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地方性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于1999年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试运行。</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这座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倾注心血的博物馆,让人震撼不已。无论是展厅的尺度、光线,还是陈列方式、细节,甚至是馆内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是贝聿铭亲自挑选的。他称这座博物馆为“我的小女儿”,可见对这座建筑倾注了无数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的外形保留了苏州古建筑的斜坡式元素,整体建筑既有苏州的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的简洁之美。屋顶放弃了传统的专网,改用了花岗石,雨后是黑色,阳光下是灰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苏州园林的叠山、假石、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里都能找到。特别是片石假山,灵感来源于馆内的一幅山水画,是整个园区拍照的最佳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水景,水中的浮萍、锦鲤翻动,动静结合,水中的倒影特别适合拍照。锦鲤也不怕人,会贴近你的手指让你摸摸它的脑袋。</p> <p class="ql-block"> 光线,贝聿铭的设计精髓就是让光线来做设计,通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苏州博物馆的光线设计真的是美到让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珍品,它沐浴着东方园林水城的灵秀之气,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杰作,也是苏州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人们既是来看展品,又是来逛园林,或者说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展品。每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参观苏州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span></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博物馆本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共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基本陈列。截至2022年,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34011件/套,珍贵文物9734件/套,其中一级品222件/套,二级品829件/套,三级品8596件/套,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钧窑红斑胆瓶,元代(1271 - 1368 )。小唇口外卷边,细长颈,胆形瓶腹,圈足。器身满施月白釉,施釉不到底,器身有大小多块窑变红斑。钧窑的这种红斑,是由于青蓝色釉中三价铁的青色和铜的红色合成而形成的,有如蓝天中晚霞,即所谓“钧红”。</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地黑、褐彩观音坐像,元代(1271-1368 )。</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花鸟图罐,元代(1271-1368 )。</p> <p class="ql-block">哥窑贯耳瓶,南宋(1127-1279 )。</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梅瓶,明景泰-天顺(1450-1464 )。</p> <p class="ql-block">青花菊瓣纹鸡心碗,明永乐(1403-1424 )。</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1403-1424 )。此类撇口深腹小碗被称“压手杯”是因其执之手中大小适中,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稳当,故名压手杯。杯外壁饰缠枝西番莲,口沿饰一圈梅花纹带,圈足饰云纹。花纹带之间以双线隔开。碗底花心内篆书“永乐年制”。厚圈足,足底漏胎,圈足内施白釉。釉面有开片,青花发色沉稳,有铁锈斑,器内底使用痕迹明显。压手杯是明永乐时期瓷器中的精品,是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此后多有仿制,尤以清康熙乾隆时期仿制最为酷似。</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折沿盘,明永乐(1403-1424 )。</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元(1271 - 1368 )。胎体坚致细密。直口,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底部内凹成圈足。荷叶形盖,盖面拱起,盖面饰凸菊瓣纹。部分施粉青釉,釉色匀净。器腹部以凸菊瓣纹装饰,纹理清晰,线条流畅,为元代龙泉窑罐类器中的典型器。</p> <p class="ql-block">斗彩飞龙翔凤纹天球瓶,清中期(1736 - 1850 )。直口,长颈,鼓腹,下腹略收。外壁以斗彩绘龙风纹,形象生动,近足处绘海水纹。青花勾线细致,内填各色彩料,红、黄、绿色彩缤纷,形态飘逸。</p> <p class="ql-block">粉彩百鹿尊,清光绪(1875-1908 )。圆口,溜肩,腹部饱满浑圆,圈足。肩部饰对称鹿头耳。外壁粉彩满绘山水百鹿,构图紧密,绘画细腻,梅花鹿群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此种器形因似倒置的鹿头,而称为“鹿头尊”,又因常以百鹿图为装饰,又名“百鹿尊”。</p> <p class="ql-block">虎皮三彩盘,清康熙(1662 - 1722 )。敞口,弧腹,圈足。釉质肥润,通体施虎皮三彩釉。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彩釉晕染成不规则的斑块,因酷似虎皮,称“虎皮三彩”。此盘施彩均匀,绿、黄相间,釉彩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青花镂空开光人物图碗,清康熙(1662 - 1722 )。</p> <p class="ql-block">碧玉蟾,清(1644-1911 )。碧玉为材,玉质细腻致密。立体圆雕蟾蜍,双眼鼓突,肌肉有力,三足着地,全身满布瘰疣,惟妙惟肖。整器取材硕大,造型自然生动,刀工遏润琢磨考究。蟾蜍,常被古人视为神灵,可使入窮化成仙、超然物外,三足蟾又被接为利财生金之灵物。此件由整块碧玉雕琢而成,重达25.5千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被供奉于苏州玉业公会周王庙内。</p> <p class="ql-block">竹刻松林采药图笔筒,清(1644-1911 )。整器呈深枣红色,直筒微内收,底部附有矮足。筒身周壁精雕深刻古松蟠曲,巨木参天,画面主体表现林间妇人采药,神态怡然,其余异兽、枝叶、山石等细部立体、逼真。布景繁而有序,疏密有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鱼牙雕亭台楼阁山子(清)。</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八仙,(二十世纪上半叶)。八仙,是指传说中道家的八洞神仙。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隐居山洞,修身养性,深得道教真谛,能够“长生不老”。他们各持宝物过海,具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作用,被人们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img src="//:0"><img src="//:0">犀角槎杯,明(1368 - 1644 )。</p> <p class="ql-block">槟榔木雕水注,清(1644-1911 )。</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龙,清乾隆(1736-1795 )。</p> <p class="ql-block">核雕渔翁(二十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狮阵(二十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犀牛角杯,清(1644-1911 )。</p> <p class="ql-block">紫砂方茶壶,嘉庆-同治(196-1874 )。四方壶,造型古朴,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做工精致,技法独特。整器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之气,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器身铭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子治”。盖内刻“万泉”款。万泉为清代嘉庆、同治间名噪一时的制壶高手蒋德林,其字万泉,江苏省宜兴蜀山人,生卒不详。万泉所制紫砂壶,色泽光润,形制素雅,名闻一时。</p> <p class="ql-block">紫砂干果洗,清 陈鸣远(1644-1911 )。</p><p class="ql-block">紫砂莲形银把壶,清 陈鸣远。</p><p class="ql-block">紫砂石榴杯,清 陈鸣远。</p><p class="ql-block">陈鸣远,原名陈远,宜兴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陶艺大家,技艺精湛,塑镂兼长。开创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将传统绘画与书法艺术引入紫砂茗壶制作工艺,使壶艺、品茗和文人风雅情致触为一体。还擅塑造士人案头摆件及象生果品,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曼生壶,清 杨彭年制/陈曼生铭(1644-1911 )。陈曼生,名鸿寿,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知县,善书画篆刻,酷爱紫砂壶艺,遂与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合作,题名曰“阿曼陀室”,创作所谓“曼生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文人艺人,珠联璧合,紫砂技艺与翰墨结缘,充满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澄泥蟋蟀罐,明宜德(1426-1435)。澄泥砖瓦质,略呈鼓状,色灰白,饰云龙纹,盖底有长方双框楷书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宣德间苏州造蟋蟀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明清时期的苏州陆墓有专为皇室烧制“金砖”的“御窑”,而其澄泥蟋蟀盆的烧制,也颇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素面蟋蟀盆,明(1368 - 1644 )。此蟋蟀盆为泥制,素面无纹,表面润滑,有包浆,造型似鼓,盖下凹,简洁质朴。底有正方形阳文双线印框,其中楷书“于玉章造”。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p> <p class="ql-block">紫砂弥勒佛,清(1644-1911 )。此尊紫砂弥勒佛喜眉乐眼,大耳垂肩,坦胸露乳,身披袭裟,右膝屈起,左足半趺,左手握布袋一只,呈自在坐法,背有“时大彬”款。时大彬为明末清初紫砂名家,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仿宋赵佶“芙蓉锦鸡”,双面绣地屏,现代。</p> <p class="ql-block">十鹤双面绣地屏,现代。</p> <p class="ql-block">仿唐韩干“马”,书画绣台屏,现代。</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忠王府内,有一株拥有460余年历史的紫藤,它是由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亲手种植的,被誉为“文藤”。这株紫藤历经沧桑变迁,见证了拙政园的几易其主,但依然苍老遒劲,枝干蟠曲。</p> <p class="ql-block">春季来临,紫藤枝头缨络四垂,紫英缤纷,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则是绿荫满庭,枝繁叶密,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避暑之地。1904年,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端方立圭形石碑,题名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以此纪念这株历经风雨的古老紫藤。</p> <p class="ql-block">2003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拙政园西侧开始筹建。到花木设计阶段时,贝聿铭先生提出,要在咖啡屋前的露天平台建一个紫藤园。为此,90岁的贝聿铭先生,亲自到苏州光福镇挑选紫藤,又将文徵明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嫁接其上。透过紫藤园的玻璃顶,借着四周迷离的光影,西南与东北方的两棵紫藤,交织出苏州博物馆最有诗意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忠王府内,昔日拙政园主王献臣,宦海失意,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相惜相慕。仲春时节,紫藤花开,王献臣常在此宴饮诸子,饮酒品茗之间,诗性大发,佳句迭出。相传当年聚饮之处,名为“卧虬堂”。卧虬堂匾额,由唐寅书写。卧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龙而名,又隐寓名士循世隐逸之意。</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故宫的气势磅礴和西安的庄严厚重,苏州博物馆散发着一种婉约的江南水乡之美。以蓝天为画布,纯净的白墙、灰黑的调色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在那白墙黑瓦里,蕴藏着几千年江南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