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阳,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称号,何以见得?</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棉城市中心的潮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潮阳为粤东古邑,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两山山坡河谷已有先民在此创造文化,并留下众多遗址、遗物等。从考古学家对位于谷饶的新坡遗址、位于仙城的葫芦山遗址、位于铜盂的孤山遗址等处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凿、石环、泥质白陶片、印纹硬花陶片、夹沙粗花陶片、陶尊、纺轮等的鉴定结果,证明这些遗址都是形成于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充分展示了潮阳史前文明的悠久和灿烂!</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潮阳地属岭南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派遣任嚣、赵佗领兵平定南越(包括今广东、广西),置桂林、象、南海3郡,潮阳地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元年(326),分南海郡立东官郡,以揭阳为属县,潮阳地属揭阳县。<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晋隆安元年(397),潮阳始置县,此后不管区域如何变迁,始终沿用潮阳这一名称。</b>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将潮阳县治从临昆山(今铜盂)迁至新兴乡棉阳(今棉城镇)。元至正十七年(1357)县治始筑土城,明正统十年(1445)改用石头筑城墙,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县治已初具规模,城垣绵延数公里,街市星罗棋布,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座千年古邑。</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潮阳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因而素有"海滨邹鲁"美誉。潮阳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经多年努力,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既有陶瓷、玉器、石器,又有木雕、字画、书籍等,且年代久远,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出上文物,下至近现代名人书画。至目前,共有馆藏文物470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18件、国家三级文物332件。而且,随着潮阳博物馆的落成与对外开放,随着社会热心人士的踊跃捐赠,随着各种收藏渠道的不断拓展,相信潮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上新的台阶。</p><p class="ql-block">本展厅展出的木雕,陶瓷,玉器,石器等,仅是此类馆藏文物中的一小部分,但又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像清光绪金漆"羊城八景"围屏(原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东晋"青釉卧羊"(铜盂出土,国家二级文物),元朝"青白釉缠枝莲纹折身碗"(仙城出土,国家二级文物),清代"青白玉福寿图如意"(原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新石器时代"石戈"(金浦出上,国家三级文物),战国时期"铜甬钟"(两英出土,国家三级文物),唐朝"青釉碗"(城郊出土,国家三级文物)....…等等,不但品类多样,而且造型优雅,既保留有时代的强烈印记,又透出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对于研究和溯源地方历史,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潮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原县址铜盂流传很多有趣的故事,大颠和尚就是典型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据说大颠于贞元7年(791)创建灵山寺,历经33年,于长庆十四年(公元824年)圆寂,终年93岁。众弟子遵大颠遗嘱于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门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三年后,门人遵先师遗嘱,择日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而且头发、趾爪、捐甲都增长了,便虔诚地将塔门封上。唐朝末年,门徒牢记先师遗嘱,再度开视塔门,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中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并称此塔为"痤舌塔"。而第三次开塔是宋朝至道年间(公元995年),距大颠和尚圆寂巳170年,当时只见塔内惟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映现于宝镜之中。大家深感诧异,便虔诚地将塔墓修葺封严,从此便不再开启了。此后,人们便称此塔为舌镜塔。</p> <p class="ql-block">潮阳博物馆前面是文光塔</p><p class="ql-block">文光塔,是潮阳人民心眼中一座风水宝塔。古棉城地形像南海边一艘船,这船以护城河为船沿,有船头、船尾、前溪闸、后溪闸等。老人们说,文光塔就是船上竖起的一根桅杆,船有了桅,便可扬帆乘风,劈波斩浪前进,所以文光塔历来被当作奋发向、平安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其时是否有名字,迄今未见载。1266年重建,1635年复建,1815年重修,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该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塔,砖石结构,塔高42.68米,内设螺旋石梯122级,可盘旋登顶。塔身由底座、塔壁和塔室三部分组成。文光塔首层用条石砌筑,南向开门,二层以上为青砖砌筑,四向开门,方向逐层45度交错变换,每层外有质平座栏杆,平座以石丁头斗棋出挑,斗拱用材较大,具宋代特征,塔内每层有彩绘藻井,梯间逐层开不同形式的采光窗,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敛,塔顶为灰塑红葫芦。</p><p class="ql-block">该塔兼有宋、明风格,对研究古塔的形制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是东南沿海地区石结构塔与内陆地区砖结构塔相结合的典型实例,塔石平座斗拱上,有多处用料构件上工匠留下的墨迹,对研究古塔的建筑施工过程、工艺与施工工匠等均有重要作用。塔上的石匾额、对联和彩绘图案等,集书法艺术和彩绘艺术于一体,充分展现了粤东地区石构彩绘的独特技艺,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重建,并放置上千个佛像于塔,才称"千佛塔"。佛家认为尘世是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凡人援引佛教慈航普渡"一语,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佛教文明对潮阳影响深远。许多儒生有着宽博的胸怀,高瞻的眼界,经过一代又一代地积淀后蓄势而发,至明朝,潮阳出现了人文昌盛的局势。</b></p><p class="ql-block">据地方志记载,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至崇祯七年(1634)这249年中,潮阳共有35人登进士(有些资料说是32人,这是将原隶属潮阳辖内的普宁2名、惠来1名划分开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明清全国进士23662名,广东占890名,而当年在不足10万人口的潮阳,居然有35名,这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难怪老百姓都说,这是船桅在起作用!</p><p class="ql-block">塔旁《潮阳邑侯公鼎建文光塔碑》,就是记述建塔情况的珍贵文物资料。从改称文光塔之后,塔的船桅形象逐渐演化为文笔形象,以至发展成为一支擎天大笔形象。据老辈人传述,历来重视文光塔的人,其家族就会文运昌隆,像棉城萧氏,就是因为先人器重文光塔,后来才出了父子翰林萧与成及萧端蒙等贤达之士。</p><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年(1815),潮阳知县唐文藻对塔进行全面修缮,还在塔门两边题刻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这副对联,更进一步奠定了文光塔的文笔形象。尤其在三层至七层塔壁,分别设置文昌帝君、玄天上帝、观音菩萨、佛祖、三清天尊的圣位,这更赋予了文光塔灵应之气,从而使文笔形象声名远播。旧时,许多家长在孩子初进学堂或考取功名时,都纷纷前来塔中默默祈祷,相传灵验者还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塔馆古井</p><p class="ql-block">位于文光塔后东北侧。深12米,井栏整块花岗石构筑,内圆外呈八角状,边长0.40米,内径0.58米,高0.60米,外径1.05米。井泉丰富,清澈甘醇。</p><p class="ql-block">潮阳光绪县志载,南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建千佛塔(文光塔前身),并建千佛塔堂(又称宝光寺),挖此井供寺僧饮用。明正德年间,塔堂改称府馆,俗称塔馆,故得井名。又传建塔时,地基不匀,为平衡塔身乃挖此井。昔棉城有井九口,此乃九龙吐珠之首.传说饮之延年益寿。1983年前,是周边居民饮用之泉。</p> <p class="ql-block">文光塔旁古树寄生奇迹</p> <p class="ql-block">蔡楚生,潮阳人的翘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