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游】川西行漫记之折多山前段

礁石鸣琴

<p class="ql-block">  闲来整理照片,一组川西行海螺沟之旅的照片勾起了我久违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与单位的一群摄影爱好者,体验了一段“自行组团、自定路线、自定行程,自由游玩”旅游历程。这种旅游方式是我们自己设计旅行路线,旅行社只负责协调相关交通、住宿、用餐等工作,团队在遵循原则行程的前提下,可随时叫停车辆下车拍照,并自主确定停车时间。这样的旅行有点像摄影采风活动,感觉特别舒心!</p><p class="ql-block"> 现在以《川西行漫记》题名予以回顾。考虑到整个川西行路途较长,节点较多,图片也多,写起来太冗长,有违投稿圈子的图片数量限制,遂以折多山为界分两辑记之。翻越折多山山口前为上辑,翻越折多山山口后为下辑。此为上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次川西行,计划行程是广州飞成都,然后转车行成都一—雅安——红石滩——二郎山——泸定桥——康定——磨西海螺沟——新都桥——塔公草原、塔公寺——丹巴藏寨——后返程成都飞广州。</p><p class="ql-block"> 我们早机飞抵成都双流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  地陪旅行社接机的旅行车接到我们后马不停蹄地离开成都双流机场,西出成都踏上了我们计划的川西之旅。地陪导游告诉我们车行方向是川西重要城市——雅安。</p><p class="ql-block"> 行车期间导游除了介绍雅安的历史外,特别介绍了雅安的“三雅”(雅雨、雅女和雅鱼)。</p> <p class="ql-block">  一雅:雅雨。雅安有“夜漏之城”的称呼,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它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由于西上的副亚热带季风和南下的冷空气在此交锋,在一年中,尤其是夏秋季,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下小雨。由此,成为古人传说女娲补天之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雅安夜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难怪我们的旅行车自出成都双流机场一路走来时就觉得这地方像是刚下过雨似!果不然是雅安夜雨!</p> <p class="ql-block">  二雅:雅女。说是雅安的女子比四川别处,甚至国内其他地方的女孩漂亮。</p><p class="ql-block"> 究竟是否属实?因下飞机后甚少与当地人(更不要说女子)接触见面,所以无法向读者呈现我见过的雅女。但现在有AI技术,我让AI给描绘了两张雅女的图片,让读者能一睹雅女的美貌。</p> <p class="ql-block">  这种说法从历史依据和生物遗传学上是完全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话说是文成公主出塞和蕃时带了一大批皇宫中的佳丽女子(进宫的佳丽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做侍女丫鬟。走到雅安,看到前路茫茫,荒凉无比,这批佳丽都不肯走了。文成公主也不忍让这些宫庭女子陪自已受罪,遂把众美女放还民间。这批美女就留在雅安嫁人生育。所以这批人的后代长相就优于其他地方的女孩。</p><p class="ql-block"> 这也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物种远源杂交能够保留并发扬光大物种的优良基因的理论。</p> <p class="ql-block">  三雅:雅鱼,即丙穴鱼、嘉鱼。诗圣杜甫诗赞“鱼知丙穴尤为美”。雅鱼的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女娲补天时从其身上遗落的宝剑入水所化,所以雅鱼天堂骨形似宝剑。另一种说法是,雅鱼头骨暗藏一柄“宝剑”,为战国时苏秦离间诸国后,车裂身亡,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收藏,以至于成为日后鉴赏雅鱼的“防伪标记”:有剑则真,无剑则假。</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些说法应该是现代人为了提高雅鱼的知名度杜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雅鱼因为生活在激流中,以鲜活的水生物为食,其肉细嫩鲜美无比。雅鱼因为对生长水温,水中的含氧量要求高,水温要在8-22摄氏度,含氧量要在5-7mg/L才能正常生长繁衍,所以数量不多。已经被列为四川省二级保护鱼类。</p><p class="ql-block"> 接着导游便极力向我们推销这种鱼。一经询价:280元/500克。这个价钱堪比广州海鲜酒家的名贵海鲜价钱了。团友们一经合算决定除团餐外加点了一条约2斤重的“雅鱼”尝尝新鲜。</p> <p class="ql-block">  店家推荐很多种烹饪方法,广州人独爱清蒸!因为唯有清蒸才能真正品尝到鱼的味道特质!</p> <p class="ql-block">  雅鱼蒸好上桌,店家专人当着食客的面当堂拆开雅鱼的头盖骨,找出剑状的骨头交给我们验明正身无误,才让我们动筷品尝。</p><p class="ql-block"> 纯正的雅鱼体形秀美修长,鳞鳍细亮鲜艳,肉质紧密细嫩,肉多刺少,口感爽滑,味道鲜甜。确是淡水鱼中的名贵珍品。</p> <p class="ql-block">  品尝过雅鱼的鲜味,席卷了一桌旅游团餐后,我们坐上旅行车沿国道318线朝100公里外的二郎山隧道进发。</p><p class="ql-block"> 季节正值初秋,沿途沿着牦牛河的潺潺流水,路旁的小白扬已经开始黄了!</p> <p class="ql-block">  汽车在318国道上沿着号称风景画廊的耗牛河开进。由于沿河景色实在太美了!汽车不时地被团友叫停(我们是自定路线自定行程团,沿途可以自由叫停叫走)。领队只好限定每次停车15分钟。</p><p class="ql-block"> 车一停定,团友们立即迅速下车一轮抢拍,然后又迅速返回车上,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牦牛河就我们见到的一段水比较浅,但水流窜急;河沟两岸秋色渐浓,如果不是赶路程,这里是有不少题材可以观赏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汽车走走停停,来到一处名叫红石滩的山谷,连绵一段河滩上的石头红得像被鲜血喷洒,斑斑点点如石上生花。 </p><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不但河滩、山坡上的石头呈红色,就连牦牛沟溪水里的石头也泛着艳红。而在四周山上,岩石都黑黝黝的,与红石滩的石头截然不同。红石、黑山、溪流,一同构成迷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这红石滩有一段传说。相传远古时,天气异常干旱,一条巨蟒经过牦牛沟,发现沟中有溪水,干渴难忍的巨蟒喝了一口溪水,竟将整条溪流都喝尽了。四周的树木枯死,青草萎靡,土地龟裂,百姓饮水缺断,民不聊生!一位得道高僧不忍心看此情形,决定破戒杀生解救黎民,一记重掌击向巨蟒。巨蟒喷出鲜红血液,染红了四周岩石,并把喝进肚子中的水尽数吐出,流回牦牛沟,这里才恢复了往日生机。</p> <p class="ql-block">  虽然传说都属于杜撰,但故事为红石滩增添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使其成为一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给游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也成为了川西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传说归传说!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红石滩的石头之所以会红,且下雨天更红,是这种表面鲜红如血的石头实际上是表面附着了一种新的地表藻类。而这种地表藻类生物只能生长在贡嘎山东北面的局部区域坚硬岩石之上,对空气、海拔、湿度、温度的敏感度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据说曾经有研究院的科学家为将这种石头带出去研究,结果刚下飞机,发现石头上的红色退了,因为空气质量不好,导致石头上的苔藓无法生存。</p> <p class="ql-block">  前方山岗上完全变黄了的一片小白杨树,又引得团友们大喊“停车”。</p><p class="ql-block"> 车刚停定,耳边就传来密集的相机快门声,噼噼啪啪的,又是一轮狂拍!</p> <p class="ql-block">  也难怪团友们这般大惊小怪!因广州人着实很少见到黄得这么纯粹的树木。所以必定是“有杀错,无放过”的!</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近2个小时的行车,旅行车到达二郎山隧道,我们特意让司机在安全地带停车,让我们拍摄一下二郎山隧道,瞻仰为打通二郎山公路而牺牲的解放军官兵。</p><p class="ql-block"> 二郎山隧道东起天全县龙胆溪,西至泸定县别托山,全长8596米。</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过程中,二郎山隧道穿越了8条大断层、数十个溶洞与暗河、2000余米的岩爆大变形以及高承压水的地段,地质状况复杂,内外部环境极度艰险。</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为开凿二郎山段82公里公路,筑路的解放军牺牲了4000多人,二郎山段公路平均每20米就有一个解放军忠魂!</p> <p class="ql-block">  二郎山隧道连通了川藏两地,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它缩短了从康定到成都的路程,实现了全天候通车。使康定城到成都的车程从以前的一天甚至两天缩短到只需5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隧道的建成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连接四川和西藏的经济走廊,推动了甘孜乃至西藏地区的开放与开发。</p> <p class="ql-block">  隧道的通车不仅方便了甘孜州的交通,既提高了西藏边防的战备通勤能力,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站在隧道口的《歌唱二郎山》歌曲的碑刻前,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儿时熟悉的歌曲《歌唱二郎山》!</p> <p class="ql-block">  二郎山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为川藏自然地理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过二郎山隧道前,四川大地浓云密布,从山上往下看,密云遮挡几乎看不到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  但旅行车驶出二郎山隧道进入藏区,都霎然天空晴朗,天高云淡。着实让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旅游车穿过二郎山隧道不久就到了泸定桥。</p><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为铁索桥,座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大渡河上。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强渡大渡河后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三百多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而清朝为平定藏区的侵扰,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颁旨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铁索桥建成后,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叛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泸定桥因此而得名,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的御碑。碑文是康熙皇帝御批的题字,正文为繁体的“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全桥体重40余吨。两岸桥墩为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国内独有。自清朝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长征被国民党军追至大渡河边,意图象清军消灭太平天国石达开那样把中央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红军虽然在安顺场强渡了大渡河。但仅靠的几条小船,无法及时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形势十分严峻。</p><p class="ql-block"> 红军另开辟径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胜利抢夺了泸定桥。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在泸定桥边辟地建起了抢夺泸定桥纪念公园,建起了纪念墙,树起了纪念碑。纪念墙上铭刻着参与抢夺战斗的十八勇士的名字,让后人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  瞻仰过泸定桥,我们继续向康定进发,并计划下榻康定城。</p><p class="ql-block"> 到达康定城时,天已入黑多时。在接待酒店吃过晚饭,本想去康定城区溜达溜达,看看那情歌唱得家喻户晓的康定城长咋样,见识一下“张家溜溜的大姐”。不料川藏线的康定城入夜后就很少有店铺开门,也少见行人行走了!也只好作罢!各人洗漱后早早(其实也不早了)休息。</p><p class="ql-block"> 翌日要过折多山口,前往磨西海螺沟。</p> <p class="ql-block">  翌日早餐过后,我们乘车向折多山口进发。随着汽车在山路上爬升,车外的气象变薄雾浓罩,车窗上也结了薄雾,感觉车外的气温在下降。自我感觉自身的精神有点晃晃忽忽!</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这可能是轻微的高原反应,叫我们吃点自备巧克力便可消退!</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升,我们终于到达折多山口。折多山口海拔4298米。山口处有一座白塔和一块铭刻着山口高程的大石块。还有很多藏人留下的经幡……。</p><p class="ql-block"> 团友也顾不得气温有点低,连忙加衣下车打卡留影!(待续)</p> <p class="ql-block">  由于路程较长,图片较多,为免文章冗长,游记至此暂且收笔作为上辑。欲知旅程后段的经历和故事,请继续赏阅该游记的下辑《川西行漫记之折多山后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完成于2025年3月5日</p><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 : 礁石鸣琴</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撰 : 礁石鸣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