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桂

<p class="ql-block">犁,耕地垦田器具,家乡农田耕作的主要农具。犁的起源很早,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犁就出现了。当然,最初并非叫做犁,而是叫做耒耜。《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是耒耜的铲头,耒是耒耜的扶手。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耒耜,民之习,通谓之犁。”其中记载:犁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犁是耕地的主要农具,犁的出现和运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飞跃,使大面积的农作物耕种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犁与农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人与犁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庄稼人的生活中,耕种与收获是主旋律。耕地,即犁地,是播种的前提,是收获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旧时,春耕开始是件大事,要行春耕礼,亦称“耨礼”。此俗历史悠久,自周代一直流传到近代。在我的家乡,人们称之为“试犁”,一般是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试犁这天,农人们把犁从储屋里抬出来,赶着休息了一冬的黄牛,走向田野。耕地拉犁的畜力,一般都是用牛。牛性情温顺,比驴及马的劲大,有耐力,拉起犁来不紧不慢,耕上几个小时也不显得疲乏。耕地时,前边用一头或是两头牛牵引,后边一长者执鞭扶犁,以掌握方向和犁铧的深浅。这是一件技术活,犁铧不能入土太深,太深了牲口拉不动,且易于翻起生土,不利于庄稼生长。也不能入土太浅,太浅了只是在地里划一下,起不到翻耕的作用,达不到疏松土壤的目的。犁铧过处,一垄垄翻新的土地,透着潮润的光泽,散发着泥土特有的香气。 </p><p class="ql-block">在农耕文明时代,牛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是农民最勤劳的帮手 ,最忠实的朋友。 它们听得懂老汉的吆喝声,人们也能从它们那单调的“哞”声中,听得出它们的心意。它们用自己粗壮的四蹄,叩醒沉睡的原野,给农人带来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唱的《九九歌》,结尾部分有好几种唱法。如:“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如:“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坡里吃。”虽然歌词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春耕大忙时的喜悦心情。在那散发着潮湿泥土气息的田野上,气清景明,惠风和畅,春牛奋蹄,鞭花脆响,那是一种多么迷人醉人的景象。正当老农忙得忘记日头高低时,有妇女或者是孩子,提着饭罐挎着篮子,送饭来到了地头上。“家里送饭坡里吃”,老农咬一口白饼卷大葱,瞅一瞅那刚刚播种过的土地,那神情,该有多豪气!</p> <p class="ql-block">土地在翻耕过以后,为了保墒,还要紧接着用耙耙一遍,俗称“耙地”。耙,又称“疏耙”,一种整地用的农具。长方形,木框,中间横置两根木栏,栏板宽约四寸,上装耙齿,齿与齿之间有一定距离。横栏上置有八字形耙梁。耙地时,牛在前方牵引,耙地人两脚分踩于耙梁之上,称之为“踩耙”,既是为了驾驭牲口,也是为了增加重量,压碎土块,平整土地,以利于播种。</p><p class="ql-block">如今,大部分农户都有小型拖拉机,除边角地仍用牛拉犁外,大部分的土地,均用拖拉机牵引、多铧犁耕作,耙地亦是拖拉机牵引圆盘耙。</p> <p class="ql-block">此文原载本人作品集《乡村风物》,海风出版社,2006年出版。2025年3月5日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