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广济楼</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桥与浮桥并存的基础结构;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行了修缮;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p> <p class="ql-block">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p> <p class="ql-block">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桥梁亭屋,但没几年就被洪水冲毁。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将各桥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桥梁亭屋。元末明初,广济桥年久失修,桥路不通。</p> <p class="ql-block">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木石间用,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并用灰勾缝以防火。为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也称“楼台”)。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浮桥用3根铁索固定,每根铁索重达4000斤。桥修好后,更名为“广济桥”,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p> <p class="ql-block">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围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顺治十年(1653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又遭兵灾毁坏,蔡元又修复。</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p> <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共分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经数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2007年9月20日,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p>