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汪滔</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绍兴周恩来祖居</p><p class="ql-block">文字:汪滔、部分摘自绍兴周恩来祖居</p><p class="ql-block">音乐:韩芝萍《歌唱敬爱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2025-3月5上午9:51</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创作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已成为精选,将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未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5-3-4凌晨4:49</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创作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已被推荐!希望未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骨干。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国军政治部驻渝办事处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并代表中共进行北平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直至1976年1月8日逝世。</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恩来祖居位于绍兴市区劳动路369号,是周恩来先辈们的世居之地。据地方志及周恩来家世等资料记载,周恩来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周氏<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先辈们随宋室南迁,辗转迁至杭州、诸暨、绍兴等地。明洪武十三年(1381),</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周敦颐第十六世孙周庆开始定居于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span></h3>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祖居</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祖居在浙江省绍兴市区保佑桥河沿即今劳动路东首,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周恩来十一世祖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以示祝贺,因此祖居又称“百岁堂”。百岁堂是一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座北朝南,平面呈中、东、西三条轴线布局。八十年代,绍兴市人民政府对百岁堂进行整修,基本恢复原貌。黑色竹丝台门上方悬挂着陈云同志为周恩来祖居题写的匾额,黑底金字,庄严古朴。</p><p class="ql-block">祖居的中轴线是整组建筑的主体。中轴线依次为门斗、大厅、座楼。门斗的仪门上原悬挂着“百岁寿母之门”匾额,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这块匾额是1992年由著名学者顾延龙先生补书。</p> <p class="ql-block">门斗后的隐门上挂着“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的楹联。“莲溪”指周恩来的始祖即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他的代表作《爱莲说》令许多人喜爱不已,甚至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沂国”即周茂,字元泊,官至左丞相封沂国公,百岁堂周氏尊周茂为一世祖。此联表明家世的悠远与显赫。</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恩来祖居,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学校德育基地。周恩来生前多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自己的故乡。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百岁堂”是一组始建于明代的台门建筑,为周恩来祖辈世居,初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族人周王氏寿至百岁,巡抚授“百岁寿母”匾额,故名“百岁堂”,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平面呈三条轴线布局,其中西轴线第二进楼屋原属周恩来祖父家产,周恩来少年时曾在此居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39年周恩来回故乡,在这里祭祖并进行抗日统战工作。</h3> <h3>“锡养堂”<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厅是周氏族人举行婚丧喜庆和祭祀祖先的场所,现辟为瞻仰厅。大厅中这尊周恩来戎装汉白玉雕像,是依照1939年周恩来回故乡时在其姑父王子余家的槐荫堂前所拍摄的照片,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像高3米,重3吨。雕像风格简洁,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当时的风采。前面这副楹联是张爱萍将军所撰:“为国为民孺子牛,任劳任怨绝代尹”。与之对应的是壁间的两张灯箱照片。一张是1958年,周恩来率领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夜间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的情景。另一张是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场景,客观、概括地展现了周恩来伟大的一生。雕像后面这副楹联是1964年冬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北京开政治协商会议时书赠给周恩来总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现由赵朴初先生补书。整个大厅体现了庄严肃穆的气氛。</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h3> <p class="ql-block">“锡养堂”西侧房屋是周恩来支系世居之处,一般我们称之为周恩来故居。大厅叫“诵芬堂”,是周恩来高祖周笑岩,取晋·陆机《文赋》:“承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而命名。 厅中的摆设再现了当年大厅的原貌,是周家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会客之所。</p> <h3>童年时期的周恩来</h3> <h3>周贻能(1874~1942),更名劭纲,字懋臣,周恩来父亲。出生于绍兴百岁堂,成年后回绍兴跟随舅舅鲁孝和学习幕业,先后在江苏高邮、湖北武汉、辽宁铁岭、北京、河北深县等地谋事。</h3> <h3>万冬儿(1877~1907),又称万十二姑,周恩来生母,祖籍江西南昌。其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周恩来曾说:“我的生母真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h3> <h3>周恩来1918年留日时的入学志愿书、履历表。</h3><h3>其中族籍 中华民国浙江省绍縣</h3> <h3>1920年10月8日,北京华法教育会填发的《赴法勤工俭学介绍信》。</h3> <h3>周恩来1946年率中共代表团驻南京时所使用的户口卡。</h3> <h3>周恩来亲笔在《老八房祭薄》中写上: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h3> <h3>周恩来(1898~1976)与邓颖超(1904~1992)合影。</h3> <h3>1939年,周恩来与与亲友在姑夫王子余家的槐荫堂前合影留念。</h3> <h3>一九三九年三月十四日送恩来西上。</h3> <h3>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办公室内工作。</h3> <h3>周恩来与部分亲属合影。</h3><h3>前排左起:王兰芳、周秉德、周秉均、王士琴、周尔辉;</h3><h3>后排左起:周荣庆、周恩来、周八太、邓颖超、周同宇。</h3> <h3>1956年10月,周恩来与周同宇子女合影。</h3><h3>前排左起:周秉和、周秉建;</h3><h3>后排左起:周秉华、周恩来、周秉宜、周秉德。</h3> <h3>图为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时,给同学郭思宁的留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h3> <h3>图为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时创作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h3> <h3>图为1917年夏,十九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夕,给同学的临别留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h3> <h3>周恩来(1898~1976)</h3><h3>他的一生,无私为人民服务。</h3><h3>这位伟人的一生,</h3><h3>就是新中国孕育的历史;</h3><h3>就是新中国诞生的历史;</h3><h3>就是新中国成长的历史。</h3><h3>他的伟大精神和道德风范将永生在人民心中。</h3> <h3>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经表决,李立三、瞿秋白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周恩来继续留任。瞿秋白对周恩来说:“你还要背着这个担子。”1972年6月,周恩来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做报告提纲中披露,在六届四中全会时支配他想法的是要“顾全大局,相忍为党”。</h3> <h3>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又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后来谈到遵义会议的情况时说:“恩来同志起了重要作用”。</h3> <h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返抵延安时,在机场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欢迎。左三起分别为秦邦宪、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肖劲光。</h3> <h3>图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中共代表周恩来和秦邦宪(左一)、叶剑英(左二)在西安的合影。</h3> <h3>图为1937年周恩来与张冲在杭州的合影。</h3> <h3>这是周恩来于1933年填写的个人登记表。</h3><h3>由共产国际保存的周恩来登记表中写着“共产党党龄,从1921年起”。1945年中共七大的时候,由于欧洲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但是有一部分同志1921年就参与筹备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党龄理应从1921年算起,包括周恩来同志。这个问题在七大期间引起不大不小的争论。为保证中共七大开成一个团结的会议,周恩来在登记表上带头写着:“1922年夏,党中央批准为旅法组中共党员”。1985年,中央组织部经过慎重地调查研究,重新确定周恩来的入党时间为1921年。</h3> <h3>图为1937年2月,国共双方代表初步谈判期间,周恩来、叶剑英(左一)、张冲(左二)在西安南郊终南山。</h3> <h3>图为周恩来赴苏联治疗臂伤前和刘少奇在延安合影。</h3> <p class="ql-block">赴苏联治疗手臂</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政府安排了许多高明的医生为周恩来治疗,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会诊,供周恩来选择:一个是把肘骨拆开,重新接上。这样胳膊可以运动自如,但要动两次手术且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二是不开刀,就是强力拉展己经愈合的肌肉,可最后手臂只能伸展40度到60度。这样做所需的时间短,但坏处是愈合的效果不会太好。苏联医生希望采用第一人方案。然而,周恩来考虑到由于国内工作太忙,不允许在国外滞留太久,所以他坚持选择第二个方案。他说:“我现在不可能长期在国外治病,国内的事情很多。只要能够用它进行工作和生活,我就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1939年9月19日进行了手术,切除了一小块突出的骨头,他的手臂将可以弯曲45度。此后,苏联教授和医生们进行会诊,得出结论:如果手臂状态没有好转的话,则一定是需要做大手术的。图为邓颖超给季米特洛夫的信。</p> <p class="ql-block">图为周恩来在延安窑洞前锻炼手臂。这是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p> <h3>图为周恩来伤愈后,在延安窑洞前留影。</h3> <h3>1958年,周恩来因1956年“反冒进”问题受到错误批评。在巨大压力面前,他始终表现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精神。图为这年春天,周恩来和李富春(左二)、王任重(右一)在湖北省三斗坪现场审查长江三峡大坝工程设计方案。</h3> <h3>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会上,周恩来主动承担“大跃进”以来出现的错误的责任,率先作检讨。图为1962年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h3> <h3>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第二天就赶往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周恩来鼓励受灾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图为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发表讲话。</h3>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p> <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周恩来同即将赴外地串联的北京中学生红卫兵座谈,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1966年12月,周恩来和受他保护的陶铸(右一)、陈毅(右三)、贺龙(右四)在批斗会上。</p> <h3>1971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新年招待会上,向长期帮助中国建设的各国专家和他们的夫人祝贺新年,并慰问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外国专家。</h3> <h3>1973年6月,周恩来回到阔别25年的延安,当得知延安人民的生活仍然很困苦时,痛心自责。听到延安领导同志保证“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后,他非常高兴和欣慰。图为周恩来回延安视察。</h3> <h3>周恩来全力支持邓小平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这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政局,而且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图为1974年4月,周恩来抱病欢送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代表团。</h3> <h3>1974年12月23日,病重中的周恩来赶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准备情况和人事安排方案。行前,医务人员发现周恩来便中有潜血,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但他坚持以国事为重,坚定地向医生表示:“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12月26,毛泽东和周恩来促膝长谈,直到次日凌晨。这也是两位伟人生前最后一次长谈。</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肩负起人民的重托,担任政府总理二十六年。总理国务,任重道远。周恩来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一代开国元勋,内审中国国情,外度世界大事,共同决策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他长期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图为开国大典上的周恩来。</h3>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周恩来和开滦煤矿工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周恩来视察长春拖拉机制造厂。</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周恩来和李先念(右四)、罗瑞卿(右一)在大寨团支部书记郭凤莲(左前)家。右二为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p> <p class="ql-block">1962年1月5日周恩来与科学家钱三强、周培源在酒会上。</p> <p class="ql-block">1972年10月,周恩来会见物理学家李政道。</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会见物理学家杨振宁。</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各界青年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周恩来在吉林延边大学视察时对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周恩来在贵阳市郊花溪人民公社和下乡劳动的中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在新疆石河子农场和支援边疆的上海知识青年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1957年7月,周恩来观看北京昆曲剧院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二)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交谈。</p> <p class="ql-block">1961年7月1日,周恩来和出席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与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的代表同游北京香山。</p> <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周恩来和部队文艺工作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57年,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会见电影界的女演员。</p> <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周恩来在庆祝画家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宴会上与老人交谈。</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周恩来与马叙伦(右)等党外人士在中南海。</p> <h3>“沉思中的周恩来”</h3><h3>1973年1月9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意大利外交部长朱塞佩·梅迪奇率领的访华代表团,随行记者意大利《时代》周刊的焦尔乔·洛迪拍摄了这张照片。照片逼真地刻画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h3> <h3>最后,以<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柯岩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作为本部美篇的结尾。</span></h3> <p class="ql-block">《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柯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p><p class="ql-block">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p><p class="ql-block">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p><p class="ql-block">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p><p class="ql-block">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p><p class="ql-block">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p><p class="ql-block">松涛阵阵:“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p><p class="ql-block">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p><p class="ql-block">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p><p class="ql-block">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p><p class="ql-block">广场回答:“呵,轻些呵,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p><p class="ql-block">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p><p class="ql-block">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p><p class="ql-block">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p><p class="ql-block">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p> <p class="ql-block">作者:汪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