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印象之四:博望锅盔、烤烟加工

御林军

<p class="ql-block">博望锅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外形似锅,又似头盔,通体白色,用刀切开断面好像生面一样,但吃起来筋香柔韧,丝毫没有夹生的感觉。直径一尺余,厚二寸,每个重达四到五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饥,且久放不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的名锅盔(馈)中,南阳方城县博望镇的锅盔可以算是佼佼者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汝州,也有一种锅馈,与博望锅盔迥然不同,汝州锅馈要小的多,呈长方形或椭圆形,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五厘米、厚约一至二厘米。汝州锅馈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死面”(相对于发面而言)锅馈,系用小麦面粉活好后,团成面剂,擀成条饼状,抹上豆油、椒盐后卷起,两头捏紧后中间压扁放案板上,用那种特制的中间粗的擀面杖推开呈长方形,外面抹油后在鏊子上烙至定形,然后放入下面的炉膛内炕几分钟即可,切开后里面起层,外面焦黄、内里软嫩,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夹层内还可以放入卤肉或豆腐皮等小菜食用,嚼一口香鲜无比,风味绝佳;另一种是发面锅馈,用发面按上述方法制作,炕熟切开后不分层,但食之面香扑鼻、焦软可口,因无法夹进肉食或菜品,如今已逐渐退出市场。两种锅馈最好都趁热吃,不然根本享受不到那种纯真的口感与味觉。</p> <p class="ql-block">传说是在三国时期,刘备火烧博望后,留关羽把守,时值天旱缺水,将士饥渴难耐,关羽上书诸葛亮恳请退兵。诸葛亮回书关羽,要求其坚守,并教以“用干面,掺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盔”,以此“晌将士,放军心”。博望锅盔技法被当地农民掌握,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望锅盔,是名副其实的“盔”,厚、大、硬、沉,手感坚实,如果等它晒干后,还真能抵挡一下刀剑的袭击。看到这里,方明白了博望“锅盔”不叫博望“锅馈”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我们前往采风拍摄的是博望锅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熊军有。</p> 博望锅盔出名之后,博望人群起制作,难免良莠不齐,但这家锅盔品质优良、口碑极佳。 锅盔作坊就在自家院内,门面简单朴素。 打量四周,陈设与其他农村家庭并无大的不同。 这一墙的奖状,显示着主人家的后代非常优秀。 这就是熊军有小女儿,一墙的奖状基本都是她的,为孩子点赞。 博望锅盔是南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熊军有先生则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三国文化,品尝美味佳肴。 为了演绎传统锅盔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熊军有先生还和女儿一道,到原来的作坊里,演示了当初柴草、油灯、土灶制作锅盔的过程。 当年炕锅盔的燃料主要是麦草或稻秸,火力柔和绵软,不易糊锅,为了保证火力的稳定,需要不停地续柴草,所以就在锅台上点了个油灯,需要时可以快速引燃柴草。 而火候的掌握是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没有烧过的人是无法让厚厚的锅盔均匀成熟的。 不一会儿,室内浓烟弥漫,需要打开抽风机排开烟雾。 虽然现在的锅盔制作早已换成了现代化的电控锅灶,但熊军有父女操作起老灶来,仍然非常娴熟。每当回忆起那些年烧锅燎灶的岁月,他们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是现代的电控锅灶及挤压成型机,制作起来效率更高。 这就是成品锅盔,洁白微黄,上面盖着大印:博望锅盔,三国军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食品,人们不但要求卫生还要求美观,军有的锅盔特意订制了精美的外包装盒。 内里用干净的塑料袋装好后再用特制的胶帖封牢。 熊军有先生向大家介绍他家的博望锅盔。 还当场切开,让大家品尝。 “现在的博望锅盔生意虽然还可以,但也并没有多丰厚的收入,不是怕这门传统手艺失传,早就不做了。”军有说。<div><br></div><div>同行的朋友说,许多传统手艺因科技的发展和成本的制约,都存在着失传的危险,国家应该出台保护措施,让这些千百年传下来的文化别在我们手里消失。</div> 品尝完博望锅盔后,我们又赶往清河镇的一家烤烟厂进行采风拍摄。 该厂规模较大,厂区依照功能分为不同的区域。 刚采摘的新鲜烟叶需要编成长长的帘状,以便于挂在烤房中烘烤。如今的编烟早已不再用长长的细绳编绑,而是用特制的钢“梳子”直接插入排好的烟叶梗部,再用塑料锤敲打固定即可,快速便捷、非常方便。 只是气候正值酷暑,一帮汉子们挥汗如雨,需要大量补水。 烘烤房挂满后,关上门后即可开始烘烤,烘烤过程经过变黄、定色、干筋三个流程,大约需要三天左右。 烤成的烟叶金黄油润,香味扑鼻。 成品烟叶需要拆架、分拣、定级后,才能捆扎打包后运往烟厂加工,这个活计往往是女人干的多。 小的时候曾经在外婆家帮忙收过烟叶,并尝试着进行编绑烟叶的工作,深深知道采摘烟叶的辛苦,烈日的暴晒、烟油的腻歪、编绑的繁琐,都让我记忆颇深,唯一感兴趣的是高耸的“烟炕”(烤房),烟炕一般是村边的最高建筑,青瓦覆顶、夯土厚墙,下边有火龙、火坑,外墙中部留有一小窗,简单封了一块玻璃,上方的小眼里,用细竹杆挂着一个干湿温度计,隔一会就得拉出来看看温度、湿度。<div><br></div><div>烟炕平常没什么用,只有到了烟叶收获季节才派上大用场。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不再计较一家一户活多活少,而是通力合作,男女分工,共同将烟叶炕出好成色、卖个好价钱。</div><div><br></div><div>而烧烟炕的工作至关重要,都是挑选那些责任心最强的人来担任,一旦烟叶没炕好,就前功尽弃了。本来土地贫瘠才种的烟叶,失去一季的收成,对农民来说,损失简直不可估量。</div><div><br></div><div>现在的烟叶烘烤工作就轻松多了,科技的力量十分强大,全自动的专业烘烤房,自动控温、自动排湿,设计好的程序,根本不用人工来干预,烤出的烟叶质量没得说,每当想到这些,再想想当初的担心,那种舒心的滋味赛过蜜糖。</div> 至此,方城之旅圆满结束,四篇粗陋图文,根本无法展示方城厚重人文的万一,只能作为2024年的一个瞬间的小小记忆,一段茫茫人海中的一点小浪花。再次感谢方城摄协夏主席及那些纯朴可爱的影友们!再次感谢战友王峰的盛情招待! <p class="ql-block">附相关文章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850uu3"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一:城区、夜市及烩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apq8hg"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二:七峰山、特高压变电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aqr61a"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三:博望桥、博望坡、博望白马寺、一步三眼井</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