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散文: 在黑暗中学会辨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裴 斐</b></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2年的春天,我刚好十五岁。下街的祖宅在数年前毁于一场无情的火灾,曾经温暖的家园被烈焰吞噬,化为一片废墟。一家人无奈之下,只能暂栖于生产大队的仓屋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苦涩而艰难的时光。然而,重建家园、向往幸福生活的渴望从未熄灭。父亲决定去山里(岭里)购置木料。我从未去过山里,心中对山里的未知充满好奇与期待。父亲看出了我的好奇,决定带我一同前往,让我在这艰难岁月中去见识生活的另一种模样。那时,岭里公社尚未通公路,通往山里的路崎岖曲折,只能用脚步丈量七十里的往返路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去的是一个叫坎头胡的村子,坐落在一条大山坑的坑底。由于坑底狭窄,地基紧缺,加上耕种的田地多在山岗之上,因而村中有一部分人家将新居建在离坑底老村几里地的岭岗之上。</p><p class="ql-block"> 白天,父亲带着我前往岭岗上的后门庵几户人家,看好木料、谈妥价钱后,他便独自一人先下到坑底的村里去办事。我留在岭上,安排卖木料的人家将分散在各家各户的木料送来,集中到一位相熟的朋友家中,完成付款、做好记录,并在每根木料上标好记号、编好序号。等一切事宜办妥,已临近傍晚。</p><p class="ql-block"> 父亲临走时交代我,事情办好后,需到坑底村中朋友家吃饭住宿,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动身赶路。由于天空阴沉,又身处山中,我刚绕过一个山湾,天色便迅速暗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从岭头到坑底村的距离,若是白天,本是眼睛看得见、大声喊一声也能听得到的。然而,山岙里的夜路,看着虽近,村舍的灯影隐约可辨,走起来却遥远得很。望向对面远处,只能依稀分辨出高高低低的山脊线。傍晚的山风,吹过山岗上密密的松林,发出“呜呜”“哈哈”的林涛声,仿佛是从崇山峻岭间传来千万人的低语,低沉而又绵绵不绝。这是我从未体会过的。一个人在夜晚独行于这黑咕隆咚的山道间,毛发悚然,心中满是恐惧。</p><p class="ql-block"> 山路并不狭窄陡峭,但却是我不熟悉的。我随手在路边拣了根木棍,一脚高一脚低,摸摸索索地往山下而行。没有月光与星光的夜,一片黑暗!路两边的树林只呈现黑黢黢的模糊轮廓,白日里山林叠翠的景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脚下的山路在暗夜里也只是极模糊的影子,多半要凭直觉去探知。为了给自己壮胆,我边走边无头绪地乱吹口哨、胡哼着歌。</p><p class="ql-block"> 大约走了一半的路程,我隐约看到前面离我几丈远的山路坎里壁,立着一个模模糊糊的人影。那黑影高高大大的,高有丈余,在黑暗中,隐约可见其伸开又粗又长的双臂,岔开着大腿,在“呜呜”的林涛声中,摆出一副吓人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叫了一声“是谁!”但没有回应。在黑夜和冷风中,我与它对视着,心里直犯嘀咕:闯过去吧,不知前面的黑影到底是什么家伙;返身跑回到岭岗人家去吧,又怕别人会笑我胆子小,而且耽误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此时,我突然想起军人出身的父亲曾对我说过:“走夜路要学会辨认。”于是我定了定神,宽慰自己别那么慌乱,蹲下身来,一手捏紧了木棍,另一手从路边的地上摸到一块石头,摸摸索索地慢慢向那黑影靠近。到了边上,我举起木棍使劲向那黑影敲去,木棍击处,发出“噗噗”的响声。呵!这黑影硬邦邦的,不是动物,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石块,伸手去摸那黑影,哦,原来是棵挖出来的大大的松树桩,被人靠在这山腰路边上,粗大的树干和七叉八捺的树根伸展开来,在黑夜中真像一个装神弄鬼的人!一场虚惊!</p> <p class="ql-block"> 这件年少时的小事,早已如泛黄照片般模糊,深埋于心灵角落。但回首往事,我却愈发觉得这是父亲给予我的一次人生历练。</p><p class="ql-block"> 人生之路,常有黑暗,我们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世间的事物在黑暗中,促使我们学会重新辨认。黑暗将可知的变成未知的,不断变化,催生出更多迷乱的世相,增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迷惑。因此,迷惑与澄清本是一体,正如黑夜与白昼、影子与本体,因为黑夜过后便是白昼,影子始终伴随着本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像迷惑与澄清一样,相互交织、不可分割。</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黑暗”无处不在。它可能是错综复杂、表里不一的人际关系,可能是社会上花里胡哨、虚幻表象的种种诱惑,也可能是生活中突如其来、难以意料的困境。当我们面对这些“黑暗”时,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时,周围的人可能会对其刮目相看,仰慕恭维者趋之若鹜;但当其落魄、潦倒、贫穷之时,鄙夷耻笑者则又会落井下石。这种变化,并非源于人在得意或失意时品质的优劣变化,而是因为人们往往只停留于世俗表象的层面,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辨认。</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呢?这种现象背后,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心理的作用。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习惯于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和事物。这种标准往往是片面的,容易让人迷失在表象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也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东西,而忽视了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心理惰性使得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回避,而不是勇敢地去辨认。</p><p class="ql-block"> 然而,事物在发展变化、事理未明之时,我们更需要去寻找、辨认那些难以觉察或模糊不清的本质。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只有通过审视和辨认,我们才能真正接近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这种辨认的过程,不仅是对事物的认知,更是对自我的认知。它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坚守内心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在黑暗中学会辨认,这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智慧,更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的关键。只有在黑暗中学会辨认,我们才能不迷失方向,守护内心的明灯。愿我们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都能拥有这份辨认的勇气与智慧,穿透迷雾,走向光明。</p><p class="ql-block"><b> 选自北雁散文随笔集《一盏心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