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遊恭王府

温诚荣

<p class="ql-block">恭王府</p><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什刹海南岸的清代最大王府,宛如一部活着的清代史书。它曾是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入住,才得名恭王府。历经清王朝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在多位领导人的关怀下,经过28年的修缮,这座王府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向世人敞开大门,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占地约6万平方米的恭王府,仿佛置身于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府内30余处建筑群落错落有致,中路的银安殿与嘉乐堂庄严肃穆,东路的多福轩与乐道堂古色古香,西路的葆光室与锡晋斋精致典雅。其中,乐道堂前那株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藤萝,更显京城之稀有。而府邸最深处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以其44个造型各异的什锦窗,诉说着往昔的传奇。府内的“福”文化更是无处不在,从康熙御笔的福字碑到满园的一万多个“福”字,无不彰显着这座王府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这座北京恭王府的标志性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在重大事件或重要节日时才会开启,尽显其礼仪之重。然而,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使得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同化为灰烬。如今我们所见的银安殿,虽为复建,却依旧气势恢宏,歇山顶下的绿色琉璃瓦与屋檐下的彩绘金龙交相辉映,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的屋顶采用歇山顶设计,绿色琉璃瓦覆盖其上,屋檐下精美的彩绘金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座建筑不仅是恭王府的核心,更是清代王府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这座始建于和珅时期的建筑,至今仍悬挂着乾隆帝赐予的“嘉乐堂”匾额。尽管匾额无署款、无钤记,但和珅留下的《嘉乐堂诗集》却证明了它与和珅的渊源。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成为了王府的祭祀场所,供奉着祖先与诸神的牌位,承载着家族的信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又称藏宝楼,位于府邸与花园之间,是恭王府“三绝一宝”之一。这座长180多米的建筑,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共有111间房,上下各55间,还有一间半间,俗称“99间半”。楼内44个造型各异的什锦窗,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美感,更成为了和珅藏宝的秘密标识。据说,和珅可以通过窗户的形状来判断屋内藏有什么宝贝,这一设计既巧妙又神秘,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福星高照</p><p class="ql-block">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一是水龙,就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p> <p class="ql-block">延楼</p><p class="ql-block">“一宝三绝”只能算是恭王府的冰山一角,可是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巨贪和珅,和珅所拥有的财富,可以说无人能及,那么他的财物都藏于什么地方呢?答案就是府中的延楼,也就是和珅藏宝楼,和珅将大量最珍贵的宝物,藏在藏宝地窖中,连抄家的官兵都没有发现,直到2008年恭王府大规模修缮时,藏宝地窖才被现代专家所发现,地窖里藏着无数珍贵奇宝,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光是白银和黄金,就有8亿两。</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里有68根金丝楠木柱子,按现代的经济价值来估量,一根柱子也至少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亿元</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在明面上有无数宝物,但唯有和珅居所里的金丝楠木柱,价值连城。恭王府的“三绝一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智慧,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东珠是皇室的象征,硕大无比,却被和坤私藏</p> <p class="ql-block">胭脂红、蓝地轧合欢瓶,做工十分的考究细致,成千上万个才可能成功一个,十分地珍贵。</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编钟</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最终以1.8亿港币成交</p> <p class="ql-block">四大国宝翡翠之一的,岱岳奇观翡翠山,价值可达3个亿</p> <p class="ql-block">各式金贵华美钟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曾将爱女和硕固伦公主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还为她特制了这顶金玉顶冠,十分尊贵华美</p> <p class="ql-block">甚至还有佛教圣物,佛顶骨舍利存放于重5吨的金塔里</p> <p class="ql-block">这尊由和田玉雕刻的翠玉观音。佛像毫无瑕疵,匠人的技艺精湛,使得佛像栩栩如生。这尊佛像重达200多斤,高达三尺六寸,显得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玉卧佛</p> <p class="ql-block">一座几百年的恭王府,地下竟藏着如此庞大珍贵的绝世宝物,实在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西路的葆光室,曾是和珅与庆王时期的客厅,在恭亲王时期则成为了秘密客厅,专门用于接待王爷的至亲。咸丰帝临幸恭王府时,御题“葆光室”匾额,寓意“收敛其光”,暗含着对奕訢的告诫。奕訢为此撰写《葆光室铭》,表示自己明白咸丰的用意,彰显出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又称楠木殿,位于府邸西路最后一进院落。这座建筑在和珅时期称为“嘉乐堂”,在庆王和恭亲王时期称为“庆宜堂”,直到小恭王溥伟时,因斋内存有晋代大文人陆机手书的《平复贴》珍品,才改称为“锡晋斋”。楠木殿内金丝楠木的装潢与金砖地面相得益彰,奢华无比,与故宫宁寿宫的风格极为相似,尽显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多福轩,位于府邸东路,俗称“藤萝院”。这里是恭亲王时期的主要接待场所,用于接待来客、亲友或前来回禀公事的下属,同时也存放着皇帝送来的礼物。咸丰皇帝题写的“多福轩”匾额,寓意幸福满盈。殿内四壁悬挂着福寿字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尽显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乐道堂,位于府邸东路第四进院落,是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这座建筑原名为道光皇帝亲笔所题,奕訢为铭记父亲,将自己在阿哥所、海淀旧居、恭王府的居处、陵寝的正堂均命名为“乐道堂”。2005年修缮时,在乐道堂北卷正梁上发现了贴金凤凰捧牡丹的彩画,主图案为两只展翅的金凤凰簇拥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周围环绕着五彩祥云,一派富贵堂皇,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萃锦园,这座位于王府后的花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占地2.8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花园的正门——西洋门,位于中路最南端,是奕訢所建。门由汉白玉石雕砌而成,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西洋拱式风格,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体现了主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的意图,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后花园的汉白玉拱门,由恭亲王奕䜣改造时添置</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北侧的独乐峰,是一块高约5米的北太湖石孤赏石,点缀着园林,不使园内美色尽览。园林专家认为它可同时起到影壁和屏风的作用。石之命名“独乐峰”,或许套用了司马光“独乐园”之意,古朴典雅而又富有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蝠池,因形似蝙蝠而得名,寓意祈福。池四周种植榆树,每年春末,榆钱纷落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福贵双全。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旧名为“蝠河”,后称“蝠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称元宝池,尽显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安善堂,位于萃锦园中路,是一座宏伟庄重的五开间厅堂。其前出抱厦,后带平台,两侧有游廊通向东西两庑。这里原是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訢宴请重要宾客的处所。在蝠池、邀月台、水榭、大戏楼等建筑的簇拥下,安善堂显得富贵堂皇,景致优美,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滴翠岩</p> <p class="ql-block">邀月台,位于蝠池北侧,台上有三间小室,名为“绿天小隐”,现称为“福神庙”。庙内供奉着福禄寿三星,正中为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福”。邀月台两侧为上下的山路“平步青云路”,最下面有两级台阶,再往上都是没有台阶的斜廊。从远处看,邀月台与周围的假山、树木相互映衬,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入整个园林景观之中,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长廊,蜿蜒曲折,连接着花园中的各个景点,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年代。长廊两侧的景致不断变换,让人目不暇接,尽享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是恭王府的精华所在。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建筑,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流觞亭</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藏宝楼窗户</p><p class="ql-block">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约156米,后墙上下两排共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的寓意。和珅的藏宝楼窗户形状各异,主要有扇形、挂画形、元宝形、宝瓶形等。这些窗户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和珅快速找到宝物。</p> <p class="ql-block">一宝——“福”字满园</p><p class="ql-block">整座恭王府宝气不散,据说是因为府内各处藏着多达1万多个“福”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因而恭王府又被称为-万福园传闻,和珅在设计这座园子的时候,共设计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留心观察造型多见蝙蝠倒挂,寓意“蝠到”。也取谐音“福”。除了蝠池(观月台周围的水池),后面的蝠厅和中间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于长廊雕版之中,唯有这第一万个“福”不是蝙蝠,而是作为一绝的“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福字碑,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块福字碑,是康熙皇帝写给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题字,老道的和珅重金贿赂买通看门守卫和太监大总管将其从皇宫中偷运出来并费尽心机将其藏于王府花园,滴翠岩下的秘云洞中,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为整座王府花园的中心处。这块福字碑被誉为“天下第一福”,是恭王府的镇馆之宝。碑上刻有康熙御笔所书的“福”字,相传是康熙为孝庄六十大寿请福续寿时所写。福字拆开是:“多子、多才、多寿、多田、多福”,上方还刻有康熙玉玺以镇福。康熙皇帝的书法造诣很深,但很少题字,因此这个“福”字极其珍贵。至于为什么“福字碑”会在秘云洞里,传说有多种,已无从考证。在乾隆时期,这块碑神秘失踪,直到1962年重修恭王府时,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地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p><p class="ql-block">这个戏楼采用了一种聚声的木材建造,再加上独特的声学结构设计,</p><p class="ql-block">使得声音绕梁三日,却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大戏楼位于牡丹园旁,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戏楼内装饰华丽,立柱、四壁和顶部都绘有藤萝彩绘,仿佛置身于一片紫藤花盛开的景象中。池座上方悬挂着20盏宫灯,内部还设有包厢,供主人和贵宾品茗观戏。大戏楼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聚音木料,使得演员无需话筒,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声音。</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 <p class="ql-block">雅涵於乐</p> <p class="ql-block">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这样的大紫藤在京城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萃锦园湖心亭</p> <p class="ql-block">“云停”上水石</p><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史料记载称,这石盆景上的假山石头叫做“云停”,能将石盆中的水自动吸上去,然后从石头顶部的小孔中冒出,长时间滋润下生满青苔。更神奇的是,冬天倒入冒着热气的井水,就能看到水被吸上并在石头顶部形成水蒸气,宛若云雾停留在山顶。传说乾隆皇帝也曾欲得此物,却被和珅拒绝,可见其珍贵非凡。</p> <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石</p><p class="ql-block">这尊石像仿佛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孩子。和珅府上的姬妾众多,可这些女人纷纷生下的都是女儿,和珅一直没有一个儿子。说来也是神奇,这尊石头运往家中后不久,和珅的妻子就生下了他唯一一个儿子丰绅殷德。丰绅殷德更是娶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可见,这尊石像不仅给和珅送来了一名爱子,更是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无边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句话既揭示了恭王府的历史地位,也暗示了它与清朝兴衰息息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