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直门天主堂

蔡文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是一座独立钟塔式的哥特式建筑,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西直门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教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罗马教皇格肋孟多十一世派遣多罗枢机主教作为特使到中国宣示教皇敕令,多罗主教的随员,意大利藉味增爵士会传教士德里格神父(1670一1746年),受到康熙皇帝的任命,成为专门教授皇子西学的教师,于是德里格神父留在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神父在西直门内购置土地建起西直门天主堂,并一直留在这里从事传教活动,直到1764年12月10日去世。由于创建西直门天主堂的德里格神父是受罗马传信部指派的神职人员,因而西直门天主堂直接隶属于罗马教廷。北京四大天主堂的另外三座均为耶稣会士所建,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罗马教皇宣布解散耶稣会之后,才转划归味增爵会管辖,成为直接隶属于教廷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神父自购土地建设西直门天主堂后,初称圣母七苦堂。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被拆毀,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孟慕德里主教恢复重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金司铎遇害,教堂再次被毁。民国初年(1912年)由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氏筹资恢复原貌,改名圣母圣衣教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纽扣厂、电扇厂和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文革期间西直门教堂被没收,原本三层的钟楼被拆除。1994年,国家宗教政策落实后,教堂重新开放,恢复其正常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们们看到西直门天主堂,是2008一2009年间重新翻修后的成果,恢复了民国时期的原貌。祭坛已改为大理石地面,祭台像是一幅三折式金碧辉煌的、尖拱形圣母加冕像。白色的中文祭台形似诺亚方舟,而最前边的拉丁祭台是早期教会遗留下的珍贵遗产。侧廊两边的彩色尖窗描绘着救恩史和圣人史迹,取代了以往的花卉图案。与祭台形成中轴线的后方,是北京教会所独有的一个蓝白色的八角形洗礼池,这是入门圣事的第一步,人须经过水和圣神获得重生才能加入教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把最新的射灯、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巧妙地隐藏安装在西堂内,减少了视觉上的障碍,使教友们在弥撒中更能全神贯注。堂院的一侧用大理石砌成的喷泉水池,环抱在圣母脚下,有红花绿草的点缀,也有飞翔和栖息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