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古镇:被时光偏爱的幽静水乡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对浙江湖州双林古镇,虽不如以前记在本本上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去、后来都去了的镇远、廿八都、查济等古镇,但也是常记在心里的。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从上海到南浔只要四十多分钟,再换公交车三十多分钟也就到双林古镇了。</p><p class="ql-block"> 史载:双林,原名东林,始建于宋代。宋南渡时聚商名商林,又因养瓜蚕桑名桑林,明永乐年间改称双林,因四周河道环绕,津梁相连,形如凤凰,又称凤凰镇。</p> <p class="ql-block">  双林镇北面的河流双林塘,旧时是联通太湖、湖州乃至杭州、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双林著名标志性建筑是双林三桥,又名姐妹桥,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从文昌阁楼上向西眺望,自东至西依次为万元桥、化成桥和万魁桥,三桥相距三百多米,横卧在双林塘上,卓然胜景,望之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一对孪生姐妹感于百姓过河艰难,便拿出自己的积蓄修建了这三座桥,因此双林三桥也叫姐妹桥。修桥铺路历来是无量功德,走上姐妹桥也似乎感染到了善良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最西面的万魁桥上,两位大妈撑着花伞正在走秀,摄影师估计在桥下远处用长焦拍摄。盛装的大妈、红绿的花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和古桥老树形成强烈的反差,真喜欢这样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双林的桥,是古镇的一大特色,站在桥上,俯瞰着悠悠的河水,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摇橹声欸乃,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却又平添几分诗意。河水两岸,间或有几棵水杉高耸,虽然时令仍未入春,树叶仍未泛绿,但是春天已然不远。</p> <p class="ql-block">  双林除了著名的三桥,其他几座桥也是很有点名气的。</p><p class="ql-block"> 金锁桥,单孔石拱桥,位于双林塘和市河三岔河口、万元桥附近,始建于康熙年间,是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金锁桥的东堍,有一座老钱橹艺馆,是展示船橹文化和制橹技艺的特色场馆,据说馆内陈列着不同吨位、不同地域的各式船橹以及制橹的工具,可惜门关着进不去。虽然我这个农民的儿子不会摇橹有点不称职,但是不妨碍我经常梦回故乡,在梦里很欢喜地聆听咿咿呀呀的摇橹声。</p> <p class="ql-block">  双林很出片的双桥:虹桥和望月桥(又称“大小虹桥”),是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虹桥,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元代至大元年,每当晚霞西映,水光环照如虹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望月桥,南北向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建。与虹桥相接,每至中秋,月穿桥洞,金波荡漾,故名。</p><p class="ql-block"> ”虹桥望月”,是双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双桥之间的虹桥东侧,望月桥北逸,有一座简洁素朴的还金亭,相传是为了纪念明朝弘治年间的镇北西阳村人严义(素庵)而建。书载:东乡之民有入郡领粮、领银者必经过虹桥,因归途倦息,遗金而去。严义见后,便坐等失主,验而还之,其人感德因表以亭。此亭于乾隆、光绪年间重建,后又毁于战争和自然灾害。1982年,双林籍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费新我出资重建此亭,并亲自撰碑文刊石。</p> <p class="ql-block">  浙北船菜馆位于虹桥西堍。浙北船菜是浙江四大菜系流派杭帮菜、绍兴菜、宁波菜、温州菜之外的第五大菜系流派,船菜馆是餐馆和博物馆特定形式的结合,是双林古镇文旅业态的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虹桥附近的周文清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名曰“短板桥”的小石桥极具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类低矮的石梁桥造型简洁大方,古色古香,人能走,船不能过。如在雨中撑伞伫立桥上,那雨珠滴在伞面、溅落水面的声音,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p> <p class="ql-block">  走下古桥,走进小巷,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两侧是高高的老宅山墙,小巷深处,隐藏着一些古老的庭院,庭院里种满了花草树木,静谧而清幽。一丛蜡梅掩映在斑驳高大的山墙边,和对面矮屋墙边的月季花俯仰之间一唱一和,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逸——这也是我偏爱古镇游的理由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河边的廊屋最是入诗入画,和古镇的小巷长弄一样,我特别喜欢在里面徜徉徘徊。如有美人靠,总要坐在上面休息一下,欣赏荡漾的河水和两岸的美景。至于这个“让喝酒的人先富起来”的说法,是酒家的广告,也是水乡人的聪敏和幽默。</p> <p class="ql-block">  双林古镇的建筑,是江南水乡建筑的典范。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而典雅。临河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有的还保留着雕花的门窗,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古老的建筑,能看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日常,那是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虹桥弄蔡宅,是其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蔡氏是双林镇望族,笃工商之业,重科举功名,支脉林立,人才辈出,俗称“蔡半镇”。堂而皇之地走进这堂而皇之的蔡宅,便会即刻知道这“蔡半镇”可不是吹牛吹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蔡宅是双林古镇最著名的老宅子,位于双林古镇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宅子虽然隐在小巷之中,门面也不大,但里面确是一篇锦绣大文章。整座建筑的西路和中路为四进,东路为五进,东面另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各进内设天井,为相对独立的合院。除中路二进为一层建筑外,其余均为两层建筑。但见庭院深深,楼台亭阁的繁华尽显“蔡半镇”的豪富之气。</p> <p class="ql-block">  蔡宅的小花园里,蜡梅仍未凋谢。毕竟已过正月十五,尚有如此风采,的确韵味不凡。</p> <p class="ql-block">  费新我故居:旧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定名为“行素堂”,后改名为“行素簃”。旧居面积为700平方米左右,分上下两层。</p> <p class="ql-block">  费新我,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上世纪著名的左笔书法大家,蜚声海内外。早年间曾在沈子丞先生画室里听他老人家对我讲述过杭嘉湖一些著名书画家的创作风格,第一次听到费老的“左笔书法”这一书界名词,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双林”这个地名。</p> <p class="ql-block">  双林古镇还有一些有名的建筑,有的虽然是现在重建的,但是仍然可以管窥以往古建筑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双林戏台位于化成桥南堍,是双林古镇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初建于明嘉靖年间,惜于上世纪50年代末被拆除,2022年重建。戏台虽不开放,但透过大门上的木栅,仍可拍摄到里面戏台的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  水镜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于南宋最为兴盛,明初毁于战火,明末和清初几次重建。文G后荡然无存,眼前所见的水镜寺为新时代复建。</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筑基建造,后经风雨侵蚀逐年垮塌,现在这雄伟壮观的文昌阁是2022年重新修建。惊喜的是可以逐级上楼登阁,古镇和著名的双林三桥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水闸桥位于文昌阁之南,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2017重建,防洪、排涝、换水诸功能兼具。</p> <p class="ql-block">  古镇里还有一个小而精的公园:庆苑公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湖州籍香港实业家沈炳麟捐款所建,园中有静月池、清桐阁,还有新我亭和费廊等建筑,以及费新我先生的塑像;公园匾额由著名书画家沈迈士先生题写。在园子里散散步,打打太极拳,或者坐在亭子里看看书,当是乐事一件。</p> <p class="ql-block">  双林,这个被时光偏爱的古镇,善良的人们平静和美地生活在这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庆苑公园里,两位大妈在气派的洋房前闲聊;修理店门口,奶奶沐浴着阳光眯了我一眼又闭上了眼睛;小小的篾竹店里,很可能即将失传的篾匠师傅低头编制着他的作品;小河边上,大爷拿出口袋里的零钱,食指不时在嘴里蘸着吐液正在数钱;小巷子里,大姐悠悠地走过古老的门楼,往里面随意地一暼……</p><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双林古镇,心中满是愉悦和感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古镇仍保留着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古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原汁原味。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品味历史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时光偏爱的古镇,就这样风姿绰约又默默无语地留在了我的美篇里,也留在了人间的美好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