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几周,忙着适应新环境、新同事、新角色,但内心最渴望的还是到一线、到班级、到孩子们身边去。</p><p class="ql-block">忙碌的同时也很踌躇,该怎样进入班级,走进陌生的孩子们的世界呢?</p><p class="ql-block">而《有力的师幼互动》这本书的第一章—到场,适时的为我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让我与幼儿建立了初步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开启《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学习的策略》这本书籍,阅读了序言和前言,大概了解了本书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为了把日常的师幼互动变成“有力的师幼互动”,本书给出了三个步骤:</p><p class="ql-block">1.到场,即安静下来,准备与幼儿进行互动。</p><p class="ql-block">2.与幼儿建立联系,观察幼儿言行,找到连接点。</p><p class="ql-block">3.拓展幼儿的学习,以适宜的方式拓展幼儿的思维,深化学习。</p><p class="ql-block">每个步骤中还有具体的策略,可以提供详细的指导。</p> 导言 有力的互动 <p class="ql-block">并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有力的,很多都是日常的。有力的互动即教师与幼儿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文化响应式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幼儿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对幼儿来说,因为有了互动而自信心增强,投入度和积极性会提高。</p><p class="ql-block">对教师来说,与幼儿的互动更具目的性,指导更加个别化,班级氛围得到改善,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加深。</p><p class="ql-block">如何让日常互动成为有力的互动呢?就是三个步骤,到场——与幼儿建立联系——拓展幼儿的学习。这三步是累积性的,后一步是以前一步为基础。</p> 第一步 到场 <p class="ql-block">1、到场</p><p class="ql-block">到场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字面意思,到了现场,到了幼儿活动的现场。但这只是指你的身体在这个现场。到场更意味着心灵与身体都到了现场。也就是说,我的身心都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和幼儿开启一场有力的互动了。</p><p class="ql-block">心灵的到场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就是我的头脑里已经安静了下来,我的情绪是平静的,只想着与幼儿即将开始一场互动;我的头脑里也没有任何的偏见,不因这个孩子是某某而产生负面情绪。现在,我只考虑现在。我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我对幼儿是了解的,我知道我应该怎样做。</p> <p class="ql-block">自我检查要做到真正的到场,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即进行自我检查。</p><p class="ql-block">1.我能使大脑里静态噪声安静下来吗?</p><p class="ql-block">2.我需要调整以便与这个幼儿建立联系吗?如果需要,我应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反思的是老师和幼儿的个性特点、偏好和兴趣、文化和社会身份。</p><p class="ql-block">如果这个孩子与你气质不契合,你会和他互动吗?</p><p class="ql-block">如果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是你不喜欢的,你会和他互动吗?(比如:找到小虫子的孩子想和你分享,但是你却很害怕虫子)</p><p class="ql-block">如果这个孩子的语言、信仰与你不一样,你会和他互动吗?</p><p class="ql-block">这对我们而言都是一次反思,反思自己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是否做到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否有支持幼儿发展的教育意识。有的老师已经发现了自己潜藏内心的偏见,但有的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才是最可怕的。</p><p class="ql-block">书中还总结了一些帮助教师更好做到“到场”的建议:</p><p class="ql-block">1.做几次深呼吸。</p><p class="ql-block">2.快速扫描身体,消除紧张感。</p><p class="ql-block">3.使用真诚的声音。</p><p class="ql-block">4.把脑海中闪过的想法快速记下来。</p><p class="ql-block">5.把环境布置得舒适、温馨。</p><p class="ql-block">6.与一位信任的同事交流。</p> 我的反思、实践与收获 <p class="ql-block">在一边阅读一边静心反思的过程中,我告诉自己,我想要和孩子们产生互动,但是我脑袋中的静态噪音需要安静下来。那我脑袋中的静态噪音是什么?我罗列出来,渐渐明白我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和手头上的工作,然后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去与孩子们互动。</p> 互动第一次(幼儿发起) <p class="ql-block">当我进入小一班时,孩子们正在区域游戏。有一个小孩看到我主动和我问好,我微笑着回应:“你好宝贝。”</p><p class="ql-block">一次幼儿发起的简短互动,让我走近幼儿互动的愿望更强烈了一些。</p><p class="ql-block">但后期我反思我的互动,虽然我积极地回应幼儿发起的互动,但回应还可以更加具体有效一些,比如我可以回应:“你好宝贝,你今天主动和老师问好啦,真有礼貌!”会不会更能促进孩子更加大胆主动的去向其他老师问好呢。</p> 互动第二次(幼儿发起) <p class="ql-block">我来到建构区,两个小女生在用泡沫积木搭建,一个小男生围在她俩身边。</p><p class="ql-block">男孩:老师,她俩不跟我玩。</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男孩: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那你可以问一问她俩,为什么不和你玩呢?</p><p class="ql-block">男孩走到女孩1身边:“你为什么不和我玩?”</p><p class="ql-block">女孩1扭头看着我说:“他弄倒我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女孩2:老师,他总是弄坏我们的东西,还弄倒。</p><p class="ql-block">我:你听到了吗?知道为什么小朋友不和你玩了吗?</p><p class="ql-block">男孩点头。</p><p class="ql-block">我:你可以好好和她们一起玩,不搞破坏就能当好朋友一起玩了。</p><p class="ql-block">男孩对我笑了笑,转着圈去玩其他的,可是没一会他扭头回来又把女孩搭的积木碰倒了。他碰倒积木的同时还看了我一眼。</p><p class="ql-block">我:你看,被我看到了,你有点像是故意碰倒积木。</p><p class="ql-block">女孩一顿告状。</p><p class="ql-block">我:你应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男孩:我给她再搭起来。</p><p class="ql-block">然后男孩就认真的给女孩把积木重新摆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合《有力的师幼互动》反思我与幼儿的互动,我认为我的互动还是有一定效果,缓和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男孩告状小朋友不和他玩,男孩总是故意碰倒积木的问题。但反思我和孩子们的对话,我认为我好像对男孩带有一定的“偏见”,我没有做到放下偏见,没有考虑和倾听他行为背后的意思,比如他为什么三番五次的“搞破坏”呢?我还没了解清楚,就认定男孩在“搞破坏”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下次互动时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想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一下男孩的想法。</p> 互动第三次(教师发起) <p class="ql-block">我看到美工区有三个小朋友在剪纸。其中一个小朋友剪完好几个之后不想再剪了,但仍旧坐在美工区里。</p><p class="ql-block">我进入美工区询问他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男孩:我在剪纸。</p><p class="ql-block">我:你的剪纸呢?</p><p class="ql-block">男孩指了指作品袋:剪完放在里面了。</p><p class="ql-block">我:这些都是你剪的啊?好多,真厉害。</p><p class="ql-block">男孩对我笑了笑,仍旧没有下一步的行动。</p><p class="ql-block">我:你还想玩什么?</p><p class="ql-block">男孩:不想玩了。</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想起了我打印出来用来上课的鞋子简笔画,我拿过来放在桌子上。</p><p class="ql-block">男孩:老师,这是鞋。</p><p class="ql-block">我:对,这是鞋子,我们可以用彩笔装饰它。</p><p class="ql-block">于是男孩在与我的互动中开始了用彩笔装饰鞋子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反思我的互动:</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了男孩在区域活动中的“无所事事”,有可能是孩子对美工区的材料失去了兴趣,但他剪纸完毕后仍然坐在美工区,有可能是还想继续玩美工但是挑选不到喜欢的材料,也有可能是其他区域他也不想玩,所以呈现出了“无所事事”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我发现这一点,积极的靠近他并与他展开互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下一步游戏的开展,具备一定互动效果。</p><p class="ql-block">但在用彩笔装饰鞋子这一方面,我后期反思觉得还是带有教师主导性,我可以换成:“对,这是鞋子,我们可以用材料装饰它,你想用什么来装饰鞋子呢?”</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回应会不会更能体现幼儿主体,能更加以幼儿的想法为主呢?</p><p class="ql-block">我需要持续到场,与幼儿产生互动并反思。</p> 互动第四次(幼儿发起) <p class="ql-block">昨天,在门口迎园值班时,小一班的部分孩子对我熟络起来,有一个孩子与我问好由原来的“早上好老师”改为了“早上好杨老师”,我回应:“你记住我是杨老师啦!”</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男孩,由于我背对他,没有看到他的到来。但是他拐着弯的跑过来牵起我的手冲我微笑。</p> <p class="ql-block">这几次的互动让我意识到,虽然自己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互动也并不算多么有力多么有效,但是孩子们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愿意走近他们,他们一定会敞开怀抱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互动。我们走近他们一步,他们会走近我们十步还不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平庆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