩绘博物馆。男人们的羊皮坎肩以朱砂勾勒出螺旋状火纹,象征火种在掌心传递;女人们的百褶裙则用靛蓝、明黄、石绿绣出“火树银花”纹样,裙摆摆动时如燃烧的凤凰尾羽。不同民族不同的习俗不一样的观感,走过不少彝族人聚居地,弥勒红方村还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热情奔放的节日。随着主持人的出场,节目一个个有序进行,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还有几十公里返程路,没想到的是,村口路两边阿细小伙弹着大三弦,阿细姑娘们挑起节奏欢快的舞蹈欢送着离场的客人们。</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红万村的路上仍回荡着欢声笑语。这场火与舞的盛宴,既是彝族对祖先的深情回望,也是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愿这簇文明之火,永远照亮红方村的绿水青山,也点燃更多人心中对非遗文化的守护之光。再见,多彩的红万村!再见,热情好客的阿细人!有缘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