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坐落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丹徒镇,她北枕滔滔长江水,南揽悠悠运河波,老国道镇澄路恰似一条彩虹,穿街而过,串连起历史的璀璨和今日的期盼,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也留存着无数温暖而动人的岁月片段。</p> <p class="ql-block"> 回溯到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是丹徒镇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彼时,号称丹徒县经济命脉的“72家房客”的企业如繁星般闪耀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繁荣的乐章,小镇人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快节奏的生活和忙碌的身影成了小镇活力的生动注脚。丹徒江边小码头、运河码头热闹非凡,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各地船只似流动的音符,在宽阔的水面上穿梭不息,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汇聚、流转,共同谱写着激昂的商贸乐章。</p><p class="ql-block"> 老国道“镇澄路”穿街而过,西至王龙桥往镇江市区方向,东越丹徒闸至长岗往谏壁镇、常州、上海方向,是丹徒镇上镇江、下谏壁的唯一通道。长岗坡长约500米,坡度大于25度以上,坡陡路曲,最是拖板车师傅的痛点,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曾经风光一时的镇江名片“中冷啤酒”大门就屹立在坡顶北侧。因为我老父亲曾在丹徒杂驳队拖板车,谈话中知道,人力拖一吨的贷物上长岗披,消耗的能量相当于40瓦的电灯泡亮12小时。九十年代,我曾写过一篇报道,登在当时的《镇江报》上,大意是:“镇澄路经过丹徒镇改造,日通行汽车三千辆”,可见当时之繁忙。</p><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巷,弥漫着浓郁得让人沉醉的生活烟火气。沿街的商铺鳞次栉比,杂货铺、缝纫铺、修鞋铺,鞋帽布匹店,烟酒店……每一家都是一个生活的舞台,上演着生活的百态。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当属摆满连环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摊位,如饥似渴的大人小孩各取所需,娃娃们痴情的盯着连环画精彩绝伦的画面,眼神中闪着好奇与兴奋;大人们则沉醉在金庸笔下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江湖世界里,为侠客们的命运而心潮澎湃。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书籍成了他们心灵的慰籍、梦想的寄托和精神乐园。</p> <p class="ql-block"> 丹徒老字号“乐村饭店”的阳春面,成了多少食客的梦见,从一毛五分钱到五毛钱吃饱肚子的小面馆、小饭店,虽店面简陋,却总是人头攒动,蒋老师傅下的一锅劲道爽滑的阳春面,撒上翠绿的葱花,瞬间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成了多少人的最爱,食客们围桌而坐,谈笑风生,欢声笑语在面店回荡,感情也在一碗面的时光中升温,倘使再加上两毛钱用牛黄纸包裹着的猪头肉,那一定是拖板车的师傅,送公粮的大爷的“御膳”了。“乐村饭店”几易其主,我亲手参与过合同起草与改制协议公证,至于斜对面的“津顿大酒店”,已是当然的“后生晚辈”了。</p><p class="ql-block"> 沿镇澄路由西往东,盐业公司对面,丹徒油坊右拐,便可进入老街,老街北起镇澄路,南至丹徒大桥,蛇行弯曲,长约1200米,宽约2米,其中青石板路宽约80公分,均居路中,路面坑坑洼洼,残缺不全,像缺了牙的耋耄老者,两侧店铺林立,可以想见得当日之繁华隆昌。由于左湖大道建设,老街被截断,但整体未变,古风犹存。老街两侧,有前街、后街,其中西仁巷保存最完整,老丹徒小学、剧场、幼儿园即在其内,据说:西寺巷为外交部长唐家璇祖宅所在地,当地人俗称“唐半街”,可见昔日之繁华。</p><p class="ql-block"> 戴记开水灶,则是那个年代温暖的陪伴,两分钱一瓶的开水,成了那个年代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当朝阳升起或夜幕降临,居民们拎着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水瓶,在老虎灶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那蒸腾而起的水汽,模糊了人们的面庞,却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田,成了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温馨画面。</p> <p class="ql-block"> 最是那座横跨古运河的石拱桥,万字桥(永宁桥),成了多少人心灵深处的痛。七十年代初的一场大洪水,冲塌了桥基,冲垮了桥面,只留下些许残垣断壁,但它的身影却深深的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曾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守护者,连接起古运河两岸的生活,见证过无数的悲欢离合、欢声笑语、花开花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桥虽己断,但那份美好的回忆却永存心头,成了人们心中对老镇最柔软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老镇求学、工作了三十年,曾经的一街一园一故事,一步一景一惊艳,常在梦中,而今的我,流连于老学校、老电影院、老文化馆、老医院、老政府、老桥老路老码头、老节制闸……,满目疮痍,残垣断壁间,青石板路边,杂草丛生,残井枯竭,那可是我的青春残梦?</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菜市场,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所在,我常常去那里卖菜,一毛钱一个的鸡蛋,两毛钱一斤的长鱼,三毛钱一个蕃瓜……,成了我交学费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频繁的区划调整、镇澄路改道、长江主航道移位以及古运河运输功能减退,码头消失,商贾流失,乡镇企业改制,老街的繁华如绚烂的烟火般渐渐消散,曾经热闹非凡的工厂变得寂静冷清,忙碌的码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丹徒镇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精彩瞬间,仿佛也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一度风光无比的老街,繁华不在。</p><p class="ql-block"> 但老街的灵魂并未沉睡,它在岁月的深处静静的等待,无声的呼唤着新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街虽历经沧桑,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情怀、厚重的历史传承、为她的新生埋下了种子,定能迸发出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