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雅韵

无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尺牍” ,本指长度为一汉尺(约合今 23 厘米)、容字两行以上的书写所用的木版,在纸张出现前,尺牍是古代人写信用的信笺。到魏晋时期,造纸术已成熟,写信所用的纸张仍然沿用“尺牍”的称谓,但形制有了变化:大约长约 20 多厘米,宽约 15 厘米至 20 厘米左右。魏晋时尺牍内容多为问候、邀约、致谢、吊唁、馈赠等生活琐事,也有一些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讨论。如王羲之在尺牍中曾提及对蜀地山川的向往,还谈到自己的服食养性之术等。</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行、草书比较自由适意,富于变化,为士大夫书家所崇尚。尺牍因其内容比较随意,书体以行草居多。</p><p class="ql-block">但这一时期的书体并不是很规范,有的尺牍中字体变化丰富,有楷有隶有行有草,比如《姨母帖》就就有隶、楷、行、草,不拘泥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魏晋尺牍书法风格多样,或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如王羲之的《姨母帖》;或开张超逸、神采飞扬,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其笔法变化丰富,起笔、行笔、收笔都各具特色,笔画之间的呼应连贯自然,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章法布局灵动多变。</p> <p class="ql-block">魏晋尺牍书法的笔法极为丰富,包含了中锋、侧锋、偏锋等多种用笔方法。如王羲之的《丧乱帖》,在书写时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使线条富有立体感和变化,时而刚劲挺拔,时而灵动流畅。</p> <p class="ql-block">注重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多有藏锋、露锋之分,行笔过程中讲究提按、轻重的变化,收笔则或含蓄或洒脱。像王献之的《中秋帖》,起笔露锋入纸,行笔快速有力,收笔时往往戛然而止,给人以干脆利落之感,展现出笔法的细腻与精巧。</p> <p class="ql-block">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十分明显,通过牵丝映带等手法,使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兰亭序》中,字与字之间的牵丝纤细而有力,似断非断,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连贯性和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在结字上,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欹正相生:字形结构常常打破常规,通过将字的重心偏移或部件的倾斜、错位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欹侧之势,但又能在整体上保持平衡,给人以险中求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十分明显,通过牵丝映带等手法,使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兰亭序》中,字与字之间的牵丝纤细而有力,似断非断,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连贯性和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稳的视觉感受。有的字左低右高,有的字上松下紧,通过巧妙的组合,使每个字都充满了动态美。</p><p class="ql-block">大小错落: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和书写时的情感表达,灵活地调整字的大小,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在王献之的尺牍中,常常可以看到相邻的字大小差异明显,大的字如 “顿首” 等庄重之词,小的字如语气助词等则显得轻盈灵动,大小相间,富有变化。</p><p class="ql-block">开合自如:字的结构有开有合,有的字内部空间宽敞,笔画向外伸展,呈现出开放之势;有的字则笔画紧凑,内部空间收缩,形成闭合之感。这种开合变化使书法作品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如《快雪时晴帖》中,“善” 字中间紧凑,周边开张。“晴” 字左右结构则开合分明,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章法</p><p class="ql-block">自然流畅:魏晋尺牍书法的章法布局往往随书写内容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展开,没有刻意的安排,显得十分自然流畅。每行字的间距、行距都不刻意规整,而是根据字的大小、笔画的繁简等因素自然形成,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疏密得当:在整体的章法上,注重疏密关系的处理,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变化,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有的地方字与字紧密相连,形成密集的块面;有的地方则留出大片空白,形成疏朗的空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行气贯通: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气息连贯,即使每行的字长短不一、大小各异,但整体上却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气势。这种行气贯通的特点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节奏感,如王羲之的《十七贴》,虽然是多封尺牍的集合,但每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整体气势流畅。</p> <p class="ql-block">气韵</p><p class="ql-block">淡雅平和: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尺牍书法中,形成了淡雅平和的气韵。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情绪宣泄,而是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表达情感,给人以宁静、悠远的美感。</p><p class="ql-block">灵动洒脱:由于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自由开放,书法家在书写尺牍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使作品充满了灵动洒脱的气韵。笔画的自由挥洒、字形的多变以及章法的灵活布局,都体现了书法家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富有神韵:魏晋尺牍书法注重作品的神韵,不仅仅追求笔画的形似,更强调通过书法作品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神韵是书法家个人修养、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晋尺牍是文人日常书写的产物,书写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笔法自然流畅,体现了书法最本真的书写状态。这种自然书写的笔法,能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是心手相应的艺术,有助于培养自然书写的习惯和能力,避免书写时过于做作和刻板。所谓“晋人尚韵”,这种“韵”的审美特征,就集中表现于魏晋尺牍中,那就是追求超脱、空、自然的境界。学习魏晋尺牍,可以培养这种高雅的审美趣味,摒弃低俗、媚俗的审美倾向,提升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知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