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总算出山</b><br> 春节前后一直埋在方言里,三个月没爬山了。2025年的第一爬,谁也不会想到我没去爬长城,而是跟着月下门来了趟龙宫山穿越,在墙迷的眼里,只是出出汗、撒撒欢儿的那种。其实,早在几年前就知道有这条线,那满山遍野的巨石很具肖像感。而且,也曾经跟着一支户外队去走,但上山未果。于是,遗憾令我记住了龙宫山的名字。这次看到贴子,就开启了出山的心。何况有朋友拱火,“你不是访古吗?可是有辽代花塔哟!”<br> 总算出山,其实是进山,由京城向太行山北麓扎去。本来满心阳光,天气预报的周六晴间多云,临出发变成了阴加霾。这令老夫试镜头的预期不得不打折扣。两个小时,车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永阳镇的郭家庄,天色依然阴郁,但有太阳时不时地露露脸儿。这天儿,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差。<br><br><div><b>2 闻听传说</b><br> 队伍穿村而过,沿乡村路北向上山。这山便是龙宫山,不用说是因为“龙宫”而得名,但真正让网红打卡的是“伶伦音乐”发祥地。据说,“中华音乐鼻祖”伶伦,“是中国古代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为黄帝时代的乐官。《列仙传》载:“洪崖先生,黄帝之近臣伶伦也。”《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谷溪,斩而做笛,恰五凤飞鸣,合其音而定律。”据资料可知,这里就是当年“乐神”研创乐律、培训乐工、测试乐器的地方。这,不就是标准的中华音乐圣地吗?<br> 还有说法,“走在龙宫上,你用心的话,会听到天籁之音。”讲实话,老夫不通音律,再说耳背,全然未得。倒是听得不少的汽车鸣笛。队友讲,今天是“二月二”,上山烧香的人多。原来是“龙抬头”的日子,您看这路边的石头,不仅龙抬头,连鱼也抬头了呢。看来,不仅有雨是丰年,还有鱼跃龙门呢。</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二月二,龙抬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鱼头来报到</h3> <b>3 偶遇寺庙</b><br> 没想到,一条不长的谷道里,竟有好多座庙。看着红砖墙和硬山顶,就知道是近些年的建筑作品。迎面第一座,是孔子庙。孔圣人坐像居中,两侧该是老子与孟子,山墙前立像分别为刘伯温与诸葛亮;背后画像东为程咬金、李元霸,西为扈三娘和孙二娘,这配置新颖。第二座只门口一观,但见山神爷居中,土地爷与财神爷两侧。如此深山,尊崇山神,连财神也得靠边站,这主题够突出。接下来的龙王庙,主角没得争,自然是龙王爷,但还供着位龙祖爷,说明有老百姓最讲感情也懂礼数。还得说,这民间造像有思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迎面第一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莫非三神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龙王爷与龙祖爷</h3> 才进了三座庙,就掉队了,只好赶紧追。一直追到天真观路口,轨迹往左,之字折转。望着“善行灵山·善美灵山·和谐灵山·文明灵山”的大标语,才知道这里属灵山。原来,“伶山”即“灵山”,但同行队友说此“灵山”并非北京第一峰的灵山,而是“涞水的灵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护栏上的标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天真观路口</h3> 这一段坡度大,简直就是干拔。此时,奋力攀登的大家发现了空中的雁阵,于是一通狂拍,刚才的累与汗就消减了大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大雁阵列</h3> 来到南海老母庙前,这里香火正旺。据说,此庙供奉的南海老母是河北民间神灵,果然慈祥面容。来这里上香的老乡很多,我等不可过多讨扰,继续开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南海老母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香火正旺</h3> 穿过松树,继续上行,前面是香火缭绕的神佛洞。有仙在前,座北朝南;有洞在后,券门侧开。进洞之前,有个小院,那随墙门就当山门好了。难为老夫的,是山门两侧的楹联,每个字都是两字乃至多字的拼叠,绝对深奥。到底该怎么读又作何解,还请诸位老师指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神佛洞前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神佛洞楹联</h3> 左转西南,为财神殿;往西上坡,是灵山一脉殿。两殿都座西朝东,均为前出廊的规制。只是不知,匾额上的“灵山”是地理意义上的还是宗教意义上的,总之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嘛。或许,“灵山一脉”可能指的“某种宗教思想或修行方法的传承,代表着一种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和延续。”由此,再看那正脊上的“二龙戏珠”,便感觉出此殿的非同凡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财神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灵山一脉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灵山一脉殿龙脊</h3> 再往西,是一座硕大的影壁,正面该是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吧。影壁上方,钢架支着一排红色黑体大字“鳌头山黄帝城祭祖广场”。眼下,这广场俨然一个大停车场。为了避开那些车辆,只好委屈了黄帝的完美形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鳌头山黄帝城祭祖广场</h3> 不用说,这影壁后面的寺庙,乃整座龙宫山寺庙里的地势最高、规格也最高的地标。据说是观音殿,只看那气派的歇山顶及四周的红柱围廊,便知杰作。时间关系,只好擦肩。我们从西侧绕行上坡,开启了漫山遍野的攀爬。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漫山遍野的攀爬</h3> <b>4 登上釜顶</b><br> 当前的目标,就是观音殿北侧的釜顶。按说,“釜”字不妥,本意古代炊事用具的锅嘛,“敛口圜底”,何来其顶?这里是说,这龙宫山上有如釜倒置的五座山峰成星型排列,甚至五峰连线竟呈五角星,驴友习惯称为“涞水小五台”。我们今天的行程,基本把这五台一线相串。<br> 这就是我们的队友,有六七十岁的老者,也有十来岁的小朋友,无一例外地都甩开膀子奋力攀登。说好了阴天说好了微风说好了降温十来度呢,但汗水还是不说就来了。脱了冲锋衣,再脱抓绒,只一件速干衣好了,有的都着短袖干上了。还好荆棘少,而且也不高,老夫最怕扎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攀爬的队友(1)</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攀爬的队友(2)</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攀爬的队友(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攀爬的队友(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攀爬的队友(5)</h3> “看,花塔!”的确,西面隔条沟的坡麓上,半熟悉半陌生的“花塔”从松林尖上露了出来。老办法,“拉过来!”正是“藏保图”里的形象。真想飞过去,但此次轨迹为环穿,我们要继续往北再向西,然后南向兜回来,想近距离观塔还早着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遥望花塔</h3> 大概是花塔引起了大家的拍照兴趣,下面进入了边爬边拍的模式。老夫也累,几番坐下小憩,回头偷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拍照的队友(1)</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拍照的队友(2)</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拍照的队友(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拍石头的队友(4)</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小憩的队友 </h3> 前面的队友已经登顶,咱也跟上吧。真站在了釜顶,却难见其形,但相邻的第二台给提供了验证。不过,这倒扣的锅与正置的池的组合颇具意味,颠覆了常规的匹配。看来,这池中水远不够给那釜添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登顶的队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釜顶上的孤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釜顶与水池</h3> 笑队忙着在树枝上拴布条,他总是很细心、更靠谱。前面总算有了路,是前人踩出的羊肠小道,伸向了很远的西北方。一看就是相当舒适的地段,正好可以缓缓早已出透的汗。而且,怪石林在望,这更令人心情舒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设路标的领队</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赶路的队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回望第一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怪石林在望</h3> <b>5 怪石即景</b><br> 说是怪石林,但数量有限,却密度可观。怪不是吹的,确有些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其形态天然,纹理更天然。地壳的运动、大地的变迁、风雨的剥蚀,时光的塑造,多少万年的地质成果活生生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你可以为每一块岩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每一条皱折献上你的祝福,将军、武士、怪兽、猴头、狮身人面、倭国浪人、一柱擎天、碧水潺潺、冲锋的坦克、不沉的战舰,甚至是五花肉,愿你们千古无恙、永远安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拥抱就要紧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哺育就要嘴对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风雨潇潇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有饼千层叠</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俺是顽猴俺怕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有肉必须带骨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坦克冲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潜艇出水</h3> 老夫驻足这面石崖前,除了惊叹它的立面刀削斧切,还感叹导致这一切的内营力及其发挥机遇。这是怎样的岩性及硬度差异,挤出了如此巧夺天工的图案。这每条细密的皱纹生成,既有层层叠叠的沉积与粘结,又有内营力挥发的物理过程乃至特定元素的化学作用。可能是暴烈的冲撞,也可能是温柔的浸染,还有亿万年的洗涤与吹拂,或侵蚀或附着,才呈现出这美妙绝伦的微观世界。<br> 看这两笋同根,我相信矮的一根是折断过的;那潺潺流水,奏响了伶伦的琴声;那层叠的沉积岩里,藏匿着太多的故事;那水蚀风化的画中,会蕴酿无限柔情。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两笋同根(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两笋同根(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潺潺溪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时光流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岁月沉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无边温情</h3> 不是说孙猴子被压在了五指山吗?我看是压在了龙宫山呢。这张镶嵌在绝壁上的猴脸太生动了,眼眉、眼睑甚至瞳孔都自然天成。这双眼凝视这方土地该亿万年了,当年的黄帝战蚩尤、后来的宋辽大交兵还有大明的长城防线和抗日的晋察冀根据地的烽火,想必都纳入了这双眼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嵌在绝壁的猴头</h3> <p class="ql-block"><b>5 开始下行</b></p><p class="ql-block"> 驻足多久,也难解怪林之谜。离开第三台,西向第四台而去。但见山坡上有两位老农掘采中草药,遂知道那草棵子竟叫“知母”,多么温馨的名字。翻过山梁,轨迹转而向南。此时行程过半,线路下行,而且有乡间路。看时间尚早,于是放慢节奏,开启溜达模式。这一慢,就被“砺行体育”、“徒步强国”两支队伍纷纷超越。他们步履匆匆,也有的不急不缓。其中的俩女孩儿,一直捡拾着垃圾,令老夫有点小感动。</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采药的老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路标玛尼堆</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捡垃圾的女孩儿</h3> 此时,一队友说坡下有冰瀑,遂跟随前往。走在半途,方知较远,需要半小时才能可观,只好作罢。继续向南,于第五台东侧一棵老杏树下发现了花塔的影子。于是,寻到坡麓小径,小心而下。“花塔,我来啦!”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路边的老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花塔就在眼前</h3> <b>6 花塔砖雕</b><br> 队友说,他已来过三次,这花塔的围栏都不开门,今天给咱们开了,“可巧!”那拿钥匙的中年女士说,“你们快点!”我答,“就三圈!”转过三圈我说,“这砖雕真好,我拍一下呀。”于是,“啪啪啪”,这个过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有幸转花塔</h3> 看“藏保图”,知这花塔名“庆化寺花塔”,位于龙宫山南麓、原庆化寺山门外南约100 米的山崖平台之上。看资料,此塔“建于辽”,“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纳入“国五”,可见成色之足。一座千年古塔历经沧桑几近完好,就是十足的含金量。塔以青砖砌作,“通高13米,围长19.2 米,八角形基座, 基座上须弥座高3.4米,束腰各角皆雕力士一尊。”这力士够猛,不知缘何面部被毁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须弥座力士</h3> “每面均设壶门两个,内雕吹、拉、弹、舞等形态各异的乐伎。”目前,损毁的壶门已做修补,但刻意的工整减了些古韵。还好,那些乐伎保持了原汁原味。否则,这座古塔的格调与价值将大打折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壶门及乐伎(弹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壶门里的乐伎(吹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壶门间花柱</h3> “束腰以上用双抄五铺作砖雕斗拱承托平座,平座勾栏各角用柱,每面用间柱一根。”开始数斗栱,老夫怎么也数不出五铺作,原来人家是双抄。“四个正面辟拱券门,拱顶的两角处各雕飞天一尊,其余四隅各设直棱假窗。”没错!一门一窗,间或相隔。门是真的,券脸雕饰花卉,里面有佛像;窗是假的,直棱横排纵列,古朴、生动、大气。最大的亮点在于拱券上方的飞天,那个精妙美致。手指轻抚都怕沾污了她,怎有人竟敢题字留名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拱券门里的佛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四面直棱假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门口上方的飞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斗栱间雕花</h3> “塔身各角施半圆形倚柱, 上撑第一层塔檐斗拱,斗拱以上是砖雕檐椽,其上覆布瓦顶。”在此,老夫未见布瓦,只是青砖相接,外缘的一圈有圆形凹坑如指甲倒按一般,权作滴水罢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花塔出檐与塔刹</h3> 第一层檐以上至塔顶是由八层砖砌小佛龛构成的圆形塔檐,资料中“每个佛龛上部雕有3个寿桃,列成三角形。”老夫细观,发现佛龛上顶的不像寿桃,这还有请专家鉴定。另,资料所述“自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16个佛龛,第八层缩为8个,共计120个小佛龛。”以老夫之见,该从第一层算起,才合120个。无论如何,资料的瑕疵都不妨碍这座古塔的历史文化价值。祝愿花塔,永远安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花塔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修缮花塔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花塔下的关公</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7 拜庆化寺</b></div> 出了围栏问那女士,“那个长树的碑座在哪?”她答“下面的寺里。”有资料说,当年“伶伦训练后山祭祀乐工、测试乐器音准的地方”正是今庆化寺所在地。此说真假略过,但此寺为“涞水小五台”所环抱,正处五釜中央,可见风水之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庆化寺外的“乐圣禓祠”</h3> 据相关资料,“据现存碑文记载,庆化寺始建于汉代,原寺院占山地数百亩,有树万余棵,庆化寺五峰环抱,依山望水,苍松翠柏,幽静僻雅,是华北一带有名的古刹之一。”另有说,“其寺极盛时分上、中、下三院(现只存上中两院)”。又有说,“庆化寺被毁,庆化寺塔是唯一的遗物。现在的庆化寺,均为新建。”<br> 眼前的寺院里中轴线三座殿堂,依次为般若堂、大雄宝殿和圆通殿,均面阔三间、座北朝南。两侧另有配殿、配房若干,均正脊、硬山顶。<br> 般若堂也是硬山顶,正脊两端饰龙吻,垂脊饰垂兽、仙人及五走兽,规制严谨。盘头砖雕加彩绘,很是醒目。匾额上行楷电脑体的“般若堂”三个镏字大字,两侧楹联分别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聪明有知有所不知”,颇具哲理。那棵长在碑座上的柿树就在东窗前面,两根发达的根系骑在了赑屃的身上。有意思!大力神无碑可驮就驮起了树,被人寓为“好柿(事)龟(归)来”。不过,那身子是老的,头像是新的。正巧那女士回来,她说“这树年年长好多杮子,可甜呢。”老夫心想,这地儿还得再来。与杮树相对的西侧竖着经幢,旁边还有块石碑。石面漶漫得严重,看不清字迹了,只那经幢的阴面还稍清晰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般若堂(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般若堂匾额(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般若堂前兽驮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般若堂前的经幢(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般若堂前的石碑(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般若堂前的佛像石(北向)</h3> 第二座殿为大雄宝殿,规制与般若堂相仿。其梁架足够宏大,七架梁前后接抱头梁;墀头上的盘头也更庞大,三层换作五层,混枭更分明;垂脊上的五走兽队伍有所壮大,大概是增加了狎鱼吧。殿内供奉三尊大佛,东西山墙铺满壁画,都很有看点。门口楹联,“宝殿庄严香客拜”、“犹如星子拱辰龙”。匾牌是启功大师书写的,可见此殿的重要地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大雄宝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大雄宝殿的盘头(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大雄宝殿的彩绘(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大雄宝殿的梁架与壁画(东向)</h3> 第三座殿为圆通殿,是仅次于庑殿顶的歇山顶,可见规格之高。殿内也见七架梁,空间宽阔;供桌上置千手观音铜像,闪耀金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圆通殿(北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81 圆通殿的吻兽、垂兽、走兽与套兽(北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圆通殿的观音像(北向)</h3> 院内还有座护法殿,作为配殿,座西朝东。其北侧有个没匾额的配房,无匾却有联,分别为“威神护法,六时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说,这就是所谓的“暗泉”所在,即嘉靖碑所称的“左瞰深谷,右临石洞,口有清泉,其罅莫测。岁旱祷雨辄应,信神龙所居之地,有道棲身之所也。”看来,这就是“龙宫”,龙宫山名之由来的依据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护法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龙宫(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龙宫的龙王(北向)</h3> <b>8 下山路上</b><br> 出得寺院,南墙外一尊孙大圣像独立,令人不禁想起大火的《黑神话悟空》。那众多古迹的身影里,就包括河北涞水的庆化寺花塔。网上的“黑神话悟空之河北涞水庆化寺花塔”画面极美,令老夫也想看看悟空的黑神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庆化寺院外的悟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黑神话悟空之庆化寺花塔,源于网络</h3> 告别悟空,一路南向下山,但不断有些老树绊老夫的腿脚,有石壁牵老夫的想象。看那树活生生长在石面上,让你知道生命的力量;看那石如刀切割的平整,那细密的纹路仿佛蚂蚁爬出的轨迹。先不必解读这幅画,单看边缘那工整的枋子,就足够神奇了吧,简直就是“天碑”。再看这幅,那横平竖直的沟槽则如刀雕刻,老夫明知这是可溶性基岩的喀斯特地貌,却怀疑起契丹文字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庆化寺前的石上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天碑有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是否契丹文字</h3> 不论龙宫山龙宫多深,不管“伶伦音乐”传说真伪,这是片神奇的土地毋庸置疑。还惦记着庆化寺的杮子,还有涞水龙岩寺塔等三塔。龙宫山,秋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