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的遐想

老猪

从圣地亚哥升空飞了不到一小时后,飞机又因故障飞了回来。等了数小时后换飞机再次升空,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飞了五个小时,总算降落在了与最近的大陆远隔3700公里、与最近有人居住的岛屿相距2000公里、孤悬于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div><br>岛上无高楼,却也不是荒芜一片,与荷兰人雅各布·罗赫芬在1722年复活节那天发现它并命名为复活节岛的时候相比,样貌应该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个小型机场,几条不太宽的公路,疏疏落落的度假酒店,旅游业正在改变着这座原住民称其为拉帕努伊(Rapa Nui)岛的形态。唯一没有改变的,大概就是岛上那些被称作摩艾(Moai)的巨大石像。</div><div><br>海边露天晚餐,夕阳摩艾作伴。落日十分的Ahu Tahai,金色一片。见到五个摩艾排成一列,其中一个已失去了头颅,一副历尽沧桑的模样;另外两个分立而站,高处那个特别完整漂亮,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头上还戴了一顶褐红色帽子,看上去神采奕奕。据说这是岛上唯一一尊有眼睛的摩艾,被称为“大眼睛”的Ahu Ko Te Riku。别的摩艾不但没有帽子,还没有眼睛,只有深深的眼窝。听说以前的摩艾皆有眼睛,眼白用白色珊瑚磨成粉制成,眼珠是黑曜石,眼珠放入眼窝时还要举行仪式,激活石像“睁开眼睛”。激活后的摩艾石像拥有投射祖先精神力量的能力,看护村庄,保护居民。几百上千年过去了,珊瑚粉和黑曜石随时光而去。那个漂亮摩艾的眼睛大概是修复时重新装上去的吧。<br></div> “大眼睛”的Ahu Ko Te Riku 翌日,去寻找更多的摩艾。南太平洋深处的天空变幻莫测,大片的云在天幕上飞奔翻滚,太阳在飞云的操弄下,时明时暗,在Ahu akivi的草坪上不断变幻着光影。草坪上七尊高度差不多的摩艾石像沿南北向整齐排成一排,背东面西立在被称作Ahu的石台上。我猜Ahu大概也有祭台的意思。据说这是岛上最为神秘的七尊石像。有人说这七尊摩艾是为了纪念七位当年寻找岛屿的探险者。它们在春分时面朝日落,秋分时背对日出。今天岛上的居民也不一定掌握如此精确的天文知识,他们对于这些石像丝毫没有历史记忆。几百年之前安放石像的聪明人是谁呢?七尊石像望着远处的大海,默然不语。<br> Puna Pau是一座漂亮的小型死火山,岁月为喷发后的溶岩披上了绿装。登上山顶,眼前湛蓝海洋,脚下绿草如茵,一派好风光。缓缓的山坡上散落着一些大小不等的褐红色火山石,有的呈圆形,有的是不规则的形状,在一块直径约3米的圆形石头中间,还凿了一道长长的凹槽,明显是人工所为。数百年前这个火山口盛产红色火山石,岛上居民看上了这些红色石头,用它制作Pukao(石像帽子)。在石器时代将那么沉重的石头帽子放到摩艾头上,不是件容易之事。<br> Pukao(石像帽子)<br> Rano Raraku是一座火山凝灰岩堆积而成的石头山,也叫“采石场”,岛上的摩艾均来自这里,是摩艾的老家。沿山径缓缓而上,只见前方山坡上漫山遍野散落着许多摩艾石像。在最前面迎接游人的是一尊仅头部就有4米高的摩艾胸像,它名叫Piro Piro Moai,意思是“难闻的气味”,又大又长的尖鼻子好像在嗅闻什么气味。它是这里已完工的最大摩艾,总长有11.5米,大半埋在地下。此时一阵疾风吹来一片雨云,洒下无数水滴。山野空旷,无处遮蔽,正手足无措之际,云倏忽远去。骤雨骤停,是岛上常态,山道上几乎都不见雨迹。再往上走就见到了另一个明星摩艾Hina Riru(希纳里鲁),它歪着脖子的有趣样子,经常和它的无名同伴出现在各种宣传媒体上,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歪脖摩艾”。除了立着的摩艾,还有躺着和跪着的,各种姿态,就像一群散兵游勇突然被一种神力定在了山坡上。相比排列整齐的摩艾,这里的看上去更加自然亲切,是摩艾本真的样子。考古学者认为采石场就是摩艾的加工厂,岛上的摩艾石像都在这座山上被雕琢成型之后利用山坡的自然坡度滑到山下,然后再运送至各处的Ahu上。专家们用绳索套在摩艾身上,还原了几百年前用人力让数十吨重的摩艾“走动”的场景。科学解释褪去了罩在摩艾身上的神秘外衣,几百年的谜揭开之后会不会让那些原本神秘的石像变得索然无味呢?我甚至更愿相信是史前文明或者是外星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创造了上千尊石像。神秘莫测的谜面和遐想远比枯燥无味的谜底和解释更加浪漫有趣。考古学者揭开了摩艾制造地点和运输方法的秘密,但他们也不知道山坡上为何留下了众多摩艾未被运走,是发生了何种重大变故让当时的人们突然对那么多摩艾弃之不顾?要知道在几百年前摩艾代表的是先祖和神明呵!世上总有一些难以解开的谜。<br> 它名叫Piro Piro Moai,意思是“难闻的气味” 歪脖摩艾Hina Riru(希纳里鲁)和它的无名同伴 还未完成的摩艾石像 跪着的摩艾 从采石场向前下方望去,就是复活节岛上出镜率最高的一组摩艾石像Ahu Tongariki(中文音译:阿胡·通加里基)。走到跟前看,15尊高低不同的摩艾石像整齐排列在石台上,背朝东面大海,面向岛内,其中一个还戴了一顶Pukao(帽子)。1960年的大地震曾严重破坏了复活节岛东海岸,将岛上规模最大的摩艾石像仪式建筑彻底摧毁。当时的石台上,曾有多达30尊摩艾,或卷入内陆,或沉入海中。1996年在日本协助下完成修复,重新立起了15尊摩艾。我记得很早以前第一次看到有关复活节岛的文章和图片时见到的就是眼前这15尊石像,当时心中就对复活节岛涌动起莫名的向往,在那个年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哪曾想,时代巨变,梦想竟然成真。<br> 摩艾石像Ahu Tongariki(中文音译:阿胡·通加里基) 曾去过日本展览的摩艾“旅行者” 宁静海边 据说有神秘能量的四块石头 鸟人村(Orongo)建在Rano Kau火山300米高的悬崖上,视野开阔,海天一线,风景苍凉而壮美。那里见不到摩艾,曾经有过一尊后背刻有鸟人文化图案的摩艾在1868年被来到复活节岛的英国舰队带走,现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十七世纪末岛上进入了鸟人时代。那时的人们大概因资源枯竭而厌倦了摩艾崇拜,希望能像鸟一样飞离这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不远处海面上有三座岛礁,最远最大的岛礁名为Motu Nui。每年九月乌燕鸥会飞到那里筑巢产蛋。岛上各个部落会在那个时候选出鸟人代表来到鸟人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鸟人比赛。参赛者需爬下悬崖峭壁,再趴在草舟上划行2公里到达最远的岛礁。第一个得到鸟蛋的人就是本年度的“鸟人”,成为具有岛上资源支配权的岛王。<div><br>鸟人村外的火山口是岛上三座死火山中最大的一个,上部直径有1500米。靠海处有一个很大的豁口,大概是长年累月的强风吹出来的吧。</div><div><br>鸟人村的房子用火山石垒砌,可能怕大风吹倒,造的像地堡,需趴着才能进入。据说只是鸟人比赛时供参赛者和陪同者落脚的地方。黑乎乎的门洞里,是否连着通往石器时代的时光隧道?</div><div><br>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觉得他们说的没错。难道他们的祖先也曾飞到过太空?<br></div> 火山口 鸟人村石刻 当年鸟人比赛的现场 像地堡一样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