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故事(5)和顺印象

海风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走马观花般去感触腾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p> <p class="ql-block">和顺人家是一幢异地整体搬迁而来的百年老宅,曾是腾冲近代巨商、香港富滇银行创办人张木欣的私家藏书楼。现和顺人家改为餐厅,环境清幽,文化气息浓郁,是感受和顺文化,品尝和顺风味的绝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位于和顺乡村前,西北通大路与双虹桥毗连,左翼与文昌宫为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原为乡人管理,1980年纳入国家建制。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旧址为汉景殿,建于明代隆庆时,为祀奉元末大理总管段功。</p><p class="ql-block">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图书馆主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式的飞檐翘角,又有西式的浮雕门窗,前置花园,美观素雅;馆中藏书万余册,尤以诸多古籍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辖区内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一代哲人故里——艾思奇纪念馆、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元龙阁、百年牌坊——芭蕉溪、久负盛名的滇西著名侨校——益群中学、规模宏大的刘氏宗祠和李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建筑似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翡翠大王商号</p> <p class="ql-block">镇店翡翠原石</p> <p class="ql-block">和顺民居</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酒店与和顺湿地毗邻,远眺是青山沃野的田园秀色,近看是野鸭白鹭翻飞的湿地风光。杨柳荷塘、浣衣村姑、顽童凫水、牛马群行,水乡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代表传统汉文化的宗祠建筑,大门是由欧式的三个石制圆孔门和具有南亚风格造型的门头构成,这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贾氏宗祠。民国初年由和顺贾姓家族合资修建。祠坐西向东,占地670余平方米,为传统三坊一照壁式局。建筑用材考究,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是和顺乡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重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占地约2亩,前临良田河渠,后接民居村落,主体是一个坐东南向西北的大四合院带花厅、照壁格局。整个建筑群由祠堂大门、月台、正殿、东西厢楼、倒坐、花园、照壁、公共厨房、卫生间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大门的设计不同于其他祠堂,它与主体院落转了近50度角,这一朝向的变化赋予了花厅相对完整的空间,又使祠堂大门外能够设置一个宽敞、舒展的扇形月台,与其外的环形村庄道路一起形成了既区隔有序,又和谐共存的优美景观。</p> <p class="ql-block">尹氏宗祠。建筑为四合院式布局,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该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道光十年(1830)落成。檐下悬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尹氏祠堂”匾一块,并藏有尹直臣撰写的《尹氏祠堂记》石碑一方。</p><p class="ql-block">这些祠堂不仅是和顺古镇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文化的瑰宝。每一座祠堂都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翡翠大王家乡让你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古法造纸、木雕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p> <p class="ql-block">水上印象</p> <p class="ql-block">腾冲纸伞,又叫纸撑子,自古以来唯一的集中产地是固东镇的荥阳自然村,至今已延续300年。腾冲纸伞秉承中原古法制造,历史悠久、用料纯正、工艺讲究,纯手工制作,取材全部来自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西源马常腾编</p><p class="ql-block">腾冲与缅甸接壤的边境一带原始老林里,盛产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藤条,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蔑,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智慧又工巧的腾冲人,自古便懂得利用这一"神赐",做成坚实耐用且古朴耐看的藤编制品。藤编也成为当地民间"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也被成为腾冲三宝之一,是腾冲的非遗技之一。</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p> <p class="ql-block">月台多筑于村前各主巷道口和宗祠庙宇前,用石栏围护,部分月台筑有弧形照壁,在和顺的每个巷道口或者标志性建筑前,都有半月形的建筑,称之为月台。有的还配有照壁。月台是村民休息聊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沿野鸭湖而建,全长400余米,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多个故事,被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集中展现和顺历史上涌现的道德楷模、文教先贤、抗日英烈、爱国典范等,是一个展现传承和顺优秀家风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p><p class="ql-block">面积150余亩,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优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草莓园</p> <p class="ql-block">午餐享用腾冲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铜瓢牛肉。“铜瓢”,吃时用铜瓢作锅梨炭着火,因此得名铜瓢牛肉。铜瓢牛肉火锅采用老式的风炉,不用煤气或是电磁炉,而是用环保炭煨煮,在制作上采用生态牛肉切作片状,可口宜人。</p><p class="ql-block">铜瓢牛肉凝聚了云南藏、白、回、汉各民族的聪明与智慧,源于茶马古道滇藏古老的马帮驮夫,沿着茶马古道穿梭与滇藏两地,大理白族手工艺人用高超的手工艺打制的烹制良器铜制火瓢,带到藏区,朴实好客的藏区同胞把刚杀好的耗牛肉送给马帮,马帮伙夫用特有的天然香料烹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