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 塔拉大桥》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b>塔拉大桥</b>,是原行程中所没有的景点,可能是弥补昨天(10月31日)缺失的“<b>木头村</b>”景点吧!</p><p class="ql-block"> <b>塔拉大桥</b>,位于黑山北部的<b>波德戈里察</b>,这是一座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曾风靡中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 </p>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mr.baidu.com/r/1yMlRa105uo?f=cp&rs=3838614427&ruk=vve6C1YBiA64nW8fl_JQaA&u=722fc1d1b81a59ce"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桥》</a>全集</p> 剧情概要 <p class="ql-block">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需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由他们重兵把守的大桥。为此,德国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p><p class="ql-block"> 于此同时,游击队少校“老虎”(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博·德沃尔尼克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建桥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p><p class="ql-block"> 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同,历史上真实的事件是二战期间,轴心国对当时的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入侵,围攻南斯拉夫除纳粹德国及其跟班的其他仆从国军队外,还有另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意大利军队!因为,当时德国人主要对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等大城市感兴趣,对于黑山(当时黑山是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这样大山大岭的地方并不很感冒,所以包括塔拉河大峡谷在内的大部分黑山土地就成为了意大利人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派出了精锐力量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炸毁了意军重兵把守的大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三位英雄也为国捐躯长眠于此。</p> 片头曲、片尾曲 老虎扮演者 <p class="ql-block"> <b>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b>(Velimir 'Bata' Zivojinovic)。</p><p class="ql-block"> 1933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KORACICA,科班出身的电影演员,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演员工作,1955年,他在故事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扮演一个角色,从而一举成名。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中国观众熟悉他是因为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瓦尔特”,在《桥》中演“老虎”。</p><p class="ql-block">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因为在《桥》中饰演老虎而导致许多人都认为瓦尔特的外号就是老虎。</p> 啊朋友再见 <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很多影片《桥》的细节,但很难忘记那个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p><p class="ql-block"> 影片《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因为《桥》在中国的流行而导致许多人误以为其是南斯拉夫的歌曲,但其却是意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见》的意大利语原名中“Bella ”是姑娘的意思,而汉语却翻译成了朋友。</p> 游览纪实 <p class="ql-block"> 前往塔拉大桥途中。</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45,来到<b>塔拉大桥</b>(Đurđevića Tara Bridge,全称<b>杜德维卡塔拉大桥</b>或<b>迪尔地耶维卡大桥</b>。</p> <p class="ql-block"> 大桥始建于1937年,在1940年完工时,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1942年,二战时期被游击队炸毁;1946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重建,并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大桥所在地<b>杜米托尔国家公园</b>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桥头的指示牌,已被各种标签贴满,成为一道<b>另类风景线</b>。</p> 军人雕像 <p class="ql-block"> 在桥堍左侧,立有一座军人雕像,很多国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电影《桥》中<b>“老虎”的原型</b>,也有不少人来此追忆往昔。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名军人确实是南斯拉夫军人,但却并非游击队员,甚至不是铁托领导下的军人,而是一名<b>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 Bareugi)</b>[1]。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与电影《桥》毫无关系,但由于这座桥实在是太有名了,因此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桥头的这位军人雕像就是“老虎”的化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石碑上刻着:“<b>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b>。” 下面是英雄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诗,中文大意为:“<b>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战争岁月,铭记历史,</span>面向未来,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期盼!<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图片:<b>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生前照片</b>,其家乡在杜米托尔的大山中。</p><p class="ql-block"> <i>注1:这位年轻军官,生于1916年3月,出生地正是“桥”所在的杜米托尔大山中的Jezerima村。后来他参加了南斯拉夫王国军队,成为了一名工程兵中尉。</i></p><p class="ql-block"><i> 1941年的南斯拉夫还是南斯拉夫王国的时代。1941年4月6日,德军机群轰炸了南斯拉夫王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并从奥地利、罗马请问Yo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边境向南斯拉夫王国进攻。4月8日,德军和其仆从国攻占了南斯拉夫南部重镇尼什。4月10日占领了南斯拉夫北部大城市萨格勒布。当天南军最高统帅希摩维奇将军承认南斯拉夫军队已被打散,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但他要求所有南军要以自己的方式与敌人战斗到底。4月12日,德军先头部队攻入首都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和执政政府在城破前流亡海外。</i></p> <p class="ql-block"><i> </i><b>图片: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的另一张照片。</b></p><p class="ql-block"><i> 在贝尔格拉德陷落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3日。1941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博日达尔·祖季奇的部队位于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王国的边境附近。他所在的南斯拉夫王国第44边防师第10团接到了撤退的命令,撤退到了诺维萨德附近。根据幸存者拉多万·波波维奇讲述,一支装备有德制和意大利制坦克的匈牙利快速部队随后追上了这支南斯拉夫王国军队,并向其开火。南军无法抵抗,指挥官Boidar Risti上校选择投降,并与匈牙利部队的指挥官进行谈判。匈牙利人要求南军无条件投降,而上校准备接受投降。此时,从南军中走出一名高大的中尉,他穿着斗蓬风衣,走到了匈牙利指挥官面前,大喊道:“你想要做什么?懦夫!你想要做什么? 想要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俘虏我们?”匈牙利指挥官由于听不懂这名中尉在说什么,于是询问翻译:“这个中尉想要什么?”南军这名中尉随后向自己的指挥官Boidar Risti上校说道:“我不投降,南斯拉夫军官不投降,他只能死! ”然后,他掏出一把右手口袋里的手枪,向那名匈牙利指挥官射了一枪,将其击毙。其余16名跟随这名中尉的士兵也再次进行了反击。而此时匈牙利人的坦克也开火了,一辆坦克的机枪击中了中尉,其他坦克和装甲车则对着南军部队开火,南军士兵四散逃跑。(网络图片)</i></p> <p class="ql-block"><i> </i><b>图片:负责南斯拉夫战役的德军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陆军上将(右)。</b></p><p class="ql-block"><i> 当天,负责南斯拉夫战役的德军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陆军上将(1943年升任陆军元帅)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这名不投降指挥官的自我牺牲是军人最大的爱国行动,这是塞尔维亚战士所固有的,可以用来纪念这些人的军队。</i></p><p class="ql-block"><i> 这名受到德军陆军上将赞扬的中尉正是现在立于桥头的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由于他是南斯拉夫王国的军人,而非后来的南共游击队员或军人,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面都不被允许有纪念碑。(网络图片)</i></p> <p class="ql-block"><i> </i><b>图片:博日达尔中尉的家人为其树立起第一块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i> 1964年,他的亲属在其坟墓前竖起了一块纪念碑。1966年,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的母亲玛丽亚在其家乡的塔拉峡谷大桥前竖起了这座纪念碑(注意电影《桥》是1969年上映的)。</i></p><p class="ql-block"> <i>所以,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是一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但却与电影《桥》并无关系,也不是“老虎”的原型。</i><i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片)</i></p> 工程师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那么和“桥”有关的是谁呢?他就是在桥另一侧埋葬着的<b style="font-size:18px;">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b><span style="font-size:18px;">[1],</span>他就是电影《桥》中<b>工程师的原型</b>。</p><p class="ql-block"> 为了缅怀他的英雄事迹,1946年大桥重建时立下这块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b>图片:电影《桥》中的经典镜头,工程师炸桥。</b></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工程师”在最后时刻自己按动了炸药的爆破杆,将自己和心爱的“桥”一同炸毁。</p> <p class="ql-block"> <b>图片:修建时候的塔拉峡谷大桥。</b></p><p class="ql-block"> <i>注1:在历史上,塔拉峡谷大桥确实被炸毁过。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次行动与德军并没有太大关系。</i></p><p class="ql-block"><i> 1941年4月,德国对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入侵的时候,不少仆从国纷纷响应,除了上面杀死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的匈牙利军队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意大利人。当时,包括塔拉峡谷在内的大部分黑山土地是被意大利人占领的,因为德国人主要对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等大城市感兴趣,对于黑山的大山深处并不是很感冒。这一带就成为了意大利人的势力范围。</i></p><p class="ql-block"><i> 可能德军的选择是正确的,黑山地区由于多山的地形非常适合游击战,因此很快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们就在这里建立起了根据地,对意大利人的军队进行打击。而到了1942年,意大利人也完全控制了塔拉峡谷大桥。(网络图片)</i></p> <p class="ql-block"> <b>图片:被部分炸断后的塔拉峡谷大桥。</b></p><p class="ql-block"> <i>南斯拉夫游击队决定炸毁这座大桥,并在桥梁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Lazar Jaukovi)的帮助下,实施突袭行动,成功炸毁了桥梁的中央拱门。这次袭击切断了塔拉峡谷唯一可行桥梁,也阻止了意大利军队前进的步伐。 </i></p><p class="ql-block"><i> 值得注意的是,</i><b><i>真实的历史是,</i></b><i>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并非该桥的总设计师Mijat Trojanovi,据称其只是一名参与施工的工程师。</i><i style="font-size:18px;">同时,他也没有在大桥被炸毁时牺牲,而是在两个月(同年8月)后因被人告密,被意大利秘密警察捕获,并将他杀害在桥头。(网络图片)</i><i> </i></p> <p class="ql-block"> 当年炸桥的爆破点就在图示那个位置,是五个桥孔中最宽的一个孔位内侧的桥墩。</p> <p class="ql-block"> 在<b>“军人雕塑”处</b>,欣赏<b>大桥左侧全景</b>。</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部南斯拉夫战争电影《<b>桥</b>》曾在中国风靡一时,令刚从动荡封闭年代走出的中国人如痴如狂,片中插曲《啊朋友,再见!》更是家喻户晓,唱遍了大江南北,影片中那座桥取景地就在这里,这也是这座大桥被很多中国人所熟知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与中国相距万里,我们也从来没有来过,甚至于之前还不知道这座大桥的名字,但此刻站在这里却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忘情地在桥上寻找着,早已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在电影里,哪些是在现实中,完全融入了错位的记忆空间里。</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幕幕的情景或许因年代久远而曾被尘封于记忆的深处,哪时的记忆伴随着岁月流逝刻录在成长印记之中早已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现在又被重新唤醒浮现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 现在,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在此地追寻着曾经出现在电影场景里的那些景物痕迹,与其说为了满足于因来到这部经典电影拍摄地所带来的兴奋与好奇,倒不如说是为了寻找以这些老电影作为载体记录自己当年成长经历的那些符号,寻找那已逝去了的昔日情怀。</p> <p class="ql-block"> 大桥全长366米,桥到河面149米,主桥拱114米,有5个拱。</p> <p class="ql-block"> 站在“<b>工程师纪念碑”</b>处,观看<b>大桥右侧全景</b>。</p> <p class="ql-block"> 向大桥另一端走去。</p> <p class="ql-block"> 环望四周,山坡上郁郁葱葱,如茵的草地上点缀着几栋积木似的小木屋,像不像童话中的世界? </p> <p class="ql-block"> 峡谷景色秀美,秋天为峡谷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层林尽染,烟波浩渺,色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 峡谷周边被茂密的黑松林所覆盖,这是欧洲最后几处原始黑松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游客敬献的鲜花。</p> 塔拉大峡谷 <p class="ql-block"> 塔拉大桥下的塔拉大峡谷,长82公里 (在黑山境内部分),深1300米,是仅次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 </p> <p class="ql-block"> 塔拉系啊谷因其深度和美丽被称为“<b>欧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b>”,而建造于塔拉河峡谷上塔拉大桥则是最著名的人造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大桥另一端。</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桥另一端,欣赏大桥左侧全景。</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刻再多望一眼这座大桥,美丽的塔拉河峡谷碧空云影,绿满山野,峭壁刀削,飞流拍岸,轻风拂脸,松涛如歌,一道长虹飞架天堑,更跨越了时空连通了心岸。“真是一座好桥啊!”</p> <p class="ql-block"> 天地悠悠,青山依旧。如今,曾经的南斯拉夫已成为历史而塔拉大桥依旧横跨在陡峭的峡谷上,亲临此桥重拾昔日情怀,感慨世界历史风云变幻。此时此刻,在这苍茫群山、雄险峡谷与奔流的塔拉河上空仿佛依稀飘荡着那曾耳熟能详的旋律——《啊,朋友再见!》</p> <p class="ql-block"> 近一个小时的游览结束后,前往<b>阿尔巴尼亚地拉那</b>,去补上本该10月26日的<b>斯堪德培广场</b>游览。不过,原本于27日要游览的黑山“<b>布德瓦老城</b>”和“<b>圣斯特凡岛</b>”两个景点,还是未能给补上。</p> 阿尔巴尼亚 <p class="ql-block"> 全称“<b>阿尔巴尼亚共和国</b>”,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b>阿尔巴尼亚</b>,曾经号称是“<b>欧洲明灯</b>”。阿尔巴尼亚曾经是中国的“<b>好兄弟</b>”,毛泽东主席为此题词“<b>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b>。”我们勒紧腰带无偿援助他们,但在后来他们却是以怨报德,连连与我国交恶。</p><p class="ql-block"> <b>首都地拉那</b>(Tirana),位于该国的西部伊什米河畔,距亚得里亚海岸27公里,人口93万(2023年1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第一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1920年起定为首都。 </p><p class="ql-block"> 市中心有<b>斯坎德培广场</b>,广场附近有<b>清真寺</b>(1819年建成)、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p> <p class="ql-block"> <b>阿尔巴尼亚国旗</b>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地为深红色,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b>山鹰之国</b>”,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b>阿尔巴尼亚国徽</b>中心图案为一只守护国土的黑色双头鹰,外廓为镶金边的盾。鹰头上是一顶斯坎德培帽。 </p> 斯堪德培广场 <p class="ql-block"> 晚上6:30到达<b>斯堪德培广场</b>。 </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广场,在1968年被命名为斯坎德培广场,以纪念那位伟大的<b>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b>(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j)。</p> <p class="ql-block"> 广场南边是斯坎德培骑马雕像。</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南角是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这是目前地拉那最主要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边是阿尔巴尼亚国家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广场北边,东侧是地拉那国际酒店;西侧是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南方向外边稍远处,是基督复活东教堂。</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南角是一处儿童游乐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侧是阿尔巴尼亚国家银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片)</span></p> 斯坎德培骑马雕像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广场南边的</span><b>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b>(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j)<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马雕像,象征着他对阿尔巴尼亚独立的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斯坎德培</b><span style="font-size:18px;">,15世纪的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是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传奇领袖, 他勇敢地抵抗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位阿尔巴尼亚贵族,早年被父亲送往奥斯曼宫廷作为人质,期间研习军事知识,1443年逃回阿尔巴尼亚后重建阿尔巴尼亚公国并开始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在其领导下,阿尔巴尼亚获得半个多世纪的独立,成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现在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的黑色双头鹰便沿用自斯坎德培的印章。 </p> <p class="ql-block"> 据说,他一生中指挥了25场战役,并取得了24场胜利。直到他去世后,奥斯曼帝国才打开了阿尔巴尼亚的大门,从此统治了阿尔巴尼亚长达500年。</p> <p class="ql-block"> 广场西南角的儿童游乐场。</p>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场东南角的,<b>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b><span style="font-size:18px;">(Et'hem Bey Mosque)</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称</span><b style="font-size:18px;">艾塞姆贝清真寺</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由地拉那城创建者<b>帕查苏莱曼德将军</b>的后裔于1789始建,竣工于182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座18世纪的奥斯曼风格清真寺,是阿尔巴尼亚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是目前地拉那最主要的清真寺,但是只能容纳60个人礼拜,因此大的宗教节日时很多人只能在广场上礼拜。</span></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初共产党统治时期,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一个无神论的国家,清真寺也被关闭。直到1991年1月,尽管仍有共产党人的阻止,成千上万的群众还是带着国家的旗帜涌进寺里。 </p> <p class="ql-block">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被公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建筑,外部有精致的装饰,可惜的是要参观内部必须要登记,然后按照指引参观。 </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内部墙壁上的画代表着树木、瀑布、桥和大自然,在伊斯兰教的艺术中这可是很奇特的。</p> <p class="ql-block"> 俯瞰清真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后面是一座高大的钟楼,在钟楼顶上能够俯瞰整个广场。(网络图片)</p> 市政厅 <p class="ql-block"> 毗邻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p> 国家歌剧院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场东侧。(网络图片)</p> 地拉那国际酒店 <p class="ql-block"> 位于歌剧院东北侧。</p> 国家历史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这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是苏联援建的,在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由中国接手完成。 </span></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于1981年10月28日开馆,面积27,000平方米。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存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文物,</span>分为古代、中世纪、文化、在二战期间的抵抗等多个展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正面的一幅画,描述了从伊利亚时代到二次世界大战取得所有的胜利。(网络图片)</p> 地拉那复活大教堂 <p class="ql-block"> 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西南方向外稍远处,</span>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堂1865年建成,但是在霍查统治期间于“无神论”运动中被严重破坏,2011年,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大教堂,建成后为欧洲第三大东正教教堂,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教堂内部非常华丽。</span>2012年6月24日正式开放,庆祝阿尔巴尼亚东正教复兴和阿尔巴尼亚阿纳斯塔西奥斯大主教当选20周年。(网络图片) </p> <p class="ql-block"> 基督复活大教堂:包括神圣会议教堂、基督诞生小教堂、文化会议中心。(网络图片)</p> 地拉那国际机场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11月2日)早晨7点抵达<b>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国际机场</b>。</p> <p class="ql-block"> 9:50乘坐爱琴航空公司的A3971航班,飞往希腊雅典。</p> <p class="ql-block"> 12:15到达雅典机场。</p> <p class="ql-block"> 然后,于14:05转乘吉祥航空HQ1958航班,于11月3日早晨5:05顺利回到家乡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