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文编/幽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3491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革命小圣地杨家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是陕北革命的小圣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大转折时期这个最特殊的时期,中共中央居住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120天,并且召开了十二月会议,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向蒋介石反动政府发起全面进攻的命令。</span></p> 杨家沟革命旧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是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期间的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址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以及“亚洲部”四个大队及中央警备团驻地旧址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共有30余个文物点,分布于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的杨家沟村及周边的巩家沟、李村圪崂、寺沟、岳岔、王家湾和钱家河等7个村落,是一个红色革命旧址集群。</span></p> 扶风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主体称扶风寨。扶风寨有寨墙、寨门,还建有石坡路、排水沟、水井等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寨内建有大量私宅,均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有单排式院落,也有明五暗四六厢窑窑洞式的四合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户马姓的人家,在四百年前即明朝时期就看中了这个风水宝地。在这本来杨姓为主的小山村扩建和发展了一个名叫扶风寨的村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庄主马醒民将这样一幢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私人庄园无偿献给中国共产党。足以体现了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豪迈无私的伟大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扶风寨后,开始上山观览杨家沟革命旧址。</span></p> 观星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星台原是马氏家族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瞭望台,用于观察扶风寨的安全等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毛主席来到杨家沟后,每天从事着大量的革命工作。晚上工作感到疲劳时,时常散步到台子上仰观星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离开杨家沟后,当地老百姓为了怀念毛主席在杨家沟的这段日子,将此台改称为观星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13日,正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国民党胡宗南军率领14万军队从南往北向延安发起了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毛主席只率领了600人代号为亚洲部中共中央与胡宗南部巧妙周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只小部队人数虽然少,但以中央首脑诱人的目标有效地牵制了胡军的主力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力地配合了彭德怀,习仲勋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的运动战;有力地配合了陈赓,谢富治野战军南渡黄河,进攻豫西;有力地配合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革命展览馆主要景点分三个台阶。第一台阶是十二月会址;第二台阶是新院,即当时毛主席与周总理居住地;第三台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纪念馆。</span></p> 杨家沟革命旧址纪念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洲部从1947年三月到十一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东西徘徊,六过陕北徘徊中轴线。与胡宗南军躲猫猫,捉迷藏,迂回周旋。基本上毫发无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众生的地貌与江西赣南丘陵地带一样是打游击捉迷藏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差个数十米,数百米与数万的敌人逆向擦肩而过,竟不被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至47年十一月,西北野战军先后发动六次战役,消灭胡军2.6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谢兵团在山西南渡黄河后在洛阳与潼关之间,不断创出优秀战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逼得蒋介石,胡宗南不得不退出陕北放弃进攻,回守老巢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亚洲部终于取得良好的修整时间。八个多月来回奔波,飘忽不定,住无定处,食无果腹的生活终于告一段落。此时已至寒冬。陕北高原,纬度高,海拔高,气候十分寒冷。急需找一个避寒的有吃有喝的且比较隐蔽的地方居住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找一个好地方居住,一方面,是为了亚洲部的安全过冬避寒;另一方面,党中央需安静下来思考当前形势与任务,理清头绪,为全国解放军布置新任务新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北米脂县和佳县一带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找一经济较好,窑洞较多的村落实在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当时住在佳县附近的神泉堡村,许多战士还没住上窑洞,只能住在帐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眼看寒冬即将来临,此时毛主席的房东高纪云先生的儿子,当时清华大学的大学生高锦德同志,见多识广,他告诉毛主席说,这里南边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一米脂县杨家沟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村富得流油,有吃有喝,而且空余的窑洞也很多。绝对是个隐蔽避寒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在1947年十一月22日,亚洲部就开进了杨家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果然是一个好地方。首先它的地形较为平缓。在沟壑众生的地方,稍见平缓。是黄土高原上能建村落的非常难得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见一道从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山脉绵延过来,此山脉又从山脊上的西侧从东南往西北伸出三条平行的小支脉。三条小支脉造型活像一个“山”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不过山字中间的那一竖特短,只有左右两竖的三分之一长,且比较宽,约是旁边两竖的二三倍宽。这就成就了一个美丽的陕北村落。</span></p> 中共中央十二大会议会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大会的革命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在报告中,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明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报告中,伟人指出此时此刻是蒋介石从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时期;是帝国主义侵略从进攻走向倒退转折的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土地改革也从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过渡到实行土地按人口均分的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二月会议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共同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简称“十二月会议”,又称杨家沟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947年12月7日至24日为预备会,与会人员分为政治、军事和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讨论;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为正式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在会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报告提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军事、土改、政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行动纲领和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二月会议,为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指明了方向;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提出纲领;为建立新中国做了思想准备和动员。</span></p> 杨家沟廉政教育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一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span></p> 叶剑英、澎德怀、汪东兴、陈毅、贺龙、叶子龙等领导人旧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这个村落非常隐蔽,深藏于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这里的地貌以“千沟万壑”著称,黄土山梁层叠环绕,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此村庄十分富有。有马姓地主72户,在绥德、米脂、吴起、清涧及延安等广大地域内,拥有土地数十万亩。一年收租粮食是上万担。</span></p> 机要科值班室、通讯班 手推云小石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推云小石坡路是原房东马醒民在建筑设计上大胆设想、精益求精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石坡路全部利用废脚石插成水推云图案。当雨天水从上面流下来的时候,这些云朵就像云彩一样缓缓向上飘动。真是妙不可言。不愧为是伟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span></p> 新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院由杨家沟马氏地主马醒民修建。马醒民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归故里,担任家族学堂校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为开明绅士。该院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兴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院大门为城堡式大门,上方“新院”二字是由主人的夫人高克平亲自题写。新院建筑形式为三关两套,平面呈倒“山”字形;屋面设计上,中间3孔窑洞为西方教堂式风格,西边4孔窑洞为日式风格,东边4孔窑洞为中式风格的陕北窑洞。院内排水系统沿山体逐级而下,历经百年仍完好如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院建筑是马醒民在日本留学专攻土木建筑的结晶,凝集了陕北窑洞建筑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巧妙精髓,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无愧世界窑洞建筑之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院窑洞不像常见的陕北五明四暗六厢窑洞格式。它没有厢房。正前方是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大院子。这个大院子就象目前楼房顶层的大露台。在大院子前方视野开阔,开门见山。四周山林郁郁葱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新院窑洞很有特色。普通窑洞的俯视图是一长方形,而新院窑洞的俯视图是一山字形,有凸有凹;普通窑洞的窗户是半圆形的,而新院的窑洞是哥特式教堂式的窗户;普通窑洞的门和窗在同一立面上,而新院正中主三间窑洞的门在东西两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院远眺对面山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这里有很多陕北特有的住房,窑洞。一座新院与众不同,是中西合璧的窑洞。此窑洞,从内部看与普通窑洞一样,是个圆拱形,但从外部来看就像一座西式的洋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因为房东马筑平先生是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留学日本归来的土木工程师。新院是他亲自设计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这里居住四个月,达120天。</span></p> 毛泽东旧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门窗不在同一个立面的窑洞,防寒保暖性能更佳,隐秘性也较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设计真是马筑平先生的一大独创。在陕北找不到第二套。 屋檐下还有许多南方房子式的牛腿。</span></p> 毛泽东卧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窑洞真是一个适合陕北居住的好房子。南方人居住的房子总喜欢前后通透,南北通透。这样较透气,夏天较凉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陕北一带,高纬度,高海拔,气候较干燥,冬天气温很低。这种窑洞前后不通透。防风,保暖性能极佳,拢住元气不外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是陕北人民因地制宜的一大发明创造。</span></p> 毛泽东办公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良好舒心的环境之下,毛主席挥笔写就《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并在这里召开了十二月会议。在会议上,伟人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吹响了向反动的蒋介石政府转守为攻的战斗号角。</span></p> 江青办公室 会客室 周恩来旧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窑洞分为内外两间。里间是周恩来总理办公兼住宿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总理在杨家沟期间,主要从事军事形势的研究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间办公室,周总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其中收入《周恩来选集》的有6篇,梳理《周恩来》年谱所起草的电文稿及各类指示和批复38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间是中共中央前委领导的小会议室。在这里召开了研究、讨论、制定纲领性决策的会议。多次讨论关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不仅是空间与时间上的“转折点”,更是精神上的灯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绝境中开辟新路,如何以土地改革凝聚民心,如何用简陋的窑洞孕育出新中国的蓝图。</span></p> 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纪念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杨家沟期间,还亲自指导了杨家沟的土改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胜利结束后,分到了土地、房屋、耕畜、农具的翻身农民,翻身不忘共产党。于1947年3月7日,米脂县河岔区两千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纪念这次大会,表达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全国唯一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是毛主席党中央领导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杨家沟,残破的门楼与修缮一新的纪念馆交织,诉说着革命岁月的沧桑与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十二月会议旧址前,仿佛能听见毛主席“曙光就在前面”的铿锵宣言。</span></p> 防空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毛主席来到杨家沟后,当地民兵为了确保主席的安全专门开挖防空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防空洞总长120米,共有96个台阶,防空洞出口处是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现为“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道中的三岔路口。直走到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和作战室。朝右边走到张闻天、任弼时,乔木,陆定一旧居,保卫科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镇杨家沟村扶风寨,建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span></p> 毛主席转展陕北纪念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于2006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馆匾是人民文学先驱茅盾的手书真迹(根据同名书名题词),展馆共分9个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野战军高级军事会议旧址位于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二进院落。原是马姓家族的私立小学。入门后只见正面3孔窑洞,上书“讲堂”二字。</span></p> 讲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院属典型的陕北窑洞四合院,为二进式院落布局,分为前后两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院为1907年修建的“马氏讲堂”,1911年,马氏家族在这里创建了杨家沟私立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院为1911年续建的“马氏祠堂”,现为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6月25日,杨家沟革命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西北野战军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 马氏宗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野战军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马代宗祠里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址布局合理,配置得体。是陕北地区保存的唯一一处家族宗祠与讲堂。</span></p> 会议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这去观览习仲勋旧居</span></p> 习仲勋旧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革命旧址内的建筑群以典型的陕北窑洞风格为主,融汇了北方民居的实用性和当地石窑的坚固耐久性。体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山观览杨家沟革命旧址后,从这石坡路下山。形成了一条完美的旅游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随着红色旅游公路贯通,更多年轻人可轻松地走进这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沟的每一处遗迹都在提醒我们:革命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于黄土、流淌于血脉的永恒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