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 流动的陆地——忆甲1021往事

萍晓

<p class="ql-block">每当行走在长江岸边或乘坐汽车驶过长江大桥,看见江面上百舸争流一派繁忙的景象时,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已在长江轮船上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我在长江航运工作的第一站是在驳船上。48年前的1977年,作为下乡知青,被招工回汉,分配到长江航运管理局武汉分局驳管处管辖的甲1021当实习水手。</p> <p class="ql-block">招工指标是1976年。不知何种原因,加上公社挽留,1977年3月23日才离乡回城。当月30日,我拿着人事调条,独自背着行李去找停靠在湖北省新洲县阳逻区龙口镇长江北岸的甲1021。</p> <p class="ql-block">跨过又长又窄的木跳板,来到甲1021甲板上,一个壮实的脚蹬布鞋的中年男人伸出如蒲扇一般的大手,接过行李,大声说道:不在机关呆着,跑到船上受累。转身又对随同的人说:呆不长的。</p> <p class="ql-block">来人是驾长、湖北省黄冈人陈保华,跟着后面的是年龄相仿梅师傅,湖北省黄梅人。其时,我并没有戴近视眼镜,不知他为何如此说道。</p> <p class="ql-block">跟着陈师傅走进船舱。几位同事围了过来。瘦高个子姓严,名长江,湖北黄石人,当过民办教员,两个稍长我几岁的是武汉人,一位姓周,新婚;一位姓李,正在热恋。从这天起,开启我长江船员的生活,从此关注长江依恋长江。</p> <p class="ql-block">甲1021装载量1100吨。全长49米,宽约11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货物存放甲板,四周有围挡板。</span>船上定编8人,原在岗5人,因驾长是老先进,能干又肯干,长期缺编,以致船员对陈师傅有点意见。</p> <p class="ql-block">停泊的驳船,事情不是太多,只是维修保养、检验货物、冲洗甲板等。但对我这新手来说,要学的东西不少。第一关是要准确抛绳索,要求是25米;其次是准确及时使用防撞垫。其它的活儿都好理解。由于勤奋好学不偷懒,师傅们都愿意带我。</p> <p class="ql-block">4月中,上船已半月,老家传来消息,爷爷病逝,需我这长孙回去守灵。于是请假回江西老家。丧事完毕即返汉。急匆匆去人事科销假并开具乘船免票证,前往停泊在黄石港卸载的102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分节驳顶推船队。</span></p> <p class="ql-block">驳船生活上买菜、一日三餐生火做饭是轮流。我是拿18块钱一个月的实习生,(一同招工回汉的如果分到客轮上当服务员、餐务员,则每月35元工资。)就派一人指导,我当下手。当时停靠新滩口,那里的长江桂鱼每斤三角七分,我自掏腰包买了10余斤,从此不喜吃桂鱼。</p> <p class="ql-block">驳船如果是满载又前往上游,拖轮马力小的话,航行速度是缓慢的,有时甚至一小时不足10公里,如果靠岸边行驶,可以看得见岸上的人行步与船速差不多,这时作为青年人,难得有好心情。闻知有一招工到驳船工作的文艺青年,把自已喜爱的一把二胡丢进了涛涛江水。平常无事,我只是抱着一本小说看。</p> <p class="ql-block">长江两岸的春天,是大自然最温柔的馈赠。岸边的柳树感知到春天的气息,柳枝随风轻摆,如同少女柔顺的长发,在空中翩翩起舞,轻柔地拂过江面,似乎在和江水诉说着春天的悄悄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在大运河上行驶的驳船队。</span></p> <p class="ql-block">江水在春日的暖阳下变得格外温柔,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碎金在水面上跳跃。它褪去了冬日的沉静与冷冽,变得活泼而灵动。</p> <p class="ql-block">驳船最繁忙的时候,是在大港口编队出航。先是由拖轮将驳船从码头或锚地拖至编队处,然后由拖轮安排位置进行捆绑作业。小编队较简单,若是1000匹以上马力的拖轮,其拖带的驳船会有五、六艘或更多,船队载货量会达七、八千吨。</p> <p class="ql-block">若站在驾驶台瞭望,是蔚蔚壮观的场面,船队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甚至更大,如一块流动的陆地,转一圈下来需要消耗不少体力。后来长江航运发展无人驳、分节驳,最大载量船队可达1.3万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无人驳。</span></p> <p class="ql-block">驳船水手的能力水平编队时见功夫,得按照拖轮驾驶员要求,与左邻右舍捆绑,与前后船舶搭帮,尤其是在大风大浪或下雪下雨时穿着雨衣作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甲1021的船员都是好样的,在陈驾长的示范作用下,每次都顺利地完成任务,获得好评。</p> <p class="ql-block">甲1021的航线是短途,上至沙市,下至九江。生活是枯燥、乏味、艰苦的。有时深更半夜到达目的地,停靠码头装卸货,不可能得到片刻空闲休息。不记得是在那个港口,甲1021在江中锚地三天没有交通船来,两岸无人烟,想用救生艇上岸都没用,厨房什么菜都没有,吃了三天的酱油炒饭。</p> <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什么驳船:驳船是一种本身无自航能力或具有有限自航能力的船舶,主要用于短途运输、货物中转等。它的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动力系统。吃水浅,载货量大,编组灵活,运输成本低,装卸便利。</p> <p class="ql-block">它并不是武汉民间所称的“拖驳子”。拖是拖轮,驳是驳船。驳船按用途分类,有客驳、货驳、居住驳;按结构形式分类,有敞舱驳、甲板驳、罐驳;按材料分类,有钢驳、木驳、水泥驳;按船型分类,普通驳、分节驳等。</p> <p class="ql-block">写到此,想起当年运输企业不大合规“靠水吃水”的两件事:一次是在蕲州装运楠竹运往嘉鱼。竹子轻且又长又滑,装载费功夫,货主随船同吃住,见船上对他友好照顾,主动提出卖给每人两根竹子,他帮忙打制成竹床,收费两元。六个人高兴地购得一张实用宽大漂亮的竹床。</p> <p class="ql-block">一次是在田家镇卸散煤。卸载后移至附近码头,上来一群提着或大或小篮子的妇女,提出帮助清仓打扫,正好是我轮值,做不了主,请示严师傅,师傅说可以放行。待到傍晚她们离开时,甲板上残余煤渣清扫的一干二净。同时放了一刀猪肉,大概有七、八斤,改善了好几天的伙食。</p> <p class="ql-block">1978年农历正月,甲1021给武汉汉阳造纸厂运送一船造纸原料,在沌口锚地停泊待卸。大年初一,我值班瞭望,下午四点钟左右,见前方江心中漂来一艘小木船,船上无人,二话没说,就穿着卫生衣裤跳入冰凉的江水,将小船划至南岸边,然后拖至上游划向甲1021。同事将我拉上船时,已经冻得全身发抖,驾长呼叫调度室接送上岸回家换衣服。</p> <p class="ql-block">半个月后的1978年2月底,国家与越南外交正式恶化,停止全部援越物资。原在广州新中国船厂专门为越南制造的七艘吃水深走湄公河的货轮改为国内分配。长江航运管理局在按出国派遣人员条件,组建全套包括报务员在内的接船工作组。</p> <p class="ql-block">接船组领导听说我寒冬跳进江水拖回木船的事后,决定我关系不转,直接参加接船组工作。于是,与多数海军转业的官兵一道去了广州。在胡政委带领下,督促厂方卸下货轮原装的四挺高射机枪,更换成起重吊车设备。半年后,由国家交通部部长直接指挥,北上商船队顺利穿过台湾海峡,<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号人民50号的</span>船驶回长江,我被任命为舵工,留在船上工作。</p> <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在甲1021不足11个月。应证了陈师傅“待不长”的预言。1021的经历虽然不长,却为日后成为长江航运船舶物资供应调度员打下良好的基础,知道干什么事都要考虑最基础最前沿的地方;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要关照好前后左右。</p> <p class="ql-block">随着我国造船工业的高速发展,长江上已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觅有舵屋、救生艇和船员房间的驳船。如今</span>驳船大多要么是有动力的,要么是无人驳。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知当年的几位师傅今安在?到现在这个年龄,只有回忆、失忆和时刻的各种注意了……</span></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伫立在长江北岸江滩,感受着陆地的美好,附近的高楼大厦像是坚守岗位的卫士,远处的长江大桥造型优美、气势磅礴。忆往昔的时光,那些与流动的陆地往事历历在目,心里充满温馨与宁静。作为曾经的长江船员,真的很是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